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忆往昔
据考古证实,距今约3000年前,义乌当地居民已有初步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历经漫长的农耕时代,义乌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同时也将聪明才智尽情倾注在传统商业上。自建县以来,义乌北门一带就有商品交换活动。考古出来的大量汉井和唐瓷器,足以证明那时这里的商业之盛。
明末清初,城区只有县前街、上市街、下市街,总长600米左右。据嘉庆《义乌县志》记载:县城主街道三条,东至金山岭顶,西至平桥,旧称“泗洲境”。街心铺长约2米、宽约50厘米的“路心石”,两旁佐以鹅卵石铺砌,“街檐石”由各户自置。
到了民国初年,北门街、湖清门一带就有店铺营业,渐成商业街道。新中国成立后,北门街道路经过修整,将原来卵石街的一段浇筑成水泥路面,并与县前街、朱店街连接。
历史沿袭下来的北门街具体位置,从现车站路与新马路交汇处向南,经“通惠门”、“湖清门”,至县前街止。很早以前,这里街道两旁的民居错落而立,环境静谧安详。2002年义乌市政府对此路段进行旧城改造,现在的北门街长650米,宽近20米,商贸气息非常浓郁。
透过现代元素的背后,记者试图在北门街寻找一些厚重的历史人文迹象,遗憾的是旧城改造时许多文物被拆除了。
北门街曾经有一处标志性建筑——华康公司。其经营范围 :煤炭、工业设备、本系统企业所需原辅材料、食品、日用百货、五交化工、莹石批发零售。曾经的门牌是浙江省义乌市北门街117号。
上世纪60年代初,老义乌的粮食储运站、加工厂、木器家具厂都聚集在此处。围墙高达5米,给人的感觉庄严而遥不可及。现在的北门街,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物质流通的繁荣和多样化。同样还是这条街,历史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漫长的足迹以后,一去再也不复返了。
北门街,位于义乌旧城北端,因连接不同历史时期的两座北城门———卿云门、通惠门而得名。北门街南接县前街,构成古城完整的中轴线,北通车站路,全长近千米。沿街有绣湖公园、通惠门、骆宾王公园、义乌剧院等多处旅游文化休闲中心,近周有黄井头、梅花石、西门、孟大川等古迹罗布。这里历史悠久、区位优越、积淀深厚,散落民间的传说数不胜数。
据考证,义乌北门街形成于唐末,繁荣终宋一朝。唐武德7年(624年)有义乌名称以来,城市布局依照“前市后朝”的原则,城设东西南北四门,但义乌始终没有修筑城墙,说明义乌自古以来开放而开明,不封闭自大,所以能够接纳各种文明的特质。到五代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北门街初步形成。那时,北门街做为沟通城乡的通衢要道,过往官民、商旅乃至肩挑手提、车载马驮的各色货资,多由此出入通过,北门街作为起点深得其惠,并迅速繁荣发展。可以想见那时的北门街,必是茶楼酒肆林立、商埠客栈栉比,必是车水马龙、摩肩接踵,那份繁华富庶或可追汴梁。
义乌稠城处于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中,市区百姓生活必需的柴薪米菜等产品,多由农民翻山越岭运送进城,并就近于北门街集市上进行交易,再换回农家所需的针头线脑、锅碗瓢盆等生活、生产用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北门街区的柴草市场、猪市、红糖市场、米铺、竹木市场以及山货市等,始终热闹非凡。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还在叨念那街市上“义乌三宝”甘香的滋味……
峥嵘岁月
有人说,义乌是座农民城市。在20多年前,这句话一点也不错。那个时候的义乌城,确实只是一个小城镇。住在稠城北门街的人,大部分是农民,分别属于两个生产大队。另外,还有可以吃国家粮的居民、军人家属、工人等。那些年以街为市,赶街天常常是最热闹的时候,在我的印象中,这条街卖过菜,卖过米,卖过鸡、鸭。平时,在街上唱主角的是大大小小的孩子。好像只有一两家商店,在十字街口(今县前街与北门街的交叉街口)。北门街虽然不算长,加起来也 就一里左右,却也住着大大小小的单位,有粮店、相馆、合作医疗站、幼儿园,企业有缝纫社、木器社、修建社等。平时常弄出些声音来的有三家,一家是碾米磨面的,一家是改木头打家具的,一个是车站。最大的国家机关是物资局,最小的政府机构是看守所(如今夷为平地);街上最多的是厕所,公共厕所有四个,居民家有后院的基本上也都有个厕所。
北门街真正热闹起来,还是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事。那时候,知青上山下乡、送别参军、以及各派游行宣传,都得从这里起步送去火车站。到了上世纪80年代,商业开始发达,卖衣服,卖从日本进口来的旧西装,生意十分抢手。
记者在这条街上住了十多年,如今从上街走到下街,却几乎遇不上个熟人。不少单位搬出去了,原来的农民已经早已农转非了,大多在外边盖了房子,搬出去住了,街上住着的大多是些外地人。如今,旧城改造被拆了,新建的北门小区,又改为铺面,又成了“新天地”商业街,铺面的高额租金,惹得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眼红。
