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缩影:农村垃圾如何处理
郑银法是义乌市佛堂镇金山村农民,但自从2004年开始,她已有另一个身份:金山村的专职保洁员。她的工作就是将村里每家每户门前垃圾桶、村里公共场所垃圾桶里的垃圾清理到村里的垃圾房内。
村支书陈根奶说,全村共有194户人家,每户都有一只小垃圾桶,村里的公共场所配有十几只大垃圾桶,还建起了垃圾房,配备了专职与兼职保洁员各一名。
佛堂镇副镇长厉声振说,村里垃圾统一收集到垃圾房后,镇里每天派出专门队伍,将各村垃圾房里的垃圾运至垃圾中转站。而市环卫部门每天派人将中转站里的垃圾清运至填埋场。至此,农村垃圾与城市垃圾一样,找到了共同的归宿。
这就是义乌市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程,是一种市、镇(街)、村(居)、户四级联动、分级负责的运行机制。为此,全市配有1588名农村卫生保洁员、建有25个简易中转站和693个农村垃圾房,全市5个标准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也已动工建设。2005年开始,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已在义乌全面实施。
政策:长远规划加上财政投入
据介绍,村里的垃圾房建设资金有一部分是由镇里补助的,镇里的垃圾中转站建设资金60%由市财政出资。义乌市财政局负责人说,仅仅在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方面,市财政共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
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的财政投入只是义乌市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一部分。2002年至2004年,义乌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分别为8.4亿元、8.9亿元、12.5亿元,2005年投入16.8亿元,“三农”支出占公共财政比重超过1/3。除了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财政投入还突出了另两个重要内容: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农村经济;二是推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包括农村卫生、教育及社会保障等。
义乌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不断加大,与义乌市出台各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有关。其中2003年出台的《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与2004年出台的《义乌市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最为引人注目。
这是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也是全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社区规划,义乌因此成为我国较早为消除城乡差距制定时间表的城市。
行动纲要确定了义乌市“四个区(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三步走(2003~2005年、2005~2010年、2010~2020年)、二十年、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按照社区布局规划,义乌现有的近800个行政村(居民点),到2020年前将全部建设成为291个社区(其中197个城市社区、94个农村社区),义乌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
在义乌后宅街道全备村卫生室,正在输液的村民金积发说:“卫生室跟城里医院也差不了多少了。”这一农村卫生室面积超过60平方米,分设诊疗室、治疗室、输液室、药房,整个村卫生室整洁而舒适。据介绍,从2004年开始,义乌财政将投入医疗卫生事业资金7.5亿元,以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目前农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已完成,13个镇街中心卫生院的基本建设将主要由市、镇财政投入,现有3个卫生院已投入使用。此外,财政在农村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还体现在构建社会保障网、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等。
另外,义乌财政还加大了对农村道路建设、农村饮用水工程、村庄整治工程的投入力度。
关键:解决农民就业收入问题
除了政策倾斜、财政投入之外,曾经就义乌城乡一体化建设接受媒体采访的上海市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李华芳说,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和收入问题,义乌在这方面已有所突破。根据李华芳的调查研究,“义乌解决了数十万外地人的就业问题,也为周边县市的不少农民解决了就业岗位,所以本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更不难解决了。义乌大部分农民都在经商,也有少部分在企业里工作。”
农业产业化也为农民的收入增长贡献了力量。目前义乌有规模农业企业1900余家,其中龙头企业161家,联结基地23.8万亩,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8万户。义乌章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该公司生产的是红曲米系列产品,主要原料为早籼米。2000年开始,通过农业部门的参与配合,该公司以“农户+农业服务中心+公司”的模式建成万亩无公害红曲专用粮基地,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8元的价格收购早籼米。该公司董事长丁予章说,目前基地面积为1.8万亩,基地农户6500户;5年来减少早稻抛荒面积4万亩,由此增加农业收入750万元,带动6500户农民平均每户增加收入约1250元。
义乌还积极引导山区农民开展小商品手工加工,培育经纪人600余名,从事来料加工农民3.4万人,“市场带百村”实现加工产值7.2亿元。2003年至2005年,义乌财政拿出500万元,专门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3年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3万人次,有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
据统计,2005年义乌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35元,比2004年增加766元,增长11.0%,首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义乌市统计局专家分析,增长原因主要在于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稳步增长。他说,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说明近年来义乌市为农村劳动力开展培训的效果开始显现,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的特点。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纯收入占了75%以上,说明随着义乌工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来自家庭工业的收入也在增长。
根本:农民如何向市民转变
“推动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农业向企业转变,努力促进城乡融合、共享现代文明”是义乌市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如今,农民富了,居住条件好了,交通也便利了,农民如何向市民转变被视为根本。
整个“十五”期间,义乌投资3.4亿元,兴办农村文化事业,在全市农村建起640多个标准篮球场和2500多个室内活动场所,新开辟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58万多平方米。有了这些设备做基础,农村一度衰落的群众文体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在义乌农村,一共有1400多支农民文体运动队诞生,一些发达乡镇、村庄之间甚至打起了篮球联赛,乒乓球、健身操、门球、拔河等邀请赛、友谊赛也是接二连三。
在大陈一村的老年活动中心,记者看到,同样是棋牌室,除了打乒乓球、下棋、健身运动的人,没有打麻将、玩牌者,因此没有其他棋牌室的乌烟瘴气。老年协会会长骆家福说,300多名会员最大的爱好是旅游、运动,喜欢玩牌的很少了。
义乌市统计局对2005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进行分析后指出,农村居民的营养水平有所提高、交通和通讯的现代化程度在提高、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休闲娱乐正悄然兴起,说明城乡生活质量的差异正在缩小。
佛堂镇金山村的保洁员郑银法对村民素质的变化颇有体会。她说,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前,村里可谓遍地垃圾;现在村民都将垃圾扔在自家垃圾桶里了,如果走在外头,也会将垃圾攒在手里,看到垃圾桶后再扔进去。
![]() |
![]() |
点击次数: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