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十大优秀示范镇
义乌佛堂镇
浙江城乡建设智库专家点评:
江流滚滚万善桥,产业新城出古镇。义乌商贸通四海,幸福港湾在佛堂!
案例简介
示范价值
佛堂,浙江四大古镇之一。位于义乌市南部,距市区10公里,东临东阳市,南连赤岸镇,西界义亭镇,北接江东街道办事处。镇域面积134.1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下辖6个工作片,106个行政村,1个社区,全镇常住人口18.3万人,镇区常住人口12.08万人,外来流动人口12.1万人,是义乌市区域面积最大、集聚人口最多、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镇。
佛堂风景如画,素有“浙江周庄”之美誉。作为商业重镇,千年江南古镇佛堂,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是大乘佛教创始人傅大士、南宋著名政治家徐侨等名士的故乡。佛堂人以古镇保护开发为载体,依托生态农业、双林旅游开发,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成功打造了“商城购物,古镇游玩”的佛堂古镇旅游品牌,提升了佛堂的影响力。
能工巧匠、精明商贾代代相传,造就了兴盛至今的佛堂镇。近年来,佛堂镇繁华的商贸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佛堂人以“实力佛堂,人文佛堂,和谐佛堂”为战略定位,围绕“产业新城、文化名镇、人居花园”的发展目标,集中力量打好“农房改造换新居、现代农业促新貌、农民增收变新颜”三张民心牌,找到了“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科学实现路径,取得了“村民享实惠、发展有空间、政府得民心”的多赢局面。
佛堂经验一:制度创新提能增效
结合自身实际,佛堂镇以“扩权改革抓机遇、促转型,实现佛堂新跨越;统筹发展讲和谐、提品位,加速佛堂城市化”为载体,大力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将原内设机构“六办”及“四中心三所”整合为“七办两中心”,创新制定了“一站式服务制”、“一次性告知制”、“职能办公室协调会议制”、“全程代理制”等一批便民、惠民办事制度。原来19个部门的2163项行政处罚及与之相关的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统一划转佛堂执法大队集中行使,建立起“大综合”执法体制。制度的创新,成功破解了“看到管不到,管到看不到”的两难命题,实现了事权责权统一的目标,增强了佛堂的综合发展能力。
如诗如画新农村
走进佛堂鲁雅村,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跃然入目:花园洋房式的别墅群,挺拔伟岸的小高层,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宽敞洁净的道路,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仿佛让人置身于“悠然闲居身心自在”的现代世外桃源之中。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市农办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佛堂镇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初步形成了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广大农村得到了真切的实惠。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佛堂镇新农办经过实地考察,大胆创新,采用因地制宜的培育示范模式,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排污工程、自来水工程、路面硬化工程、道路拓宽工程、穿衣戴帽工程、公园建设工程、绿化工程、电网改造和亮化工程等村庄整治项目一一亮相佛堂,为各村“旧妆”换“新颜”。为了做好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维护管理,保障村内干净整洁、管道畅通,佛堂镇、各工作片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巡查,确保村内充分利用好原有设施。
全镇106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城乡一体化”改造,86个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工程,18个村已经或正在进行旧村改造或空心村改造,6个村正在进行“异地奔小康”工程,并建设了全省首幢农民高层公寓,有50个村获得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和“村庄整治合格村”,累计投资近6亿元,农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案例解读
核心提示:美丽新农村恰似一颗颗珍珠,点缀在佛堂的山野乡间。
佛堂经验二:古镇保护留住文脉
佛堂镇区内拥有数百幢明清建筑,白墙青瓦,典雅清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建筑、绘画、雕刻”三位一体的中国建筑特点。由青石板、鹅卵石铺就蜿蜒如龙的佛堂老街,是这个江南小城市的文化之根。佛堂老街总长2000余米,建筑年代和风格大多为明清、民初时期。由“直街、商会街、盐埠头横街、浮桥头横街”和东西两条“副街”组成。
