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客人是条龙,不来就要穷”是义乌最著名的民谚之一。义乌早在公元前222年建城设县,自唐宋上溯至秦汉,史料里找不到“客人是条龙”这句话,现存最古本的明万历版《义乌县志》,也没有注明其出处。但从古至今,义乌百姓口口相传着这句深刻阐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涵义的质朴民谚。虎年新春,一首表达对外来建设者感恩之情、邀约之意的小诗《义乌欢迎你》,成了“客人是条龙,不来就要穷”这句民谚的最新诗化解读。
为什么义乌最先发声,表达对外来建设者的感恩之情、邀约之意?
在“用工荒”现象在全国各地出现的时候,在来自国内外的外来建设者汇流义乌的时候,《义乌欢迎你》这首诗应运而生,走红全国。浙江是外来务工人员最为集中的省份,义乌是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最密集的市。义乌市公安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义乌市外来人口130多万人,为义乌本地户籍人口的1.8倍!据统计,从1999年至今,义乌外来人口总数每年以近20%的速度递增,这样的一个集聚速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义乌能够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建设者,并非偶然。《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吴潮海说:“义乌对外来建设者的包容,是一种集体的自觉行为。”过去义乌地瘠人贫,义乌小商贩摇着拨浪鼓翻山越岭、走街串巷、进村入户‘鸡毛换糖’,食无定时,居无定所,每到一地都要靠当地人的接纳和帮助。“天寒地冻、风雨交加时,当地人能为义乌小商贩提供锅灶头的一块小地方住一宿,也要感恩在心的。出门在外,每一点温暖都弥足珍贵。这一点,义乌商贩感同身受。”吴潮海说。
为什么义乌最看重“客人”,让包容之心融进文化血脉?
溯源义乌的历史,传说中这片热土最早的拓荒者就是两位“外来客”:从山东避乱南下的颜凤、颜乌。颜凤父子是“一箪食、一瓢饮而不变其志”的颜渊后人,两人从山东避乱南下,躬耕于义乌乡野,以孝义闻世,留名青史。
71岁的颜丹青是颜乌后裔,年轻时曾是一个摇着拨浪鼓、挑着货郎担的义乌货郎,他说:“‘客人是条龙’是一条古训,从古流传至今。义乌曾经只是穷乡僻壤,但来的都是客,彼此善待、包容,才有了现在的义乌。”
从北宋著名民族英雄,将乡亲们“犒军”的猪肉腌制成金华火腿,与将士分享的宗泽,到明朝戚继光孤身一人义乌募兵,奋起应征、杀倭戍边,成就“戚家军”万世英名的2万多名义乌兵;从有《伤寒论辨》等医著传世,创立丹溪学派的古代医界名家朱丹溪,到现代著名的思想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等,善待他人、包容天下的义乌风骨,代代相传。高擎“客人是条龙”大旗者,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组组群像。
如今,聚居义乌的市民除了颜氏,还有多达546个姓氏。吴潮海说:“义乌从农耕之乡,发展成移民之城,‘客人是条龙’的理念,已经融通于义乌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浸融于每位义乌百姓的骨髓之中”。
为什么义乌最早换位,用“外来建设者”替代了“外来农民工”?
虎年新春,在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义乌香山路上,人力资源市场门前,又一群义乌志愿者为求职者们免费送上了一碗碗热粥,他们中有土生土长的义乌市民,也有事业有成的外来建设者,大家不分你我,水乳交融。
这样的情景,去年就曾出现。去年,这“一碗粥”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这份真情打动和温暖的不仅仅是外来建设者。今年,新老义乌市民再次一起施粥,则体现了这种包容心的温暖、持久、有力。
曾几何时,“外来农民工”这个名词在各地流行,离乡离土出外创业的农民务工大军,被冠名“农民工”。但在义乌,“外来建设者”、““新义乌人”等新称呼,早在10年前就已取代了“外来农民工”。
对此,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说:“换位思考,外来建设者不是城市发展的负担,而是一笔巨大财富。外来建设者也是义乌城市的建设者、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理应成为义乌城市文明的共享者。”
在义乌,“外来建设者”这个称谓写进了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每年春节,义乌市委书记和外来建设者代表一起吃年夜饭,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传统”。义乌市还创建、完善着一整套保障外来人口合法权益的服务、管理政策,给外来建设者家的感觉。
为什么义乌最多获益,百万外来建设者汇流商城共创财富?
截至2009年底,义乌市场主体数量已达13.7万户,非义乌籍市场主体约占50%。以“全球第一市”著称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群飞速崛起、持续领跑全球市场,而外来建设者的创造,撑起了半壁江山。客流、商品流的会聚,带来了资金流的会聚,义乌市民坐拥上千亿元的私人存款,市场成交额突破500亿,1.3万外商常驻义乌采购———130多万“客人”的融入义乌,带给义乌的是更多机会和财富。
义乌现代商业文明的勃兴,正是“客人是条龙”生动实践结出的硕果。
30年多前,义乌还是一座城市人口不过两万人的小城,但30年后的义乌已经成为见证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地标城市、一座新兴的国际商贸名城。
45岁的外商哈立德说起义乌对他的吸引,感受至深。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哈立德第一次到义乌来参观,回到北京后,他辞掉了卡塔尔驻中国大使馆的工作,直奔义乌,常驻至今。
如今,在义乌的阿拉伯商人已经突破4000人。哈立德说:“为什么我们对义乌情有独钟,是义乌市民的包容和善良。刚刚来义乌时,我一笔国际贸易就被一西方客商骗走100多万元。当时几乎倾家荡产的我回到义乌,义乌的商人们在我最落魄的时候,给我送来了煤气灶、棉被、食品,并鼓励我‘一切都会好起来,让我们一起共渡难关,一起赢得更多。’这份兄弟情分,我毕生铭记。”
从“客人是条龙”这句民谚蕴涵的古朴商道,到《义乌欢迎你》这首诗歌表达的至诚感恩,我们溯源其精神内核,概而言之:义乌农耕文化的发展史,是“客人是条龙”理念融入义乌百姓血脉的历史;义乌现代商业文明的兴起,“客人是条龙”的生动实践,是其集聚万千财富的根源。
![]() |
![]() |
点击次数: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