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最近,义乌市人民政府在搞"2010年十大民生办实事网上征集"活动,笔者很是欣喜---笔者在08年09年多次呼吁政府要重视"为民办实事工程",并阐述了其中之好处.
笔者08年在稠坛上写了篇<<义乌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科学文化体系>>,得到<<南方周末>>的关注---但当时因为时间关系,建议只写了一半,大约因为只写了一半,所以也就引起大家不同的解读,从而给本人带来不少麻烦---写建议会带来麻烦,实在是笔者没有想到的---也是,笔者一不是人大代表,二不是政协委员,关注政治也就必然会被政治所累---这大约也是中国特色之一.
又时逢政府在搞"建议征集",所以笔者觉得很有必将08年的建议再阐述一下,希望能得到大家理解并采纳.
记得笔者的<<义乌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播体系>>之建议,最先不理解我的是我同乡,说我陕西人为何替"义乌人"说话?---并诉说义乌本地人如何利用房租欺负过他---再后来是一些商会,听说我在为"义乌人"说话,很是瞧不起笔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笔者和老家某局长同席,席间我让他给我多提建议,他建议我在义乌地方媒体上写篇文章,大意是写笔者虽然人生在陕西,但却是义乌人民养育了我云云---事后我才反应过来,这位局长大人是在表达对我的不满,意思是:陕西生了你,但却没养你?你不替陕西说话,替义乌人办实事出主意,你就去找义乌人好了!真让笔者哭笑不得.
笔者在此需要对<<义乌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科学文化体系>>文章中的一些名词进行必要解释:
1、义乌文化:义乌文化不等于义乌本地人的文化,它不是"帮派文化"
2、义乌文化在经济上服务于“立足义乌,面向全球”的义乌人和"新义乌人",不服务于"搞一单就逃"的人.
3、义乌文化的壮大,其实质是金华乃至浙江文化的壮大.它是浙江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文化符号.
义乌自建国以来,曾经有15位中共书记为义乌服务过,改革开放前义乌一把手基本都是山东籍官员,改革开放后基本都是浙江籍人士.在15位书记中,除去一位"晚节不保"外,不少书记至今都在为义乌的发展发挥着余热.
而一些书记的名字都甚至成了义乌"敢为天下先"的代名词被刻入了历史,比如谢高华.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之间竞争的加剧,"城市文化"已经提上"政府城市发展战略工程".
笔者发现不少义乌领导都在力图为义乌文化做着贡献,比如楼国华关注下的<<商城变迁>>,吴尉荣关注下的<<义乌民国县志>>,严高文、赵金勇、何美华、潘文锋、陈秀仙等,也都为义乌文化留下了不少文字上的记忆.
笔者认为,义乌文化开拓的元素虽然多,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笔者认为,在义乌工作过的政治家,其实都是义乌的一笔宝贵财富,因为他们都曾经为“义乌文化”工作服务过.而"义乌文化"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能对这些政治家施加影响,凡受过义乌文化"熏陶和滋润"的政治家,都会有博大之胸怀,心系黎民百姓,也只有这样的义乌文化土壤,才能让这些官员走得更远更高---建国以来,只有1/15的"晚节不保"者就是明证---而义乌文化还应该具备的功能是"学习和友谊"之功效(比如义乌商报坚持不懈举办的"学习型城市"版块)。这些在义乌工作过的政治家不管走到何处,都能将义乌的“好友谊爱学习”带向何处---"和气生财"、"四处学习"、"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等----这才是义乌商人所需要的环境.
![]() |
![]() |
点击次数: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