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这是1986年9月建成开业的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
这是1992年建成开业的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
这是1984年底开业的义乌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的资料照片。
大型媒体联动报道《共和国地标》将以时间为序,梳理不同时期曾经凝聚过我们目光的地点,通过串联并解读这些地标,还原它们的历史细节,展现它们的现实状态,为广大读者拼出一串新中国成长的足迹。
当选地标:浙江义乌
当选理由:1982年,在中国率先开放小商品市场
【导语】
“1982年,我还在读幼儿班,家人抱我去妈妈的摊位玩。那时的摊位,其实就是块一米见方的水泥板。那时的市场,比农村的菜场还要破烂。”2009年9月7日,金罕岗坐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自家的店铺里,三十多平方米的商铺干净整洁,墙上挂满了色彩绚烂的围巾。他是义乌市罕美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义乌第一批个体户之一何海美的儿子,而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湖清门小百货市场,成为了他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作为新老两代义乌创业者,母子俩共同见证了义乌——这个被誉为“华夏第一市”的城市,从一无所有到什么都有,从“鸡毛换糖”到拥有一个集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商品交易市场的全过程。
从鸡毛换糖到马路市场
改革开放前,义乌只是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农闲时,“鸡毛换糖”是义乌货郎们传统的谋生手段:他们挑着装满敲糖的箩筐,摇着拨浪鼓走街窜巷,换取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70年代,货郎们放下了糖担,改为去各地农村集市摆摊兜售小商品。义乌稠城、廿三里两镇的农民在马路两侧,也摆起了地摊。
1978年,古装电影《红楼梦》在义乌热播了三天三夜,24岁的何海美拿着剧照,在电影院门口的石板上摆起了小摊,买照片的人围了好几层。她清楚地记得,摆摊三天她赚了两百块多钱,当时她丈夫的工资是33元,儿子金罕岗刚刚2岁户口还没落,家里非常困难。为了孩子,她开始了经商生涯。
1982年3月26日上午,就稠城市场整顿问题,县政府再次召开由一名副职主持的县长办公会。当时工商局副局长叶荣贵、城阳区工商所所长王廷腊,也列席了这次会议。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放前夕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会议明确宣布:农民要富裕,就是要允许农民参与经商。大家都要支持,谁也不能眼红!何海美当时就站在会场的过道里,热泪长流,因为她知道,以后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做生意了。
1982年9月5日,在一条臭水河上,因陋就简地架起水泥板用作简易摊位。义乌第一代马路市场——湖清门小百货市场悄然开张,何海美也成了市场的第一批商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路市场正式开放后经营队伍迅猛扩大,摊位数直线上升,仅3个月时间就增加了一倍多,达700多个。1984年,这个市场的成交额达2321万元。
五易其址,九次扩建
1984年,义乌正式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义乌市场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那年12月6日,市场从“湖清门”迁到了“新马路”,改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在这个专业市场里,用钢骨棚架撑起摊位,水泥板作柜台,蓝色玻璃瓦盖顶,摊位编排有序,内含小百货、服装、尼龙袜和针织内衣等大类,开始出现划行归市管理的理念。
1985年,何海美与5000多位经营户喜气洋洋地搬进了室内市场,再也不用日晒雨淋了。而她的生意早已从明星照片转向了服装类。
1986年,市场第三次搬迁,由新马路移址城中路边,投资440万元,占地44000平方米,设固定摊位4096个,临时摊位1000多个,当年的市场成交额就突破亿元大关。义乌第三代小商品市场经两次扩建,到1990年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
1992年,市场第四次移址扩建成了首个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小商品市场。同年2月,第一期工程开业,占地60000平方米,摊位710000多个,投资1.05亿元;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批准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中国小商品城”。1994年10月,篁园市场第二期工程建成开业。同年市场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1.17亿元。
1995年11月,第五代市场——宾王市场建成开业,投资4.2亿元,占地28万平方米,共设600间门店和8900个摊位,从业人员2万余人,主营副食品和服装两大类。1996年何海美进入了宾王服装专业市场。
2008年10月,何海美得到了国际商贸城三期A区围巾类47331商位。而儿子金罕岗大学毕业9年,早已成长为她的得力助手。
真正走上国际化的义乌
“在国际商贸城,我们的生意真正走上了国际化。”金罕岗说,“我们的企业在商贸城里有三个商铺,经营面积达到上百平方米。”
如今,站在将近十公里、连接四五条街的国际商贸城巨大的市场建筑群前,强烈的震撼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斯坦利所说的“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一点都不夸张。
这个国际商贸城有多大?工作人员给了一个测算,要是一个人平均在每个摊位的逗留时间为3分钟的话,那么他要一年才能走完整个小商品城。据介绍,国际商贸城一期、二期、三期总建筑面积达272万平方米,其面积3倍于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是成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单体建筑。有关部门统计,在义乌市场销售的商品共有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商品;至2005年,汇集了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单品。
“有党的好政策,义乌市场肯定能繁荣下去。因为义乌人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市场,对市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主动承担责任,我们薄利多销、诚信经营。”随着义乌的发展一路走来,见证义乌市场从无到有、从“鸡毛换糖”到拥有一个集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于一体的商品交易市场的全过程,何海美这样告诉记者。《钱江晚报》 记者 方臻子
![]() |
![]() |
点击次数: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