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我市农房 如果说,闻名世界的国际商贸城是“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义乌精神所铸就的最靓丽名片,那么,义乌农房改造已经成为这种义乌精神在农村所打造的又一张全新的名片。以改革促创新,以统筹促发展,成为照亮义乌农房改造新名片最强的光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步的旧村改造,到随后的“小五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建设,从新世纪初的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行动、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再到现在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近二十年来,改革的理念“一以贯之”,始终不渝地引领着义乌探索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不断创新,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敢于改革,首先体现在规划创新上。2003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将全市1105平方公里进行市域一体规划,构筑一体建设格局,这一从全市域进行战略规划的理念创新,被《人民日报》誉为全国城乡一体化行动的“第一纲要”,成为指导此后农房改造的指南。
之后从2004年起,义乌又在“基础设施共建模式”上进行创新,进一步推进改革。全市先后实施了城乡垃圾处理、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城乡供水、城乡交通等四个一体化工程,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广大农民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2009年我市又出台了《义乌市城乡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等政策,因地制宜,按照城中村、镇中村(或者工业园区之园中村)、近郊村和远郊村四种类型,根据“高低要结合、功能要分区、土地要节约、环境要改善、利益要保障”的原则,通过实施“三改”,即改传统垂直安置为水平安置、改生产生活混合为功能分区、改农村多点分散管理为集中统一的新型社区管理,积极推进高层公寓安置改造、功能分区改造、空心村改造、宅基地换住房改造“四大模式”创新,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提升城乡建设品质,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模式创新,成为第三大敢于改革创新的关键性内容。比如苏溪镇月白塘村。该村位于浙江义乌工业园区内,是典型的“园中村”。我市对这个村采用功能分区模式进行改造,规划时在保障居住用房的基础上,建设一定比例的生产、经营、仓储用房。目前,月白塘村6幢6层公寓楼的147套水平房已分配到户,标准厂房正在施工建设中,达到了生活与生产功能分开,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同时,为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由于改造模式的创新,机制上的创新水到渠成。随着义乌农村快速“长高”,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是,一直以来,义乌农民多采用自己建设模式施工,这显然与高层建筑的工程质量标准等监管要求不相适应。
对此,我市又以改革的思路推出三种建造模式(“国资代建模式”、“政府主导村级自主监管模式”、房地产开发企业介入的“企业参与模式”),这也成了义乌新农村建设的“第四大创新”。目前,全市农村在建已建高层公寓有35幢,3年中全市将有100幢农村高层住宅拔地而起。
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
面对越来越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如何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成为了一个新课题。对此,我市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投入和保障机制,深化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模式改革,促进了农村服务社区化、专业化、市场化。2009年6月,我市又出台了《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施办法(暂行)》,通过政府倡导、村为主体、市场运作、专业管理,构建了市、镇(街道)、村、户四级联动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形成了建管并重的城乡配套共享新机制,成为义乌农房改造中的又一创新。
更值得一提的是,农户改造模式创新,城乡一体化推进,带来了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机制创新的改革,形成了农房改造加产业发展的农村新经济发展新机制。江东街道的青岩刘以及北苑街道的新后傅、黄杨梅等村原本皆位于黄土山坡,现在则成为电子商务网商集聚地。而山区村何斯路村,则发挥自身山水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及酿制黄曲酒传统,发展都市休闲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来源:义乌商报 作者:方星梁 王玲
改造建设工作综述(上)
![]() |
![]() |
点击次数: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