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城乡幸福融合的国际商贸名城
浙江省城乡一体化十大优秀示范城
义乌市
示范价值
浙江城乡建设智库专家点评:
义乌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始终注重从实际出发,围绕“国际商贸名城”的发展定位,坚持以工哺农、以商强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开展六个一体化工程,通过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共同发展,不断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并形成了具有义乌特色的示范价值。
高瞻远瞩民为贵。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伟大实践中,中共义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国际商贸名城”的战略定位,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勇于担当,以工哺农、以商强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创新大气开新篇。义乌市的城乡一体化历程,是聚合、裂变的连锁反应过程。以市场为龙头带动产业集聚,今日义乌市正迅速由小城市崛起为世界瞩目的大城市。义乌市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小城市向大中城市华丽转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义乌经验之一:博采众长做好城乡规划
规划是引领城市发展的“宪法”和“总纲”,城乡的科学发展首先取决于科学规划。义乌市以规划为龙头,高标准的开展城乡新社区建设,使城乡建设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义乌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义乌市委出台的《义乌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是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出的一项战略部署。按照市域一体化规划理念,义乌市吸取中国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设计单位的“各家之长”,对全市1105平方公里进行了一次性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带规划。“十一五”期间,义乌市投资150多亿元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大城市框架,强化了现代化商贸城市的功能。坚持城乡一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围绕城中村、园中村、近郊村、远郊村等不同村的特色,分类分批推进整治和改造建设,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案例简介
自古义乌多名士。她是傅大士、骆宾王、宗泽、朱丹溪、吴百朋、陈望道、冯雪峰、吴晗等中华俊彦的故乡。这里的山水之间,弥漫着历史的灵气,也孕育着现代的传奇。
义乌今日更风流。市场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市民文明这就是义乌。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全市面积110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4万,外来人口129万,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亿元,人均GDP达83539元,综合竞争力名列浙江省县级市首位,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走“兴商建市”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义乌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走出了一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路子。
创新如她,坚持统筹战略优先,以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引领着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城乡改革。从2003年出台“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的《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起,到后来被确定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推进41个专项改革,再到近期出台《义乌市城乡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持之以恒地探索创新,让义乌的城市化进程折射出高瞻远瞩的智慧之光。
大气如她,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夯实统筹城乡的经济基础。近年来,义乌市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小区建设成效显著,受益面达90%以上,职工维权工作经验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快速增长的GDP和财政收入,保障着义乌城乡一体化的路子渐行渐宽,渐入佳境!
如果说,商贸名城是义乌的第一张国际名片;那么,城乡幸福融合,则是义乌的第二张国际名片。目前,义乌市的城市化水平已达75%,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220元,位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4775元;义乌,不仅仅是商人的财富宝地,更是城乡百姓幸福生活的宜居之地。城市在变高、变美,市民在变多、变富,这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的发展新路子,为义乌实现了“农民得实惠、发展得空间、政府得民心”的多赢。
民富城强的和谐义乌,让本地人倍感幸福,让外地人心驰神往!
义乌经验之二:市场和行政的良性互动
市场是义乌的“命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一方面,市场的升级换代推动了城乡统筹,另一方面,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统筹。这一“无形的手”在义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堪称市场配套资源推动城市化的典范。实践证明,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交互作用的过程。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水到渠成的结果,不是单靠行政力量的强制性协调就能够实现的。但在此过程中行政力量的协调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市场力量和行政力量是交互作用,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整合、优化各种资源要素,党委政府的有为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义乌市在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对城乡发展进行了统一谋划,科学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提出了城乡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重大思路和具体办法。在尊重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同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了向农村基础产业、弱势领域、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投入的力度。
案例解读
1〉 统筹城乡的创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核心提示:战略是先导,创新是生命。义乌实践表明,一个地方只有高度重视,因地制宜,持之以恒开展探索创新,才能不断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
