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提升的关键阶段,民营企业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又肩负着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责任与使命,义乌民营经济的发展经验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民营企业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一、党政有为是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障
改革开放短短20多年的时间,义乌由一个资源贫乏的内陆农业小县,一跃发展成为国际性商贸城市和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其成功秘诀何在?浙江省对“义乌发展经验”概括了“兴商建市、产业联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丰厚底蕴、党政有为”这六条,其中“党政有为”是最为重要和最具特色的一条。我们在调研中也认识到, 在中国的国情下,“党政有为”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障。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看,义乌的“党政有为”有两条基本经验:
第一,政府在市场建设中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战略发展目标,始终把握住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大局。义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市场建设阶段(1982年―1993年),其标志是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实施“兴商建县”战略,义乌逐渐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第二个是以贸促工阶段(1993年―2000年),其标志是1993年义乌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义乌逐渐形成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第三个是贸易国际化阶段(2000年至今),其标志是2000年义乌实施“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战略,义乌逐渐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政府通过对市场商位与货运物流等战略性资源实行控股,牢牢掌握市场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权,这是义乌经济实现可持续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在微观经济机制方面,义乌实行了十分开明和开放的政策,全面建设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义乌的投资创业环境十分宽松,政府对新办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小企业太多,甚至有些资产上千万的家庭工厂生产几年了还没来得及登记注册。义乌还有一个独特现象,政府机关几乎每天晚上都加班到9点以后,市委、市政府目前还挤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一栋破旧办公大楼里,而且设施非常简陋,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义乌政府是一个高效、廉洁、有作为、有权威的政府,这是义乌经济实现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概括来说,义乌经济发展的根本经验是正确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学习和研究义乌发展经验也可以加深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义乌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稀缺性的资源条件下,一些基础资源要素配置(譬如土地、能源等)是不可能完全市场化的,否则由于稀缺性就会导致生产成本非结构性膨胀,这对中国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也就是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是中国制造业保持低成本竞争优势与秩序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决不能“无为而治”,而是必须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必须牢牢掌握事关主导产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资源配置权力,即政府主导产业布局,企业主导市场拓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经验。义乌的“党政有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案例,值得认真探讨和总结。
二、经济转型期的
民营企业发展问题
按照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型提升阶段,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污染、低成本、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产业整体结构必须要有一个较大的转变和升级。但中国民营企业绝大多数还处在低端产业链条上,经济转型提升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原材料、能源、环保、劳动力等生产性成本会大幅增长,这对中国制造业无疑是个严峻挑战。所以,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今后民营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民营企业家在推动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内容。
(1)总的来看,当前民营经济还处在一个加速发展和快速提升阶段。据义乌市工商局统计,近3年是义乌市场发展最快的时期,企业注册数量净增长45%,注册资本净增长175%,企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趋势。我们还了解到,原材料、能源、工资这三项价格成本攀升,并未对企业发展造成太大压力,企业内部节能减排的潜力也较大。这就说明传统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模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还可以继续加大加强,而不至于对中国制造业造成破坏性损害。
(2)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的最大制约是土地与用工问题。2006年义乌工业规划用地仅750亩,可申报建厂的企业多达230家,土地瓶颈十分突出。另外,“民工荒”现象也比较严重,义乌企业平均缺工率在40%左右,特别是技术工人流动性很大,这是目前义乌民营企业家十分头疼的一件事。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工人阶层”,这不仅要求工人具有勤奋敬业的职业精神,还要求企业家更多关注工人的待遇和福利。我们认为,构建和谐两利的劳资关系已成为中国经济由外需型向内需型转变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平衡劳资利益应成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3)欠公平和欠开放的体制性障碍仍是制约民营企业提升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了解到,企业家对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仍心存疑虑,越是做大做强的企业,其心理压力感就越强烈。现在民营企业基本上还在从事最传统的产业及低端制造业,进入高端产业领域存在许多限制,缺乏更广阔、更高效的投资渠道,这是阻碍民营经济创新、转型和提升的根本原因。此外,像义乌这样的发达地区,由于受到土地、环境用工等限制,其低端产业链必须向内地或周边转移,才能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由行政分割而导致市场竞争的不规范和无序性,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造成很大障碍,这不能不说是制约民营企业提升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国家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同时,还应多考虑出台更多更强的行政体制改革政策及措施,通过深化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来加快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4)民营企业应为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承担更多及更大的社会责任。在当前工业企业平均利润高达30%的情况下,如果国家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持续转型与升级,从经济基本面看,国家就必须适度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基本成本,其中主要两项就是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劳工工资福利待遇,促进企业在微观经济层面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结构转变。这对国有垄断企业和外资企业不会造成明显压力,但对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发展会带来严重问题。从基本面上看,中国经济转型提升关键在于民营经济的转型提升,民营企业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劳工权益、公共事业等方面应承担更多更大的社会责任。企业越大,其社会责任就越大。全国人大代表、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对此深有感触,她介绍说,新光现有6000多员工,涉及几万个家庭,员工的生存和发展就是她最大的责任,但如果新光的产业不升级,就无法引进高科技人才,员工薪酬福利也无法大幅提升,而作为民营企业,新光进入高端产业领域仍面临许多限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其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是一致的。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义乌民营企业发展明显受到产业链提升与城市升级的深层约束,其结果只是做大市场规模而不是做强产业竞争力,如何推动低端产业化向高端产业化、初级城市化向高级城市化的深层转变,现已成为政府与企业高层共同思考的一个前瞻性课题。
![]() |
![]() |
点击次数: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