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义乌小商品市场名扬四海,义乌发展经验在全国学习推广。在义乌市场风雨发展历程中,义乌这个不靠海、不沿边,没有资源优势,人多地少的传统农业小县,见证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崛起。
1978年,义乌人何海美靠在集市摆摊赚到了养家糊口的40元钱,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把生意越做越大,20多个小商贩推选她当组长,在义乌县(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湖清门摆起露天小摊,后来这里的小商贩发展到100多人。但在当时,摆小摊一直是被打击的投机倒把行为。1982年的一天,何海美偶遇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她走上去就问:“为什么义乌这不能卖,那不能卖?摆地摊求生活有什么不好?”
谢高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很快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对义乌的农民生活状况和城里的摆摊情况进行调研。经过数月的调研,谢高华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要发展义乌经济,让义乌人富起来,就必须开放市场。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当年,义乌县下发了全国第一个政府部门允许开放市场的通告,提出“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被打开,群众的创业热情如开闸后的江水倾泻而出。湖清门市场正式开放,成为现代义乌市场的雏形。一时间,三面环山的湖清门市场交易额迅速增长,从1980年的39万元增加到1983年的1444万元。
一年后,义乌县又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以贸易为导向,贸、工、农相结合,城乡一体化,兴商建县”的发展方向。随后,由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个体工商户共同出资55万元修建的新市场拔地而起。新市场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拥有固定摊位1800多个。叩开了义乌民营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的大门。
洞开的市场大门,为义乌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在义乌这个被当地人喻为“穷山恶水”的小县城里,崛起了首批“万元户”。1983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的方针,放宽企业审批政策,简化登记手续。义乌全县掀起经商办厂热潮,年底个体户突破1万户,达14259户。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义乌市场已五易其址,九次搬迁,从最初的马路市场,发展成为了“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国际性商贸城。目前市场经营总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拥有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单品。市场商品出口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小商品52万集装箱。
市场组织形态已从简陋的集贸市场转变提升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商贸城,成为以结算平台、授信平台、信用平台建设为核心的新一代市场;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三现”交易,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行业话语权进一步强化。由国家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定期发布,成为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编制实施国内首个《小商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努力使义乌成为世界小商品贸易规则的参与者、制订者,为中国日用消费品顺利进入发达国家超市等主流销售网络奠定技术基础。市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授予全国唯一的“重质量、守信用”市场、“守合同、重信用”市场和“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示范市场”称号。
伴随着义乌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义乌民营经济得到蓬勃发展,目前义乌有各类工业企业1.6万余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化妆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先后被授予制笔、化妆品、无缝针织服装、工艺礼品等1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人,用特殊的义乌精神,铸就了一段传奇,同时也生动再现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脉络和轨迹。
![]() |
![]() |
点击次数: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