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前言
建设宜商宜居城市,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建设“森林义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举措之一,而建设园林城市和绿色村庄又是落实这一举措的重要工作抓手。一直来,我市始终坚持建设大环境、推进大绿化,“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努力建设与国际商贸名城目标相匹配的创业环境和宜居环境,积极树立城乡一体的绿化意识,每年把生态绿化作为实事项目向社会公开做出承诺,并通过载体创新、责任落实、措施保障,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最生动、最形象、最朴素的表述。阳春三月,第33个植树节如期而至。相比往年,今年的义务植树活动还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今年不仅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森林年”,更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30周年。在渴望自然、崇尚生态的追求下,全市上下正行动起来,齐心协力,继续推进轰轰烈烈的绿化“大会战”,掀起了一轮绿化义乌、美化家园的新高潮。
绿色音符奏响生态旋律
-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中的闪亮印记
漫步在这个充满绿意的都市和乡间,仰望天空,天高云淡;四处眺望,满目绿色;张口呼吸,沁人心脾……好一幅“城在森林环抱中,人在林间花海行”的和谐景象。
今日的义乌,正日益舒展在绿意浓浓的生机之中,几十年植树造林,昔日不毛之地如今绿海荡漾,但市委市政府没有就此止步,本着生态就是财富的理念,又在努力实现着由绿化向文化、造林向造福、增绿向增收的跨越。
闪亮词:绿色家庭
“小乖,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不能咬,要爱惜它们。”3月8日,江东街道临江社区盛光荣家的宠物小狗想亲舔身旁美丽小花时,被主人制止。踏进盛光荣的别墅小院,脑海里就浮现出两个字——“绿韵”:苍松的青、雀梅的绿、杜鹃的红、桂花的清新,小院水池内树木倒影、鱼翔浅底,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尽现眼底。
盛光荣夫妇痴迷于花卉盆景养护几十年,家里的庭院阳台培育了各种花卉盆景上百盆,使房前屋后绿荫环抱、满庭留芳。2006年盛光荣家庭被评为浙江省“绿色家庭”,2007年6月被全国妇联和国家环保总局授予金华市首批“绿色家庭”称号。独具一格的立体绿化,引来了四周邻里争相讨教。闲暇时,盛光荣还帮周围邻居出谋划策,设计种植方案,赠送花卉树苗,带动片区环境和居民家庭的绿化。
解读: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坚持不懈的宣传发动,各镇街和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等积极投身到绿化建设行动中来,踊跃参与义务植树、绿地认养、庭院绿化,建成了政协林、三八林、共青林、思源林等各种纪念林。在响应绿色家庭评选活动中,城乡居民纷纷对自家阳台、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目前已评出义乌市级绿色家庭492户、金华市级73户、省级15户、国家级1户。先后建成园林单位201家、园林小区24家。
闪亮词:绿色村庄
在杭金衢高速公路机场路入口旁,有一个被誉为“花园村”的小村庄,它就是我市首批“省级绿化示范村”后宅街道岩南村。2005年之前,岩南村生态环境并不理想:污水纵横,杂草丛生,生活垃圾随处可见。那时,“小五化”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岩南村沐浴着春风,大力改造绿化地和池塘,栽树种花,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绿色村庄能够创建成功,我们全体村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岩南村党支部书记龚祖能说,村里不管老少,都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工作,有些地方不适合种植的就用盆栽来填充。经过全体村民数年努力,岩南村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据了解,目前岩南村有公园或休闲绿地2300平方米,绿化草坪10000多平方米,种植树木2000余棵,人均公共绿地73.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69.7%。如今来村里学习、考察的人多了,进村吃农家餐的人也多了。村民说,以前要往“城里赶”,现在大家都喜欢“村里回”。
解读:作为创建森林城市的基础工程,2008年开始,我市实施绿色村庄创建三年目标,到2010年底,全市573个村完成了绿色村庄工程建设任务,应建设村均已实施这项工程;工程总投资7000余万元,新增绿化面积8400余亩,种植各类树木300余万株。创建工作也涌现出一大批典型,先后建成义乌市绿化示范村350个、金华市绿化示范村91个、浙江省绿化示范村39个、浙江省村庄绿化示范镇3个、浙江省森林村庄1个、浙江省森林城镇1个。
闪亮词:园林城市