近些年来,义乌始终将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作为“兴商建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先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优先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优先发展新农村社会事业,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市场建设、工业转型升级、构建和谐社会等工作领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创新推出不同的工作举措,如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小五化”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工程;以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为总目标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并相继出台了《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义乌市新农村建设十大推进工程》、《城乡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宅基地换住房、异地奔小康”工程实施办法》、《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施办法》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及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指导性的政策,以此不断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义乌秉持新思路、新理念经营城市,率先在全省推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水资源、户外空间广告经营权、出租车有偿有期使用等多个领域引进了城市经营理念,同时逐步纵深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先后荣获“浙江省文明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5〉 让城乡新社区接轨新农村建设
核心提示:城乡新社区是介于现代城市社区和传统农村建制村之间的一种新型社区形态,义乌市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城乡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统筹利用乡村空间,大力提高农村土地使用率,解决贫困自然村住房等问题,积极推进符合村域特色与功能诉求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义乌的城乡新社区建设紧紧抓住统筹发展的机遇,2009年6月出台了《义乌市城乡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按照“高低要结合、功能要分区、土地要节约、环境要改善、利益要保障”总体思路,根据义乌市主城区、副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四个区的不同定位,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城乡新社区建设范畴,明确了城乡新社区建设的多种模式。通过“三改”,即改垂直安置为水平安置、改生产生活用为功能分区、改多点分散管理为统一的社区管理,实现城市用地、农民住房面积、农民财产收入“三增加”。积极探索制订城乡统筹发展指标体系,标准内容涵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社会保障、就业率、居住环境等十方面内容,以此引导和提升统筹城乡发展。
义乌市800个行政村被整合为290个社区,按照不同区块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开展城乡新社区建设模式创新,城中村,实行全拆全建,严格按照城市小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小区建设总用地的60%以上用于规划建设高层公寓,推行集中联片建设,鼓励建造高层、多层公寓,全面融入城市。园中村,即位于工业园区内或周边的村,鼓励各村在保障居住用房的基础上,建设一定比例的生产、经营、仓储用房,实现生活与生产功能分区。近郊村,全面实施“空心村”改造,重点是整治村庄的基础设施,畅通村内道路,加强村庄绿化,适度拆除村内的危房、旧房、破房,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远郊村,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引导农户到城镇和中心村购房建房,计划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使远郊区32个行政村和11个自然村的9079人都实现下山就业安居。
义乌经验之三:改革创新掷地有声
城乡二元结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障碍。义乌市从制度上进行创新,改变了城乡二元的体制结构,从根本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真正推进了统筹城乡发展。义乌实践表明,必须牢固树立改革意识,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着力破解各种制度性、政策性障碍,不断实施农村各项事业改革创新,努力打破城乡发展界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探索实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物业化管理新模式,提高农村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初步构建市、镇、村、户四级联动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实现农村基础设施从建设到建设运营管理并重转变,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2〉 大手笔建城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核心提示:义乌统筹城乡始终坚持“利民、富民、惠民、安民、新民”的发展理念,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文明加速普及、城乡加速融合,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显著。
3〉 千方百计助民增收
核心提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农民增收致富这个重点。在新形势下,义乌市积极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科学安排城乡产业布局,建立了城乡协调的产业发展体系,通过贸工联动、城乡互动,推动城乡经济的加速发展。
以市场繁荣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义乌作为一个国际性商贸城市,以市场为龙头的商贸业,成为义乌农民创业致富的主战场。在义乌市场上的经营户,绝大部分来自洗脚上田的农民,其中义乌本地农民从事商贸服务业的达20多万人。同时,依托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市场带百村”活动,义乌从事来料加工农民已达5万人,并辐射我省各地及河南、江西、安徽等30个省(市、自治区),带动从业人员150万,年均支付加工费40多亿元。
以都市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义乌立足实际,积极发展都市农业,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市60.2%的耕地实现流转,农业保险参保率达70%,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培育农业特色精品园11个,农业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66%,发展各类农业企业(大户)2300家,畜牧业、花木苗木业和瓜果蔬菜业成为全市农业的三大主导产业,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向经济型、生态型、观光休闲型等多元化方向发展,规划占地1.6万亩农业经济开发区,积极举办“红糖节”、“莲藕节”等活动,专项规划了上溪十里桃花坞、赤岸双乔人家等休闲农家游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观光。2010年全市农家乐经营点共接待游客132.7万人,实现营业收入5220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5.23%和38.12%。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形成了以农贸城为龙头,副食品市场、花卉市场、木材市场、畜产品市场及城乡各农副产品市场为骨干,农产品购销队伍为纽带的开放型农产品市场体系。
以工业提升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义乌市现有工业企业两万多家,直接和间接创造非农就业岗位100多万个,极大地促进了义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也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者,并且出现了“袜子专业村”、“钥匙专业村”、“衬衫之乡”等众多的专业村。通过培育与市场相互促进的小商品制造业,一部分农民成为创办工业企业的主体。同时,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的原则,加快整合原有的省级开发区(园区)和镇街工业园,提升城乡产业结构层次,随着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向农村的拓展,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活跃,许多农民成为现代企业的职工。