北门街是义乌城最古老的几条街道之一,随便哪所老房子,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与那些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不同,这些房子虽然各有千秋,却也都是典型浙中风格。走在街上,如今再也看不到了古城的影子,古城的历史痕迹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
义乌历史悠久,对于这座古城,它往昔是什么样子?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不过我们可以从义乌旧志书中,窥见其飞鸿泥爪。据旧志载,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义乌建造城楼,分设南、北、东、西各城门。城上建钟楼、鼓楼,巍然壮观。明成化年间,围绕绣川湖而建壕,全长约四公里。城内以县前街和北门街为主干道,城中主要街道有3条。后来城内人口增加,向城外发展,在北沿城门开辟了上街和下街,成为商市的贸易中心。到元宵夜时,花灯争艳,这里是好一派娱乐升平的景象。
北门街并不长,大约一千米的样子。与北门城楼并存于明嘉靖年间,共经风雨700年。繁华过隙数百年,古城春梦今犹在。拼接有序的青石板,依然阒寂无声地横亘在历史中转的地方,它凸凹光滑的身躯负载了老街百年的秋业。市集的喧嚣,车轮的疾驰,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深深地烙在了它高高低低的脊背上,成为无法抹去的古老符号。
历史上的北门比较荒凉,远不如今天的繁华。北门街上历来商铺极少,从未形成过大气候。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起色。人生本是悲凉多于热闹,没有商铺的北门街,少了许多市井喧嚣的气息,却也不见流露半点自卑的迹象,照旧清贫寂寥但又闲雅自足地生活。街巷上人家,青砖灰瓦,庭院幽深,屋顶上炊烟袅袅,简陋的门庭随意敞开。上了年纪的阿婆戴着老花镜在缝补衣裳,收音机里播放的是“义乌道情”,透出日常生活的亲切。
临街大都是紧挨得密密匝匝的老房子,有些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门面看上去斑驳晦暗,门楣上褪色的春联和门叶不时被风吹得稀稀疏疏。老房子内阴森森的,光线暗淡,鼻子传来发霉潮湿的气味。逼仄的阳光从瓦缝里挤下来,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外面太阳晒得冒火,一进到院子便浑身冰凉下来,有山洞来风的凉爽。铁丝架起的竹竿在岁月里晾晒着寂寞,那些风中招摇的衣物,迎合着缓慢的节奏,悠悠地打着拍子,时间以一种缓慢的姿态在这里流淌,让人感受着江南小镇宁静雅致的闲情。街上人家几辈子几辈子地在这里居住着,谁也舍不得离开这样悠闲舒适的环境。
住在老屋里的人,姓氏以吴陈楼黄为多,沾亲带故的不少,街上人家随便一扯,便能扯出长长的一串姻缘嫡亲,让人辨不清亲疏彼此。街上人家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杀猪的、包粽的、开货铺的、卖菜的、修鞋补锅的、剃头打铁的,挑个担子走街串巷的,大都是不入流之辈。
北门街是藏不住多少秘密的,鸡毛蒜皮一点小事,过一夜满街都知道。晚饭过后,各家各户搬张长凳撩起长脚,七嘴八舌天南海北拉扯闲谈。话题一打开,就像打开闸门的水,汪洋恣意地冲刷一番。大至哪国和哪国又打仗了,小至谁家小子和谁家闺女恋爱了。没有秩序,没有礼仪,你随时可以插话,随时可以离开,可以文雅,也可以粗鲁。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不惊不喜地过下去。若能喝上一碗老酒,听上几段婺剧,再打一场小麻将,一切就都心满意足了。有点俗,有点乐,有点无聊,有点清贫和落寞。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北门街已像一位老态龙钟的老妪风光不再。她的底气、元气、精气,在时代的浮躁和喧嚣中,正一点一点地被消耗掉,北门街自然少了一种端庄郑重、百转千折的气质。人群生活的历史中,低俗的人为建设和营造,终究不能存留和久活。北门街因此成了县城几条老街中,最为缺少精神皈依的一条街。看来,天堂也罢,家园也罢,如果缺少了文化的浸染和精神皈依,总是不完美的。
历史已成过眼云烟,只有这绣湖,才令人顿悟古镇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在享受过了无数的荣光后,它便陷入更长时间的孤寂和等待。和许多曾经拥有过的良善传统、厚道世风一样,她在古城的记忆里渐行渐远。在一切都被快速洗刷、摧毁及重建的时代,北门街斑驳的脸上,也被拍打上时代的手印。无论历史如何激荡或平静,北门街始终保持着尊严,很沉默,也从不对抗。她只是与置身其中的人相互映衬,密不可分。一如既往地过着随遇而安的日子,却又无形中锤炼了一丝为生存而抗争的倔强精神。她渗透出的破败也好,颓废也好,冷清也好,落寞也好,都是这座古镇存在的灵魂片断。就像一座泥塑的神,她庇护着所有不得不寻求庇护的人。
看今朝
