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一说到农民工“返乡潮”,以往人们都认为这只有在春节期间才会出现。但是日前有媒体报道,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农民工返乡的情景已经提前到来。那么,拥有大大小小2万多家企业的义乌,是否受到了农民工“返乡潮”的影响?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说法一有部分老乡回家了
台风“海葵”来势汹汹,义乌也受到不小影响。市区昨日风雨交加,但在香山路上的人力资源市场内,依然是熙熙攘攘。求职者或来回走动,或坐在电子屏幕前紧盯着招工信息,唯一与往常不同的是,企业招工负责人把海报放在现场就匆匆闪人,因此市场里每走来一位招工的人,马上就会被求职者所包围。
坐在人力资源市场一角的安徽人吴军,来到义乌打工已经有五年时间了。他最近辞掉一份饰品装配工作,来到人力资源市场找工作。让人有些意外的是,他来找工作,原因只是“碰碰运气”。
吴军告诉记者,由于之前的企业待遇一般,加上部分老乡在家找到工作,自己心里难免出现变化。他说,之所以来“碰运气”,一方面是想既然来到义乌,不甘心马上回家,希望找到一个更心仪的岗位;另一方面,万一在义乌找不到,自己也想和老乡一样,回家就业。
吴军年初和四十几个老乡一起包车来到义乌,但几个月过后,其中近1/3离开了。
“有的是去广东、江苏等地,有的就回老家了。”吴军说,由于沿海地区不少企业都迁往中西部地区,现在老家的工厂同样“求工若渴”。
义乌市兴贤豆制品厂是一家生产豆腐皮的工厂,尽管规模不大,但产品销路不错,目前已经进入生产旺季。然而,面对工人的紧缺,负责人叶海平显得有些无奈。
叶海平说,工厂有600多口平底锅,开足马力生产,需要约60名工人。但实际上,厂里目前只有二十几名工人。据他介绍,今年工人的工资比去年涨了将近一倍,但还是很难招到人。
究其原因,叶海平认为,义乌部分工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主要原因。据了解,由于中西部部分地区招商引资力度较大,开出的优惠条件对义乌企业来说很有诱惑力,除此之外,相对低廉的用工成本,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工厂向内陆迁移,以往向沿海地区聚拢的工人也随之留在了当地。
叶海平说,周围朋友开办的工厂与他一样遇到“招工难”的也有不少,对于他们来说,工人“返乡”或者“留乡”对企业生产的确造成了一定影响。
说法二暂不打算返乡就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7月中旬特别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
那么,当前义乌的企业是否都遭遇到了“招工难”的问题?
浙江芬雪琳针织服饰有限公司也将迎来生产旺季,但工厂里并不十分缺人。行政人事经理张灯荣告诉记者,目前工人队伍比较稳定,虽然也有员工流失的情况,部分岗位人手比较紧张,但基本都能应付生产需要。
张灯荣说,为了解决招工问题,现在企业一般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到省外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招收毕业生,由企业为学校提供机器设备,让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走上生产一线。而毕业生进入工厂后,企业还打算请学校的老师进企业给毕业生上课,让他们安心留在工厂。
同样在人力资源市场找工作的湖北小伙黄德俊则没有透露返乡的心情。他说,上半年尤其是春节后工作好找,尽管现在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有些困难,但自己并不打算放弃。
黄德俊解释说,春节后工厂由于订单积压,急需工人开工,他便到处拉人进厂。而随着订单的完成,工厂又接不到新单子,空闲时间多了起来。
“现在有的工人一边在厂里上班,一边在外面租房子打打零工,我也打算这样。”黄德俊说,相比较家乡工作的收入,在义乌打工要“实惠”得多。他认为,义乌的机会更多,只要肯做,一定会有回报的,而自己决定从家乡出来打拼,也不想这么早就回去。
-专家:
“返乡潮”未现但值得警惕
有媒体分析,今年以来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生存艰难,多地中小企业订单锐减,利润大幅下滑,成为农民工返乡的潜在推力。不过,有媒体记者近日在广东、江苏等地实地调查发现,所谓的“农民工大规模返乡潮”的命题并不成立,但部分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找工难的现象确实存在,同时在造船、光伏、建筑及服装等行业,裁员现象相对突出。
而在义乌,有的工厂感觉到了工人“返乡”的压力,有的工厂则并不愁人手,那么,所谓的农民工“返乡潮”是否真的存在呢?
义乌恒信人才开发有限公司人力行政总监吕武斌告诉记者,一些外向程度高的企业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影响,订单量下降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由此引发民工返乡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在义乌并未有此迹象。
“如果出现"返乡潮",那么企业对于普工的需求将大幅减少,但从目前来看,义乌企业对普工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吕武斌解释,一方面义乌企业的外向程度相比珠三角等地并不高,另一方面从本地部分大型制造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反馈情况看,“返乡潮”也不存在。
不过,也有人力资源专家认为,目前没有出现“返乡潮”,并不代表今后不会出现,本土企业对此应有一定的准备。
义乌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局长黄允龙表示,义乌的企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居多,技术含量不高,在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普遍提高的形势下,如何寻求出路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企业势必要转型升级。”黄允龙认为,转型升级并非仅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高新产业,本土企业可以在自身产品、技术上进行升级,也可以在内部管理上做文章,提高生产效率,这样才可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 |
![]() |
点击次数: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