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走在义乌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身着白衫的中东人,放眼望去,都是清真烧烤、黎巴嫩人办事处、苏莱曼餐厅……门牌号附着阿拉伯文,让人有种在异域的错觉。这些都诉说着被外来文化改变着的义乌和它包容的性格。
我第一次来到义乌是在一个清晨。和别的城市不太一样,印象中义乌的清晨并不忙碌,甚至没有觉得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直到曙光初现,街头的人才逐渐多起来,好似高速摄影镜头下的人流 ,节奏一点一点加强。
此番故地重游,从杭州到义乌,沿途依然是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由干净简洁的义乌火车站驾车20分钟后到达市区。与杭州不同的是,义乌的马路很宽阔,私家车虽然多,却一点也不显得拥挤。
认识巴森是通过一位好友。在凭着记忆寻找巴森的家时,我迷路了。这里就像一个迷宫,风格相似的三层小楼,竖在楼旁的外资公司牌匾比比皆是。
“巴森啊,我认识好几个叫巴森的,喏,这幢后面就有一个的。”问路无果,无奈只好走进一家装潢很好的饰品店,老板瞅了瞅名片说,“你过了红绿灯就是福田一区了,这儿是长春街。”
巴森的安徽媳妇
楼上住人、楼下办公是义乌住宅的一大特色。
阿布拉吉阿尔巴拉卡有限公司是巴森在义乌设立的办事处。公司做PVC地板、床被生意。二楼是办公室,三楼住人,窄小的楼梯将办公区与家分离开来。
我到的时候,碰巧巴森在跟客人谈生意,于是上了三楼。巴森说,有了好的货源,就要邀请客户来义乌看货。得负责为他们办签证,基本每个客户办签证的费用为300美元左右。这里专门接待来自迪拜和伊拉克的采购商。在他们那儿,义乌的名气非常大。
2006年,巴森第一次来义乌采购,便被商品的低价所吸引。远离了家乡的战火,义乌友好地向他张开了双臂。他说:“义乌就像一位美丽温柔的女子。我曾经得到过许多义乌朋友的帮助,我知道,这就是亲切善良的中国人。”
黄昏,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巴森总是约上三五好友,坐在长春街的咖啡馆外,要几杯啤酒。邻居、朋友和游客不断在身边走过,感觉就像“世界在身边流淌”。 家门口就有阿拉伯风味的餐馆,看着那些亲切的阿拉伯人,听着家乡话,饭吃到嘴里都感觉暖。巴森说,有时候,这一切竟会让他想起自己温馨的童年。
中式的装修风格、简洁的布局,巴森的家跟我想象中的“阿拉伯人家”有些差距。只是电视中播放着阿拉伯语的电视节目。平日里,巴森除了听民族歌曲以外,对中文歌《月亮之上》情有独钟,因为,这是他与妻子Nour(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光明”)的定情曲。
our是位安徽姑娘,当初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巴森,两人情投意合。婚后她加入了穆斯林,每天,除了要做祷告之外,还要照顾他们的小儿子Majed(在阿拉伯语中意为“长寿”)。Nour说,“起先只能跟巴森用英语交流,但在一起生活久了,就慢慢会说阿拉伯语了,我准备等Majed两岁以后再教给他汉语,以后还要让他学习《古兰经》呢。”
妻儿都在这里,巴森开始考虑在这里安家,但是一想到针对阿拉伯人买房的繁杂手续,巴森便露出了愁容。
“这是我的《房屋租赁备案证》,这个是居留许可证……”巴森拿出了一叠厚厚的证件,“刚来的那年还要去北京办理,这两年在附近的派出所就可以了,但总觉得很麻烦。2008年,我的大儿子就被遣送回了伊拉克,我也有一次因为忘记了登记而差点被遣送回去。这样的手续如果能简单些就好了。”
每年,巴森都要去出入境管理局办一次暂住手续,2008年奥运会就被附近的派出所叫去按手印、拍照片,折腾了两三回。有时候这让他很没有安全感:如果在义乌买了房子,但哪一天又被遣送回去了,在中国的亲人该怎么安置?