2001年,义乌市政府建立佛堂古镇保护基金,征集文史资料,委托同济大学编制《佛堂历史文化保护区总体规划》,并通过省政府审批。“清风商埠,佛教圣地,山水名镇”的古镇区、千年古刹双林寺及周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被列入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2007年6月,佛堂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9月,佛堂古镇保护开发指挥部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同济大学负责总体规划和设计。2009年3月9日,古镇保护开发利用工程首期启动仪式在老市基广场隆重举行,标志着佛堂古镇的保护开发利用进入了实质性动工阶段。目前,古镇保护开发正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古镇文化、佛教文化和古民居文化“三位一体”的开发格局全力推进。
如火如荼新农业
核心提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佛堂农民的民生福祉。
如沐春风小城市
佛堂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科技为动力,致力于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建成了规划面积为2050亩的佛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设立了中国调味品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义红果蔗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省级科研机构,形成了果蔗、水果、蔬菜、花卉苗木――四大农业支柱产业。
积极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全镇农民增收增效。如新塘西村与正味食品有限公司成功签订辣椒种植收购合同。培育了森宇集团、正味食品、章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行业领先企业,逐步使各种特色农产品全面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创造出了“上品鲜”、“森宇”、“秀禾”等众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积极发展农村观光旅游业,千方百计为农民增加收入来源。桥西村正在实施徽派建筑改造,届时将推出古建筑和农家乐结合的观光旅游产业。组织劳动监管员指导各村新建楼房进行安全生产、厂房改造,便于农民用于出租,增加收入。成功流转土地面积达25600亩,广大农民因此得到收入1000万元,参加土地流转养老保险15个村1900人。
佛堂镇致力于“产业新城”的打造,夯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济基础。通过低丘缓坡改造,创新“生态嵌入型”为主要开发模式,通过台地塑造、厂区绿化营造等方式,开发建设以生态环保、高新科技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区块,加快产业布局,推动园区扩容提升。
如今的佛堂镇,俨然已是一个小城市。镇内交通便利,有10条标准进镇公路,其中,双向6车道的城市――高速连接道路有3条,通村公交网25个,公路总里程超过172公里;镇内商业繁荣,银行6家,1000米以上商业街6条,大型商贸中心4家,专业市场5家,综合性市场2家,经营户5000余家。
镇内工商、税务、公安、行政执法等32个行政、事业部门配套,交通、供水、供电、排污、公交、市场、医疗卫生等城市基础设施齐全,40所学校组成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成人技校的国民教育体系完整,年人均教育经费支出1800元。道院山公园、新市基广场、综合市场、省级东海明珠工程佛堂文化中心、安居小区、阳光公寓、凤凰名城小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等民生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功能不断优化。
核心提示:小城市的培育,助推佛堂率先建成城乡一体的全面小康社会。
佛堂经验三:农房改造各显神通
“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要以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统领建设。”佛堂镇党委、政府秉持这一理念进行新农村建设,改造一个旧农村,建成一片新社区,村村各显神通:
楼村向空中要土地,建设出全省第一栋农民高层公寓;鲁雅村采用高层和别墅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盛村迈出了义乌新农村建设中“空心村”改造第一步,一幢幢联体别墅相继建起,道路平坦宽敞、花草四季飘香;江南街村选择了“异地搬迁”、“先拆后建”的整体旧村改造模式,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芳山村 “引资改造”,62户农户利用30亩土地建设连体楼和高层公寓,再将剩余的土地指标进行出让,筹集旧村改造资金;头甲村采用“历史文化保护”改造模式,用改造、修整等手段使一些现代建筑与古街风貌相融;桥西村被列入首批徽派建筑改造试点村,改造后的农房凸显出徽派建筑“灰白色、黛黑瓦、马头墙、坡屋顶”的特色……
![]() |
![]() |
点击次数: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