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浙江义乌,古称乌伤、稠州,建县2200多年来一直是个传统农业小县。改革开放使这片古老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演绎了乌鸡变凤凰的义乌传奇。
三十年前,义乌第一代市场——“稠城镇小百货市场”破天而出。自此,义乌市场开始“传奇”式发展。如今,义乌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超市,市场面积470万平方米,商位7万个,汇聚了170万种商品。义乌与219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由国家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定期向全球发布,成为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义乌市场三十年嬗变,多少人为之惊异;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让人充满好奇。带着这些不解与好奇,义乌吸引了国内诸多企业、学者及专家前去探秘。
三十年兴商不折腾
11月27日,在一场细雨的滋润下,国际商贸城一期西大门头顶的那片“鸡毛”愈加精神。
对于路人而言,或许那片“鸡毛”不会引起你的注意,但对于义乌市场而言,那片“鸡毛”却有着深远的寓意,义乌市场源于“鸡毛换糖”已成不争的事实。
义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早在明清时期,义乌人为了养家糊口,每当冬闲季节,农民们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到外地叫卖本地红糖,换取鸡毛沤肥来改良土壤。后来,当这些“敲糖人”意识到商业带来的收益远比农业本身大时,他们便成了第一代的义乌日用小商品商人。
陈樟达是1974年开始进城配货的货郎之一。他的家,在义乌东北与邻县接壤处的一座小村庄。
1980年农历11月初,陈樟达从苏溪区工商所领回了证件:核定经营业务为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什肥;发证日期,1980年12月14日;经营有效期至1981年3月底止;经营地域范围为江西省内;编号,义工商临字013243.
义乌市工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从1980年11月20日后,义乌县工商局共发放7000余份临时许可证。到了1981年,义乌县工商局再次发放临时许可证5000余份,同时批准了200个小百货个体经营户。这批“鸡毛换糖”的“产业大军”,为后来小商品市场在义乌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对于义乌市场今日的成就,可谓见仁见智,但对于稍纵即逝的商机来说,开放的思想和敏锐的意识必不可少。这一方面,义乌人无疑为全国人民做出了表率。他们将自己的经营传统很好地保持并加以发扬,最终获得了在小商品批发领域的“先发优势”。
1982年9月,义乌县委、县政府顺应群众发展小商品贸易的强烈要求,作出了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这在义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984年底,义乌“兴商建市”发展战略正式确立。
此后,义乌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兴商建市”作为发展战略,先后提出“以商促工”、“贸工联动”、“以商强农”、“以商富民”及国际化、城市化等发展策略,不断丰富和发展“兴商建市”内涵,促进了义乌市场的转型升级、持续繁荣,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在调研义乌市场变迁的队伍中,中国中小企业(股吧)协会会长李子彬亦是其中一员。在国家发改委任职多年的李子彬对“政府与市场”二者间的关系深有感触,他对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关于“义乌市场不折腾、没有走弯路”的说法较为认同。李子彬说,在国内很多地方,往往是今天拟方针明天就废除,但义乌市场却能30年如一日,在义乌市场建设的三十年,义乌没有折腾,也没有走弯路。
市场与工业形成联动
如果说义乌率先开放城乡市场是顺应民意,那么适时提出“引商转工”战略,彰显的则是政府的韬略和智慧。义乌市政府以超前的眼光提出的“引商转工”,为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动力,确立了义乌的比较优势。
2011年5月,华鼎锦纶成功在上交所上市,丁志民三兄弟从此被资本市场熟悉。但在义乌很多人印象中,丁志民三兄弟还是挑货郎。三兄弟华丽转身,与义乌市政府提出的“引商转工”不无关系。
丁志民是廿三里连坑村人,处于义东北地区的廿三里街道,很多人出去鸡毛换糖,丁志民三兄弟也挑起货郎担子,走南闯北到江西等地鸡毛换糖。1982年,经过鸡毛换糖磨砺的丁氏三兄弟加入路边商摊的行列,在义乌湖清门经营小百货。
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扩大,丁志民三兄弟的生意也越来越兴旺。恰在这时,义乌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引商转工”。丁志民三兄弟在积累了一些资本后,于1994年8月创办了义乌环球制带有限公司。
随后,在义乌市委、市政府“外贸拉动、贸工联动、名牌带动、群众推动、政府促动”等战略鼓励下,三兄弟先后创办了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并渐渐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织带生产企业。
在义乌,与丁志民三兄弟有相同经历的人还有很多。22年前,23岁的周晓光揣着几千块钱从东阳来到义乌,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租下了一个只有1平方米的摊位,开始经营头花、发卡等饰品。如今,周晓光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亿万富翁,还是中国最大装饰品企业——新光集团的董事长。28年前,17岁的陶海弟还是一个“小货郎”。他吆喝着“鸡毛换糖”,行走在江西省樟树、丰城、新余等地农村。而如今,伟海控股集团使他实现了从“鸡毛换糖”走上全国拉链行业龙头老大的宝座。
义乌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义乌乃至周边县市中小企业(股吧)快速发展。前几年,上溪镇溪华村依托市场办起了工艺品加工厂,村里几十名老人、妇女每天在耕作、劳务之余为加工厂做手工活,多的1天可以赚到50元。53岁的余依美身患残疾,手脚不便,但在给加工厂做些手工活,一个月也能赚到600元。在义乌农村,有10多万像余依美这样的人,虽然年老体弱、缺少技能,但坐在家里照样能赚市场的钱。
可以说,义乌人通过实施“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市场与产业联动”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依托市场发展工业的独特道路,形成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为市场的长盛不衰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
已成中外企业投资乐园
通过五易其址,十次扩建,如今的义乌市场已经今非昔比。
当前,义乌市场面积470万平方米,商位7万个,汇聚了170万种商品。义乌与219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名境外客商常住义乌,年入境外商44万人次;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义乌设立4000余家外商合伙企业、外国企业代表处。各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在义乌汇聚,形成了巨大的集聚辐射能力。
同时,义乌市场还带动了全国各地中小企业(股吧)的发展,全国有20多万家中小企业(股吧)直接为义乌市场供货。其中广东电子电器、福建服装鞋帽、江苏毛绒玩具、江西陶瓷、山东玻璃制品、安徽和四川的工艺品、湖南和湖北的日用百货等20多个省市的块状经济与义乌市场紧密联动。
11月27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中小企业(股吧)节上,义乌市市长何美华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义乌市场服务中小企业(股吧)的功能更加突出,今年很多生产厂家直营的商铺表示订单充足,原因就在于采购商为了压缩成本,更加愿意绕过代理商,直接通过市场向生产企业下单。
义乌市场的发展,也造就了义乌工业的跨越。目前,义乌全市培育发展了各类工业企业2.67万余家,涌现了一批全国乃至世界行业“单打冠军”,如饰品产量占全国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的份额,无缝内衣产量占了全球的30%、全国的80%,形成了“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
如今,越来越多的义乌企业走上了依靠研发、品牌、知识产权的发展道路。比如说,《美猴王》塑胶玩具经营权、《喜羊羊》的生产权都被义乌玩具企业拿下;义乌有一家生产五金工具的开拓公司,在全球注册商标,请德国工厂代工生产;一家生产吸管的双童公司,一根情侣吸管新产品,可以卖到5块钱。
一位在义乌的国家“千人计划”人员称,在其他地方,很多新产品要一年多时间才更新换代,但是在义乌,很多时候不到半年就要研发新产品。
在坚持“兴商建市”的战略下,如今的义乌已拥有世界最大的批发市场,已成为中外企业抢占商机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外企业投资的乐园。
![]() |
![]() |
点击次数: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