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鲁雅村,位于佛堂镇田心工作片,是一个仅200余户520余人的小村。但这个村以鲁雅造纸厂为起点,发展造纸业和纸箱纸盒加工业,短短几年就富了起来。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万余元。
初临改革,大胆抉择
鲁雅造纸厂成立于1977年,当时,鲁雅村的百姓和邻村的村民们一样,以“修补地球”为生。但因鲁雅村土地资源有限,村民人均土地不到半亩,农作物产量也不到邻村的一半。
“时至今日,村里的老人们依旧津津乐道30多年前的那次抉择。”鲁雅村党支部书记叶菁赛说,看着村民起早摸黑地辛苦劳作,却过不上好日子,村两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村民大会讨论,村两委决定借着改革的春风,由村干部在全镇范围内率先开办集体性质的造纸企业。
叶菁赛回忆,当年也有人提出反对,认为这样风险太大,不如安分种地。但是,最终都被两委干部耐心地说服。随着企业的建立运行,村集体经济渐渐壮大,村民们有了奔头。在大家的努力下,企业规模不断做大,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技术改造,刻不容缓
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难度也日益增加。1982年后,村里对造纸厂实施了承包制,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希望由经济实力更强、管理能力更好的人来管理和经营造纸厂,以保证持续健康发展。
“造纸厂成立多年,机器老化,技术落后,企业效益日益变差,导致承包方不愿意承包,村集体经济大不如前。”1989年至1994年,叶菁赛主动接过重担,担任厂长,用了5年时间,先后投入200余万元进行5次技改,原来每天只可生产1.5吨劣质纸,一下子提高到可生产24吨普通纸,此后前来洽谈承包、合作的人络绎不绝。
为固定村集体收入,村两委一班人果断决定将承包时间由原来的3—5年延长至12年,既保证了造纸厂运作的稳定性,又能使承包方更安心生产。1995年以来,造纸厂的承包价为60万元/年。自2000年以后,价格调整至98万元/年,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造纸厂的成功运营,有效带动了村民发家致富。目前,鲁雅村仅加工纸箱纸盒的大小工厂就有近50家,村里90%以上的农户从事经商办厂或纸品加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有了自己的事业,鲁雅村也成为了一条龙的现代纸制品加工专业村。
当问及村集体收入的用途时,鲁雅村村委主任叶芹法说,造纸厂能够产生效益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因而所有收入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有集体收入除发放工资等日常支出外,主要有几大用途:一个是年终分红,每年年终组织分红,每个村民都可以拿到村里发放的2000元红利,另一个是60岁周上的老年人也可以每月领到60—150元的生活补贴;还有就是每年组织老年协会成员外出参观旅游。
来源: 作者: 沈锦磊 骆巧萍
![]() |
![]() |
点击次数: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