这几天,园林绿化管理局正在制订关于开展立体绿化行动的实施方案,该行动将成为我市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又一个新载体。目前,园林绿化管理局已确定了花架棚架、门厅、坡面、墙面、屋顶、阳台等八种立体绿化类型,并筛选了适宜立体绿化的藤本月季、爬山虎、佛甲草等12个绿化品种供市民参考。一位园林专家表示,立体绿化是城市发展的生态补偿方式,也是新型的城市绿化方式。立体绿化不需要土地,在地面绿化趋于饱和的今天,立体绿化将成为倡导低碳生活的必然选择。
解读:2003年,我市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确定了“一环三楔十园二廊三轴十带”的城市绿地结构布局。2008年2月正式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0年顺利通过园林城市复审。通过实施城市大环境绿化,至2009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278公顷,绿化覆盖率39.49%;绿地面积2894公顷,绿地率34.87%;公共绿地面积达55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9.88平方米。
闪亮词:森林城市
日前,在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义乌市“212”平原绿化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议题,这意味着我市森林城市建设开始向平原持续推进。该行动以提升森林生态质量,弘扬森林生态文化,加快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森林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等为内容,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平原新增林木2万亩以上,新增乔木树种100万株以上,建设义乌市森林村庄200个以上(简称“212”)。
解读: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2007年,我市提出了创建森林城市的战略目标,并以实施绿色村庄、城市绿肺、绿色通道、绿色河道等十大绿色工程为载体,全力推动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创建工作,初步构建了城乡一体的森林网络。据估算,十大工程三年总计投资9亿多元,种植各类树木400万株。到2008年底,我市成功创建成为浙江省森林城市。
闪亮词:兴林富民
随着地温、气温逐渐回升,大陈镇新和村的果农已纷纷投入到猕猴桃的春季管理中,为猕猴桃园翻地、施肥,给植株修剪、上架定型,以求秋季高产优产,取得好收成。新和村于2007年被评为全省首批兴林富民示范村。该村通过几年培育,90%以上农户都种上了猕猴桃,已建立无公害猕猴桃基地700亩,总产量达180余吨,经济收入260万元,仅猕猴桃一项人均收入超过10000元。
解读:森林城市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态效益,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我市启动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努力打造产业特色明显、优质高效和持续增长的都市农业框架。据统计,目前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3万亩,圃地总产值达7.8亿元,花卉苗木企业128家,其中300亩以上企业达39家,规模经营全省领先。去年底,以花卉苗木作为主导产业的苏溪现代林业园区建设正式启动,其中千层绿金球桂、超奇中药材等精品园已初具规模;宦塘毛竹高效示范园、亚冠义乌大枣生产基地、赤岸十里桂花长廊建设也正稳步推进中。
从绿色接力到发展接力
-一位“老林业”眼中的义务植树30年
“从满目荒芜到满园春色,义乌的环境变化实在是令人赞叹。”说起植树造林,宗希耀显得神采飞扬。虽已退休多年,但69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作为地地道道的“老林业”,他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义乌近半个世纪的绿化变迁。
1968年,林业专业大学毕业的宗希耀被分配到永康从事林业工作,1981年,他调回义乌进入县林业局,一干就是20多年。1984年至1996年期间,他一直担任着林业局局长的职务。
点上一根烟,老人陷入了沉思,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当时,柴是老百姓生活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但又没有煤气、天然气,怎么办?大家都是上山砍柴,再加上大炼钢铁、毁林开荒等几个运动过去,山林都遭到了严重破坏。”1980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禁止砍伐林木的通知和决定。
1982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发《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同年3月10日,义乌县绿化委员会成立。3月12日是首个植树节,当时的义乌县五大领导班子率机关干部赴钓鱼矶参加义务植树。“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植树活动,上百人从下傅到塔下洲沿江边,种下了几百棵梧桐树。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树就是那时候栽的。”宗希耀说。