巴森对中国的法律也不甚了解,许多时候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最近,一家人又在为小儿子该入哪里的户口而犯难。
“不是每一个来到中国的阿拉伯人都会跟中国姑娘结合,我们的相识真的是缘分。”巴森微笑着说,“爱她就会爱她的全部,遇到再多的困难我也不会介意。我会长住在这里,因为Nour在义乌。”
据伊拉克驻华大使馆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居住的伊拉克人大约有2000至3000人,其中大约1000人在浙江义乌,绝大部分都是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才来到中国的。
“看客上菜”的生意人
巴森的朋友YaoChi执意要带我去看看传说中的义乌国际商贸城。他一直在激动地介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像义乌这样,拥有种类如此繁多的小商品。无论在温州、广州还是上海,我都要花几天时间、跑好几个地方才能买到所需的各种商品,而在义乌,我只要用半天跑一趟福田市场就够了。”
路上,的哥告诉我,如果在一个摊位上流连一分钟,可能四五十天都逛不完整个国际商贸城。
站在将近十公里长、连接四五条街的国际商贸城巨大的市场建筑群前,强烈的震撼力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市场内人流如织,三轮车夫和三五成群的临时工正等待着雇主。刚刚下车的外地商贩只胡乱吃了几口早点,便加入了市场里密集的人流之中。小商品城(32.27,-1.22,-3.64%)新的一天开始了。
走在这座营业面积400余万平方米、全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商品批发市场里,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箱包、饰品、小家电让人应接不暇。我路过一家五金店,惊讶地看到店铺有一整面墙从上到下挂满了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钳子,其规格之齐全,样式之繁杂令人赞叹不已。看来,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称其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一点儿都不夸张。
商城内,外国人的身影无处不在。走进一家玩具店,两位来自土耳其的商人正在研究充气沙发的质量。他们一会儿用双手使劲按压,一会儿查看充气口的密封性能,其中一位干脆把胖胖的身体压在了沙发上。看到沙发安然无恙,俩老外满意地点点头,一下子就订下了几千只沙发。
店主翟先生说:“这些泳圈、浮排、充气沙发类的小型玩具比较受中东客商的青睐,而那种技术含量高的大型水上玩具一般都销往欧美国家。”
翟先生用熟练的英文跟两位外商交谈着,但后来我发现,不只是翟先生,在这个商贸城里,几乎所有商户都可以用英文跟外商交流。
早就听说,义乌的外贸公司虽然一个个规模不大,用工要求却一点不低。
“我们的员工普遍达到英语专业四级以上,跟阿拉伯人打交道最好能讲一些有关他们国家的天文地理,或者说几句例如‘愿真主赐福之,并使之平安’的《古兰经》经文,这会让他们很亲切。阿拉伯人也很骄傲自己会讲英语。”华清伊斯兰民族用品公司的总经理石清华说。
“我跟老外做生意主要靠面对面,他们总是喜欢摸着东西讲价钱。这两年义乌发展很快,但是生意也不好做了。来义乌的阿拉伯商人完成一次采购需要七八天的时间,而竞争者在此期间就会打价格战,你赚一毛,我赚五分,到最后往往成了赔本赚吆喝。”
“他们先在网上看自己需要的产品,然后发邮件跟我联系,等来到义乌实地考察以后才会下单。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可能颇费周章,但一旦建立了合作关系,将会保持很久。”石清华表示,自己蛮喜欢跟阿拉伯人打交道,熟络的阿拉伯人经常邀请他去家里做客。他觉得,跟印度人的合作也比较愉快。他笑着把跟以色列人做生意比作是“从猴子嘴里掏枣”,但以色列人虽然挑货谨慎,却很守信。
石清华的公司原先只做阿拉伯人头巾生意。2008年金融危机,义乌许多小企业先后倒闭,做头巾外贸的最大竞争对手也变成了纺织业发达的印度和劳动力更为廉价的越南。最困难的时期,他隔壁的外贸公司一夜之间亏了店面,第二天便收拾了细软关门了事。石清华拍拍脑袋联想到,有卖鞋的就得有卖袜子的,便另辟出路研究起了头箍生意,还根据阿拉伯人的不同年龄身份,研发了多种规格的头箍。这些头箍甚至卖给了沙特王室。现在,在他的贸易份额中,头箍的销量远远大于头巾,产品直接出口海湾六国及中东市场。
“鸡毛换糖”与烤肉香
YaoChi告诉我,在他的心目中,义乌异国风情街可是大名鼎鼎,不到那里大吃一顿,很多老外是不会心满意足地离开义乌的。
这条街竟有这般魔力?我很好奇,于是前往一探究竟。
义乌是座不夜城,眼前的异国风情街也是一条“不夜街”。这里的夜晚风情万种。人们吃喝狂欢,一直从头天的傍晚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钟。每当夜幕降临,“异国风情街”霓虹灯闪耀,酒吧、咖啡馆里人头攒动。透过那些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外国人和中国人坐在一起聊天,空气里弥漫着阵阵烤肉的香气,飘荡着音乐声、欢笑声。在市场里劳累了一天,人们来到这里,饱餐一顿外国美食,再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多么惬意的夜晚。
