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摇了47年的拨浪鼓裂开了一条细缝。
记者 王志坚 通讯员 吴江平
义乌市场发展到今天,居然还有人在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鸡毛换糖,你不信吧?
昨天,记者在义乌廿三里街道钱塘村看到了这位“最后的货担郎”。他的名字叫孙龙兴,今年72岁,他肩上的那副“货郎担”已整整挑了47年。
神奇拨浪鼓
能预报天气
老人现在摇的还是47年前的那个拨浪鼓,只是鼓上的敲珠由以前的木珠换成了塑料珠子。“木珠摇破了没地方买,所以就换上了个塑料珠。”孙龙兴说,敲珠的连接线,已经记不清换了多少根。
说起这个小洋钉都已生锈的拨浪鼓,老人称其有神奇之处。
“我这个拨浪鼓,就像气象站一样。”老人说,鼓声响而清脆说明第二天是个大晴天,如果鼓声“蹦蹦”不响亮就说明次日是个阴雨天。为什么会这样呢?老人解释说,因为拨浪鼓是用猪皮做的,猪皮很吸潮气,“不信,你把这个拨浪鼓往水里一浸,它就不会响了。”
去年,有人曾想花7元钱买走这个已破烂的拨浪鼓,“别说7元,就是给我70元,我也不卖。”
他还存着
30年前的货
“这些老太太扎发髻用的簪子,是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的货,现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了。”老人抓起一把金黄色的簪子对记者说,当时这些东西很便宜,他库存了很多。
记者发现,老人货郎担上的不少商品都是30多年前的存货,像上海人民针厂生产的纸盒装“火炬”牌5号手缝针,古老的耳挖、耳环、头扣,还有自制的敲糖等。
老人说:“这些小商品,嵊州一带的老人很喜欢。等这些库存的商品都卖光,估计我也就退休了。”
老人自称
“最后的货担郎”
“前些年,我还曾偶尔碰到一个‘货担郎’,他也是廿三里人。这几年就再也没碰到过,估计我是义乌最后的‘货担郎’了。”老人说,他现在主要在嵊州平山乡一带叫卖,晚上就宿在平山乡的周村。
“我晚上住在周村的一个老太太家,住宿费6元一晚。”老人说,他一直是老太太家的常客。
老人回忆,他年轻时,老太太开的旅店生意好得不得了,几乎天天爆满。在平山乡一带补鞋、修雨伞、配钥匙、打铜的外地人都习惯留宿老太太家。“那时,我们经常两三个人挤在一个床铺上,说‘大头天话’、讲生意上的事,晚上可热闹啦!”
老人说,以前每天出门都能赚个100元左右回家,现在每天顶多只有30元。“现在到市场上进货,发现什么都涨得厉害,所以利润就很薄了。”
拨浪鼓摇出
一幢4层楼房
听钱塘村的老人们说,该村最早和孙龙兴等一道“挑货郎”担出门做生意的村民共有104人,其中在嵊州一带“发展”的就有70多人,但到目前为止,唯有孙龙兴还坚守着“货郎担”。
老孙为什么不像其他同伴一样卸掉“货郎担”,到市场做买卖呢?老人说,他没念过书,斗大的字也认识不了几个,还是做老行当比较稳妥。
看到和他一道出门做生意或比他晚了好多年才挑起“货郎担”的同村人,如今不少都成了大老板,有的还开着奔驰、宝马,住进了别墅,老人会不会心里不平衡呢?72岁的孙龙兴是这样回答的:“我也不差啊,你看我身后的这幢4层楼,就是我用拨浪鼓摇出来的。”
让老人感到很欣慰的还有他那硬朗的身体,虽然他已经72岁,但依然能挑着20多公斤重的“货郎担”长途跋涉且不感觉累。
![]() |
![]() |
点击次数: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