“除了道路两旁,当时我们植树的重点还是在山上,每年植树节都到山上植树造林。”宗希耀边说边比划,那时树木品种有限,樟树都不多见,我们就采用“一锄法”种马尾松,还有“插杉点桐”,即插栽杉木、点栽油桐。而在农村采用的是“四旁绿化”,即水旁、路旁、宅旁、村旁,这样栽种不但防风固沙,也美化环境。
1981年10月,根据省里部署,义乌县在巧溪公社进行稳定山林权属、划定农户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即林业“三定”)的试点。到1983年底,林业“三定”基本完成,全县5.22万公顷山林达到了“山定权、林定责、自留山证到户、大队统管山有专人管理”,大大提高了群众育山护林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由于物力、财力的限制,那时我们植树靠的就是一双手和人海战。”宗希耀回忆,为鼓励多植树,当时县里也会给予一些奖励,一般都是每亩补助1至4元,不像现在这样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大手笔。1990年1月,在全市林业会议上,我市提出“两年准备,四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义乌”的决定,拉开了实施“县级绿化达标工程”的序幕。2000年,省绿化委授予我市为“绿化合格县(市)”。
国外植树趣闻
婚姻树: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法令条文规定,第一次结婚要种树2棵,离婚的要种5棵;第二次结婚必须种树3棵,否则不予登记。
添车树:在日本有一项特殊的规定,凡是私人增添一辆汽车,必须植一棵树。这是因为,每辆汽车每年要排出大量有毒的碳氢化合物,还要发出噪音,而树木则是天然的“消毒员”和“除音器”,所以必须种树。
添丁树:在坦桑尼亚的许多地方,有一种“添丁植树”的风俗,即谁家生了孩子,便把胎盘埋在门外的土地里,并在那里种上一棵树,表示希望孩子像树一样茁壮成长。
家庭树:波兰的一些地方规定,凡是生了小孩子的家庭均要植树3株,称之为“家庭树”。
树木银行:为了防止建筑工程毁坏树木,日本开办了“树木银行”。凡施工单位,必须把清理场地挖出来的带根树木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在工程结束后,该单位必须及时把树木取出来栽上,以保持原有的绿化面积。
求爱树:在德国的波恩市,每年的植树季节,小伙子要送给姑娘一棵精心挑选的白桦树苗,亲手把它栽好,以表达爱慕之情,人们称之为“求爱树”。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现代林业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说翻天覆地都毫不为过。”宗希耀欣喜地说,过去人们理解干林业就是栽栽苗、种种树。现在林业的功能变了,发展思路变了,布局更大了,领域更广了,内涵更丰富了,产业化的经营已经使林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从这些年成效来看,党委政府重视是推动工作的关键,干部群众参与是实现目标的根本。”宗希耀说,携手绿家园、全民皆园丁,应该成为每一位老百姓对绿化造林的认识。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相关知识答记者问
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是什么?
答: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主题,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加城市绿色GDP的有效途径,并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什么工作要求?
答:城市、林业、园林“三者融合”,城区、近郊、远郊“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乔木、灌木、草丛“三头并举”,生态林、产业林、文化传承林“三林共建”。
问:解决城市绿化空间利用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答:充分发挥乔木生态功能,树木少截干多整枝,利用速生树种较快占领空间,形成合理的城市森林结构,增加攀缘植物的绿化比重。
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百姓能享受哪些实惠?
答:森林城市可以给市民提供一个巨型“氧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噪音,增加地下水储量。改善整个城市的气候条件,减小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增强对水的净化作用,还可减少光污染,提高人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问:国家森林城市对经营城市有什么益处?
答:森林城市将成为义乌的绿色名片,可以提升义乌的城市形象,改善投资软环境。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对外界的吸引力更大。
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不仅要注重指标,更要注重内涵;不仅要注重达标,更要注重彰显特色;不仅要注重建设,更要注重管护。
![]() |
![]() |
点击次数: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