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2月4日,“双童吸管”的掌门人楼仲平在个人微博发表题为《加税VS加薪?》的博文,一时间“薪”和“税”两个敏感字眼集中一处,引发热议。
微博全文如下:今年开工第二天,我郑重宣布为员工加薪12%,最低岗位薪资福利保障在3K以上,等于在去年基础上年加薪200万元,等于我放弃去年收入三分之一作为员工收入!但通过此举后,我已无力为国家多纳税了,更无力为慈善多贡献了,亲爱的网友,你希望我多为国家贡献还是为员工加薪,选择的请举手!
与微博一起“上网”的还有“双童吸管”2012年度的工资调整细则,部分岗位的薪资增幅达500元。
【加薪】
增幅比去年少了8个百分点
楼仲平认为,他的加薪之举事出必然。
“市场要素是企业选择加薪的第一要素。普通员工和基层员工的薪资待遇偏低,企业招不到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困难等现实问题都把矛盾的中心指向薪资问题。老员工的期待因素也是企业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员工在卖力干活的同时都希望得到更多回报,而薪酬回报就是最直接的一种。此外,‘双童’涨工资最主要还是企业自身状况稳定,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前提下才给出12%的涨幅。”
虽然把“加薪”挂上了微博,但楼仲平并不建议义乌企业盲从,“我们每年都加薪,增幅在15%—20%之间。去年的工资增幅是20%。为什么今年只有12%?因为去年企业效益不如往年。要我说,去年企业所面临的困难远大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时期,‘双童’能保持5%左右的利润已经很了不起,很多企业几乎无利可图,拿什么加薪?!说直白一点,招不到人企业要死,重金请人,超负荷运作,企业还是要死。”
因此,楼仲平认为,“双童”加薪是个经不起考证的“伪命题”,“原因很简单,加薪是个大趋势,我只是量力而为。”
据悉,“双童吸管”自2005年以来不断进行着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和产品创新等努力,用工人数也从七八百降至目前的五百左右。然而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年后的员工返回率只有70%,较去年少了一成。
“从当前的形势看,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剩余劳动力在减少,与此同时,中西部工业发展让部分劳动力选择‘家门口就业’。还有就是近几年国家在政策等方面对农业的倾斜促进了农业人口的增加,农产品涨价后许多人选择做回农民。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也在吸引大量就业,我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招工问题会一直存在,而且会越来越严重。”
【转型】
企业转型升级才是更重要的主动行为
薪酬讨论随着日益严峻的用工问题演变得如火如荼,越积越多的忧虑把小微企业的出路指向了“减税”。
“此前圣奥集团董事长倪良正向《浙商》表示,希望国家减增值税三分之一,企业就可以更好转型升级,为员工加薪,同时觉得国家财政的实际收入不会减少。”跟帖的一位网友如是说。
“中国制造业利润率之薄众所周知。如果‘涨薪潮’果真蔓延开来,加薪幅度过大而税负不减,必将给企业带来过大压力,影响整个制造业的生存与发展。故此,政府通过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为制造业让出提薪空间,有助于缓解转型之痛。”也有网友这样认为。
“如果国家现在减税确实可以缓解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给企业一个喘息的机会,不过,最大问题还是在于,企业能否抓住时机转型升级。”习惯于实践出真知的企业主信奉另一个事实“只要企业转型升级做得好,加薪和税收都不会是难题。”楼仲平说,“双童”从2005年开始就陆续做减法,尝试做精做强。2011年,“双童”围绕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两大主题,针对吸管申请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共计26项。
截至记者发稿前,楼仲平在微博上说:“降低用工量是必然,这两年双童在转型,今年创新开发产品比例可达30%,效益会逐步提升,工资提升也是必然,企业不改变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来源:义乌商报 作者:金淑娴
![]() |
![]() |
点击次数: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