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近年来,市场的繁荣发展吸引了不少少数民族同胞来义创业和生活,义乌多民族聚居特别更加明显,成为全省少数民族成份和人数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51个少数民族的近10万名流动人口居住我市,占流动人口总数的7.20%。除塔吉克族、门巴族、珞巴族、赫哲族4个少数民族外,其它少数民族在我市均有分布。人数逾千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土家族、回族、壮族、彝族、侗族、朝鲜族、瑶族、仡佬族、维吾尔族、水族、畲族,其中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人数超过1万。
他们中,有的来自清丽婉约的滇南村落,有的来自苍茫辽阔的西北大漠,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从祖国的各个角落来到义乌,用自己的方式积极融入当地,同这里的人们一起,为义乌文体天空增光添彩。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保障各族同胞的合法权益,同时,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为少数民族同胞在义乌安心创业、舒适生活提供帮助,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观念在我市深入民心。
前年11月底,由市委统战部(民宗局)和市体育局共同发起,经过相关部门积极筹备,位于市体育馆的义乌市民族体育活动中心正式成立。此举标志着我市又多了一个开展城市民族工作的新平台,不仅满足了全市各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要,还进一步增进了各民族间的沟通交流,也让更多外来少数民族多了一份归属感。
自成立以来,该中心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场地,按照“每周一活动、每月一赛事”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另外,各镇街和各统战组织如有需要,也可以按相关程序审批后有计划地组织各民族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各民族群众也可以有组织地向中心提出活动申请,经中心同意后举办、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作为主要活动地点,市体育馆目前已开放篮球、乒乓球等项目,今后还将根据场地设施的实际开设相关民族体育项目,为丰富各族群众文体生活提供便利。
年年底,市委统战部在活动中心主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趣味体育比赛,设置了集体跳绳、袋鼠跳、定点投篮、拔河比赛等团体项目,共吸引了全市各民主党派、统战组织、及少数民族代表队等共16支参赛队伍的100余人参加。据悉,这是民族体育活动中心成立一周年以来参与人数最多、举办规模最大的一次体育活动。
有人说,“文体不分家,打开民族体育的花名册,就如同打开了一部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义乌,体育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是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新义乌人,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近几年来,我市相继举办了中外穆斯林篮球赛、外商足球邀请赛、朝鲜族运动会、相约义乌足球友谊赛、中外商人运动会等一系列新义乌人体育赛事,六运会还首次设立企业部,鼓励在义务工人员以企业为单位参赛,让更多“新义乌人”真正融入义乌社会。
可以说,这几年,我市相关部门一直努力创新举措,积极打造文体活动平台让多元民族文化得到更好地发挥。纵观这些文体活动,大多是由民宗局等相关部门以及有关镇街、社区牵头组织的。对同场竞技的各代表队来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要的是在丰富自身文化生活的同时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联系。
除了可圈可点的竞技体育,义乌的群众体育更是精彩纷呈。近几年来,我市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让一些乡风民俗开始改变。前几年,赋闲在家的人们时兴搓麻将,而今遍及城乡的麻将馆迅速萎缩,为健身房、健身舞场代替。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每天早晚活跃在各个广场和文体阵地的群众超过一万人,他们或跳舞、散步,或打太极、打腰鼓,各类文体活动已成为人们倡导健康生活的一种自觉行为。
在这些人群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同胞的身影,同本地人一样,他们也逐渐爱上这种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两年前,我开始在江滨公园里学打太极拳,只要不刮风下雨,每天清晨几乎都会去。”一名来自湖南的土家族小伙笑言,自己来义乌已有十来年了,这里的无限商机让他从当初的企业销售员成长为现在的外贸公司老板,这里良好的生活氛围让他从一个闲了只喜欢约朋友喝酒、打牌的“俗人”变成了早上晨练、晚上品茶的“雅人”。
雅俗共赏,舞台上下展风采(小标)
这些年来,义乌群众文化空前活跃和繁荣,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以文化节以及妇女节、重阳节等节日为代表的群众自娱自乐活动都得到了蓬勃开展。这当中,就有少数民族同胞们的身影。
去年,有关部门在绣湖广场举行“老人节”文体展示活动。现场,二十余名由老年少数民族同胞组成的少数民族代表队闪亮登场,相继表演了农耕舞、扇子舞等节目,载歌载舞欢庆重阳。据了解,在每年稠城街道举办的社区文化节期间,几乎都有涉及少数民族的节目,体现了了高雅艺术与群众文化、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同胞、本地人与新义乌人之间的相互融合之貌,可谓雅俗共赏。
另外,在义乌创业的外来少数民族同胞中,不乏一些文学爱好者,譬如说,来自四川的羌族女孩牧塔泽。“雨洒绣湖绿柳芽,雁过枝头衔梅花;和风拂面入春境,坐看对岸映双塔。”繁华的义乌让她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美丽的绣湖带给她无数的创作灵感。喜欢文学创作的她尤其喜欢写散文、诗歌,在本地一些网站和论坛上还小有名气。目前,她已是市作家协会的一员,还加入了摄影俱乐部,用自己独有的文化触觉描述她心目中的义乌。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市政协会议上都设有少数民族代表旁听坐席。会场,这些身着亮丽民族服饰的代表们是媒体镜头的焦点之一;座谈会上,他们的发言往往也会引起大会组委会的高度重视。林晓燕 文
![]() |
![]() |
点击次数: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