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2005年,随着新市场的落成,义乌眼镜行业搬进了敞亮的国际商贸城三区市场。经营户也从原本的128家增至220多家,分布在三区(H)的五单元和六单元两大区块。
2008年金融危机时,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恰恰义乌眼镜行业内外销形势平稳,这让经营户们信心倍增。然而,2011年开始,由于受到中东、非洲、欧美等主要出口目的地经济形势的影响,眼镜行业外贸订单开始缓慢地萎缩。2012年,外贸一片萧条。义乌市眼镜行业协会副会长陈礼贵说:“全球经济不景气,现在全国眼镜都不好卖,不是咱们一个市场的问题。”
所幸的是,经营户们凭借其敏锐的嗅觉早早地预料到外贸行情,开始向内销甚至零售“取暖”,以此来撑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昨日,记者来到三区眼镜区块时发现,不少店面都张贴着“验光配镜”的字样,部分商家甚至配齐了整套设备;即使没有推出这项业务的商家也表示,卖镜架的同时也可以为你介绍配镜店面。
走在国际商贸城三区眼镜区块内,有不少这样的“验光配镜一条街”——几乎每走几步就有一家推出验光配镜业务的店面。
外商下单后一直没来提货
李建波是台州人,在台州老家办了一家眼镜厂。李建波说,家里有八九个亲戚都在义乌经营眼镜生意,他自己虽然不做验光配镜,但是他家亲戚在做。
李建波告诉记者,今年生意特别淡,很多亲戚都转行做起了“验光配镜”,他年纪大了就没折腾那些。不过,他心里还是有些羡慕,“验光配镜拿的都是现金,做外贸就要等钱。”李建波说,等钱还好,怕的是客人不来下单拿货,钱也就没了着落。
“一个叙利亚客人,是我家的老客,前年的时候还来拿货,今年他下了单子但是没来提货,现在那些货还堆在仓库里。”李建波说,按说年后就是眼镜行业的旺季,4、5月份的时候最忙,6月也不该闲着,可是今年这些老客像是约好了似的,都没了消息。“叙利亚客人没来,伊朗的那个客人也没来。”老伴儿在一旁悠闲地削水果,“要是换在往年,现在还算是旺季,忙得很。”
2005年,新市场建成之初,李建波通过投标的方式以每年每平米5000元的租金取得了一个15平米的摊位。“生意好的时候我最多一天走过一个柜的货,今天一整天,一件货也没有卖出去。”李建波说,通过投标摊位入行的同行中已经有许多人离开了眼镜行业,这些人大多和李建波一样,来自省内的台州或者温州,摊位支出加上生活费用,一年至少花费20万元左右。
协会副会长陈礼贵说,往年行业的经营户是“人来人往”,今年行情淡得很,空出来的摊位都没人接手,这也是他最担心的一点。
零售配镜业务成“香馍馍”
“我家生意好,刚接了一个订单。”记者离开李建波的商位碰见了笑呵呵的陈海红。陈海红的店经营的是雅酷牌的近视镜,她介绍,年后外贸生意一直很冷清,“今年还说自己一天出一个柜那就肯定是吹牛。”陈海红说,年后她就没有接到过订单,直到6月,“我接了一个香港人的单子,也就几万块钱。”然而,陈海红的心思早就不在外贸上,她现在一有时间就钻研配镜的零售生意。
年前,陈海红租了一个新店,专门做零售的“验光配镜”。“对我来说,外贸生意一直不太好,我总在想各种办法挣钱。”陈海红发现,市场里大约有3、4家有验光配镜的业务,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配镜的学生挺多,陈海红心想,自己的“验光师证”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年后,她就大张旗鼓地做起了零售生意。为了做好配镜业务,陈海红还从德国购买了成套设备,验光机、磨片机、配镜仪等一应俱全。出人意料的是,不多久,周边的商位都开始定制“验光配镜”的易拉宝和大灯箱,提供零售的商家一下子冒出了20多家。
“只能做做老客了。”陈海红颇有“理想落空”的失望。昨天下午,一位姓马的经营户带着几个朋友找到陈海红配眼镜。这位马女士说,她和陈海红曾经是“隔壁摊”,去年眼镜行情太差,她的生意支撑不下去就被迫转行了。得知陈海红增加了配镜业务,她就带着朋友一起来配镜。
行业要转型,关键是内销
“义乌是一个批发市场,还是要以批发为主,现在大家热衷做零售大多是过渡一下。”陈礼贵说,眼镜行业利润薄,外贸生意一般一副眼镜赚一毛钱,一整件货也就几十块钱,零售一副眼镜就能赚相当于一件货的钱。
“现在大家也是夹缝求生,有钱赚的都做做看。”陈礼贵说,“这样的现象不仅发生在义乌,全国各地的眼镜批发市场都有,比如丹阳眼镜城,不仅本地人在那里配镜,很多周边城市的人都赶到那里配镜。零售量大而持久的话会催生部分商家转型专做零售,不过,在义乌,我还是看好内外销的批发生意。”
经营太阳镜、老花镜的严秀求告诉记者,他觉得内销潜力巨大。严秀求说,批发生意无论如何一年也能收入十万左右,零售生意再好,也就五六万的收入,现在外贸不景气,他就转型做内销。
“前几天有一个客人来买老花镜,顺便拿了十个款式的太阳镜,我都按照批发价给她拿货,今天她又来拿了200副。”原来这位客人在温州开眼镜店,每个月的销量也不小。“今年夏天短,内销也受到一定影响,我就当先聚人气,明年我就能比别人多一些销路。”严秀求说。
来源:义乌商报 作者:金淑娴
![]() |
![]() |
点击次数: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