如果说异国风情街是让外国人来找故乡感觉的话,那么“鸡毛换糖”就是义乌人的家乡味。
位于稠关一街的农贸大桥桥头,有义乌市最富盛名的菜馆——鸡毛换糖粗菜馆。一进菜馆,就能看到一个高一米五六、担着货担摇着拨浪鼓的雕像,活灵活现。
说起“鸡毛换糖”,义乌人总是津津乐道。
最初,“鸡毛换糖”是从廿三里镇开始的。那些被称为“敲糖帮”的货郎们挑着装满敲糖的箩筐,摇着拨浪鼓走街窜巷,换取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在一些地方逐步解冻,一些小商贩开始不满足于仅仅靠“鸡毛换糖”解决生计问题,而是提心吊胆地做起了贩卖日用小商品的生意。
1980年,有个叫冯爱倩的义乌妇女在县城偷偷摸摸地摆起地摊。两年间,她的货物屡次被没收。1982年5月的一天,冯爱倩鼓足勇气站在了义乌县委门前,向新来的县委书记谢高华讨说法。谢高华与普通农妇冯爱倩的争论进行了一个下午,最后,他对冯爱倩说:你回去摆摊吧,我告诉有关部门不查你们。
1982年8月,义乌县委、县政府在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后,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简陋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就这样诞生了。
发展了三十年,义乌人民已经把昔日的贫瘠之地改造成为富庶之邦,把古老的义乌城变成一个极具个性的现代化新城。
如今,在义乌经济发展饱和的趋势下,一份名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方案被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义乌市六项重点工作之一。
义乌人从“鸡毛换糖”小打小闹做起,铸造了“义乌小商品”这块世界性金字招牌,其商品辐射到全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而现在,义乌人已许久不经商了,他们靠出租地皮就可以轻松赚钱,跟长租客的要价更是年年涨。由于长租客建立了固定的客户群,不愿意轻易搬走,所以每到年底房租都会飙升,这让外来商户十分头疼。
义乌的全球买卖
人气,造就了市场;市场,成就了义乌。在这座城市,几乎每个人都依靠市场而生。
义乌的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是从商贸流通做起的。持续的商业繁荣,为商人们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市场好像一座巨大的核反应堆,引发了资本、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连续裂变,于是变出了一个触角遍布海内外的“义乌经济圈”。
开始的时候,是一个中国商人生产出电子版的 《古兰经》,这个产品引起了一个阿拉伯生意人的极大兴趣……随着中国政府对各种贸易模式的政策扶持,一个又一个的阿拉伯商人在中国取得了成功。据了解,阿拉伯人在义乌设立的贸易公司每天成交额都在千万元以上。
据了解,义乌每年迎来送往的外国客商达 100 万人次,常驻的境外居民多达10 万人,而其中又以中东人最多。这里的清真寺,每周礼拜的人数已经超过 7000人次,其中60% 为境外穆斯林。而一直号称中国最大清真寺的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每周聚礼人数也不过 5000 到 6000 人。
对于生意人来说,义乌是再理想不过的地方:这座城市每年吸引的阿拉伯商人比到整个美国的阿拉伯人还要多。义乌政府考虑得非常周到,修建了清真寺以及伊斯兰学校,以吸引更多的阿拉伯人来做生意。
截止到2009年底的统计结果表明,在义乌的境外商务机构总数占浙江全省的1/3。来自全世界13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常驻此地采购商品,每天有2000多个国际标准集装箱将商品发送到世界各地。
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浙江办事处主任齐东认为,这些年来,义乌能吸引万名外商云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走市场交易范畴的国际化道路。近年来,义乌市场实现了成功转型,从“买全国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并有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市场也成为中小企业销售窗口的集聚,而不是商品的简单集聚。再加上交易方式的现代化,铸就了义乌的商业奇迹。
![]() |
![]() |
点击次数: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