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作为市场大省,专业市场经营活跃,发展迅猛,截止到2009年,浙江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87家,全年总成交额为9793亿元,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585个,其中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381.81亿元,经营业绩位居全国市场首列。
伴着义乌市场的蓬勃发展,在浙江中部地区,以义乌市场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市场群落逐步形成,义乌城市周边聚集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永康中国五金城,浦江水晶城,东阳中国木雕城等市场如颗颗明珠镶嵌在浙中大地,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相呼应,共生辉。各市场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体量庞大,特色明显,具有产业支撑力强,档次高,辐射广的共同特征。如果将浙江中部地区显现出勃勃生机的各市场形成的市场群落称之为浙中市场群,那么,浙中市场群的兴起构建了具有现代流通特征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是浙江“市场大省”向“市场强省”进发的结果,是商贸流通业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变化,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产物。
义乌市场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国际化的小商品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并由此构建了“产业支撑市场,市场提升产业”的格局,形成了市场兴旺,城市繁荣,产业强劲三位一体的联动发展效应,这种效应被经济学界概括为“义乌模式”,备受全国各地瞩目,尤其被各地市场建设借鉴。具有与义乌相同地域风俗、区位交通环境的浙江中部各县市可谓近水楼台,在学习义乌,对接义乌,融入义乌的过程中,充分借助义乌市场平台,迅速发展来料加工和特色产业,如浦江水晶,东阳木雕,嵊州领带等。生产者是义乌市场的经营主体,同时发展起来的企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因此,浙中地区由义乌市场的逐步繁盛而兴起的各优势产业与义乌是互为补充,密不可分的。
著名义乌市场研究专家陆立军教授把这种区域关系称为“义乌商圈”,他将“义乌商圈”的概念定义为:国内外所有与义乌市场或企业有着紧密经济联系的经济主体和区域,既包括前向的产业支撑区域,也包括后向的产业销售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与交流网络。这其中当然包括浙中市场群的各个市场。浙中市场群的各市场是“义乌商圈”的销售区域共融共生的表现形式,是“义乌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浙中各县市政府部门主导市场的力度不尽相同,各市场的建设主体不一,对构建浙中市场群缺乏认识,导致部分市场没有共生共荣的全局意识,出现各自为政,市场之间不相往来的局面,这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义乌商圈”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构建和谐浙中市场群,对提升义务商圈核心竞争力,将产生极其重要的意义。
“义乌商圈”的形成是改革开放的30年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浙中地区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创业平台,而且也是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的销售平台。义乌市场处于“义乌商圈”的核心位置,由义乌市场产生的集聚效应、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产生出巨大的能量,使市场配置得以发挥作用而高效率地合理运行,在产业支撑、物流运输、劳动力、信息技术以及专业市场等方面相配套,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互补关系。一方面,“义乌商圈”支撑了产业发展,许多产业集群因此形成,饰品、工艺品、服装、针织、五金等优势产业分布在义乌周边地区,甚至扩展到温州、衢州及省外一些地区。商品生产者与义乌市场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极大地稳定和提升了经营主体的商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各地优势效应发展到一定规模,迫切需要提升商品展示和销售平台,义乌市场主要以小商品经营为主,而小商品之外的如五金、棉纺、木雕、水晶等产品,虽然在义乌也能觅其踪影,但强大的产业优势仍然势不可挡地催发了产地市场,因此“义乌商圈”内,出现了大批市场和专业街,仅东阳近三五年内就兴办了东阳中国木雕城、东阳国际建材城、东阳红木家具市场,东阳缝纫配件城等市场。第三方面,“义乌商圈”拥有完整的市场配套体系。伴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为商品流通服务的相关配套随之兴起。各要素市场、客运市场、物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成为支撑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浙中各地,仓储、物流、交通、金融、住宿等配套服务日益完善,基本满足了各市场物流、客流、信息流的要求。浙中各地市场的配套服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相互联系,互为依存,是共荣共生的统一体。
浙中市场群的建设是浙江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是做大做强的义乌市场为核心的浙中商贸业,形成强劲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各地依托产业优势,资源共享,共创共荣的经营平台。只有通过浙中市场群之间各市场的强强联合,才能强化“义乌商圈”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以规模取胜,以专业化程度取胜,以优势互补取胜。我们欣喜地看到,浙中地区的多个市场以产地市场为主,如义乌做好“小商品”文章,永康做好“铁”文章,东阳做好“木”文章,浦江做好“水晶”文章,所办市场各具特色,皆具规模。并且通过市场检验,具有持久生命力。浙中市场群各市场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形成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市场集群,在国内无与伦比,其中所展现的浙中地区各县市政府深远的战略眼光和睿智的市场发展思路是浙中市场群和谐发展的基础,而逐步繁盛的浙中市场群是政府之间创新思维,合作共赢的最好诠释。
当然,在一定空间内形成的市场群落必然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排斥的关系。浙中市场群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一是注重政府主导市场,政府各项工作充分体现科学决策,把握规律,顾全大局,从长远着眼,培育市场要素,改善市场与市场的关系,加强合作交流,市场之间做到和谐共处,共同提高。二是避免同质化竞争。同质化竞争会造成市场竞争的无序化。以目前的市场群建设看,市场群内尚没有同质化竞争态势,但要进一步强调错位经营,强化专业化分工,做到业态定位准确,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三是避免重复建设。市场建设贪大求全,或者规模定位偏差等多种原因会导致建筑规模与实际市场体量不符,本来只需5万平方米的专业市场,建造成了10万平方米。或在一定范围内建造多个市场,这都属于市场重复建设,是必须规避的。四是强强联合,形成合力。市场群内各市场在各自发展之路上,要注重强强联合,相互借力,站在浙中市场群建设的高度,做好各市场的融合。如市场配套可构建浙中网络体系,形成合理的物流、客流、海关、会展、劳动力等服务一体网,从而整合资源,减少浪费,形成合力,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 |
![]() |
点击次数: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