其实,就在北门街这个区块,曾经造就了义乌最原始、地摊式的小百货市场(即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据了解,从1982年因陋就简在一条臭水河上架起水泥板、支起塑料布用作简易摊位的第一代马路市场,到今天顺应国际化需要而建造的完全现代化的国际商贸城,其间义乌市场历经六次易址、七次扩建,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交易场所不断变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宏伟画卷。
在20世纪80年代前,义乌城区还没有住宅小区的概念,城里的居民都居住在那些弄堂小巷中低矮破旧的平房里,如天官地弄就是义乌较早的居民聚居区之一。历史发展到今天,现在义乌百姓的住宅已经步入“高层时代”,这些高层建筑都有较好的户外观景效果,人们开窗见景,商城美景尽收眼底,在很好地满足人们商住的同时,也成为一道道靓丽的城市天际风景线。
北门街地处义乌城市坐标原点,是义乌城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商业老街。正如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重庆的解放碑,纽约的第五大道,具有深厚的商业和人文底蕴。绝版地块,天赋异禀。
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传统文教学区,书香府第。机关幼儿园、稠城一校、稠州中学,名校周边环伺,从最好幼儿园到最好中学,济济一堂,尊享优秀文教资源,让您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里南靠市府大院,近在咫尺。这里商业繁华,银泰百货、世纪联华、地下商城、新马路菜市场,以及未来的荷花芯商业综合体、中心菜市场,都在附近,举步可达。这里的生活便利程度和品质都是一流的,泳池、会所、欧式园林等生活配套设施完备。这里的文体娱乐也极其丰富,义乌剧院、义乌体育馆、义乌市中心新华书店、市民广场、绣湖公园、骆宾王公园,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成为您生活中永恒的风景。
2003年,北门街按照“尊重历史,保护古城,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思路,立足于构建古城南北轴线,衔接新旧城区与风景名胜,保护历史遗存等措施,进行重新规划建设。未来的北门街,将被改造成整洁开阔、古榕成荫,两侧仿古街衢雕梁画栋,荟萃建筑精华,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成为义乌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购物街区。
2011年5月,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获得国务院发文批准,这必将给义乌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都说义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市场是义乌经济发展的“命根子”。从一个小县城一跃而起,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城市,都归功于市场的繁荣。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旺盛的人流,才能造就丰富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义乌就像一个大磁场,把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人士,都吸引到了义乌来经商置业。
在新一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中,金华-义乌都市区成为浙江的第四大都市,与东阳、浦江对接。义乌与周边县市的距离不断缩短,城市集聚效应和区域优势将更加明显。义乌会成为省内地产最具潜力的城市吗?这是浙江地产界面临的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挑战性命题。义乌会不会继商业之后,创造另一个地产神话,人们正拭目以待。
义乌正在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方针,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实现着更大跨越。今后一个时期,义乌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绿色义乌”;坚持高效能管理城市,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建设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花园式城市”;坚持高水平经营城市,推进城市资源的市场化进程。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再过20年,一座国际性、现代化的商贸城市必将在浙江中部崛起,义乌必将腾飞于青山绿水之间。
![]() |
![]() |
点击次数: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