义乌经验之四:以民为贵尊重民意
农民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要让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决策,让农民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必须坚持增加农民收入,抓住统筹城乡发展根本。义乌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坚持强市与富民的统一,在推进商贸服务业中富民,在推进城镇化中富民,在推进产业化中富民,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拓宽致富渠道,使广大农民过上富裕和谐的幸福生活,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最大限度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当好主人翁,使广大农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力军。义乌实践表明,只有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积极投身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才有成功基石。
义乌市委、市政府从1998年开始,根据城市发展需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城市,四次修编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义乌每年投入近百亿元资金,大气魄、大手笔建设城市,城区建成区面积以年均5~7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形成了近10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同时,依托专业市场的扩张提升,在全国县级市率先建立海关、外汇管理局、涉外法庭、出入境管理局等涉外机构,成立外事服务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等服务机构,加快城市功能与国际接轨,打造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展示中心,进一步夯实城乡一体化建设基础。目前义乌城市中心建成区面积达9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75%,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国际化综合承载力日益增强。
义乌市高标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把基础设施延伸的重点转向农村,合理配置城乡供水设施。城乡供水管网覆盖到的村庄全面纳入水厂供水范围,90%以上的城乡居民已喝上安全达标的饮用水,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推进“一户一表”工程,确保计量到户,逾95万人受益;完善城乡交通体系。按照城区到各镇“十分钟经济圈”的要求,通过“康庄工程”、农村联网公路的实施,全市所有的村公路等级率、硬化率达到双百要求,行政村公交班车通村率达到100%,同时还创新了“三网一所”建设模式(即农村公交网、农村公路网、农村交通管理网和交通管理所),将路政、运管、养护功能合一,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管理网络。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工程, 8个镇街完成新农村电气化乡镇建设,484个行政村完成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占全市行政村的67%;农村电网D类电压合格率为99.19%,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为99.20%,并通过了“新农村电气化县”的验收。
义乌积极实施被征地农民、土地流转农民、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据统计,全市各类保险已达200万人次。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城乡劳动者提供统一的就业服务,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9万人。构建城乡一致、校际平等的经费运行体系以及师资城乡均衡流动、城乡学校组团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农村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完成率均达100%。在全省率先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五年规划,公共卫生项目管理机制逐渐完善,城乡社区卫生覆盖面达100%。启动“千名宣传文化骨干培训”工程,高标准配置农村体育设施,实现农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实现了“五个有”,即建成了一个室内文体活动室、一个室外活动场所、一支宣传文化队伍、一块以上宣传橱窗和黑板报、一批公民道德建设宣传牌,农民学习有课堂、活动有去处、娱乐有场所。
6〉 均衡协调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核心提示:为顺应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要求,义乌建立了城乡供水、用电、交通等设施一体化的建设管理体制,同时大力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在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等多方面真正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旧村改造建设,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农村的破房、旧房、危房不见了,变成了一幢幢现代化的排屋、别墅,原先脏乱差的村容村貌不见了,村庄变洁、变绿、变美了。据统计,目前全市启动旧村改造181个村,其中有97个实施全拆全建,有54个村已基本完成改造。累计拆除旧房4.61万户,建新房3.7万户,新房建筑面积达192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增长近2倍,筹集选位资金53.4亿元,农民房租年收入达20亿元,并带动了全市农民200多亿元的建设投入。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大力推进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生态村镇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环境。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安排数亿资金用于生态镇、生态村建设、绿化示范村、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奖励和补贴,推进徽派建筑改造试点,按照“多村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形成了“十村示范、十里桂花长廊”、“十里红糖飘香”等连片连线精品示范区域,成功创建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29个,完成村庄整治村538个,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整市整治目标。
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机制改革。出台《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将全市村庄的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污水处理,以及路灯、饮用水、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纳入管理体系,探索实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物业化管理新模式,提高农村公共资源使用效益,目前市、镇、村、户四级联动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一改革实现了农村基础设施从建设到建设运营管理并重转变,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4〉 美化居住环境暖人心
核心提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生产企业和外来人口,农村的生态状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义乌始终把实现环境保护工作城乡良性互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富饶和谐、宜商宜居”的生态义乌。
![]() |
![]() |
点击次数: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