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从1982年起,冯爱倩几乎成了义乌最有名的商贩之一。
退休后的谢高华定居在衢州老家,但还是经常会回到义乌看看,他早就把义乌当成了第二故乡。
冯爱倩:这一生只感谢一个人,那就是谢高华
1980年,义乌工商局第一次为商贩们办临时许可证,经营业务一栏写着: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什肥。经营地区可能在浙江,可能在江西,也可能在中国任何一个角落。
1982年,在街上摆摊的义乌妇女冯爱倩,找到刚上任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面对面理论她为何要做小生意。这场持续两个小时的理论结束后,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开始了自己的征途。后来,义乌人将这场谈话作为义乌开放小商品市场的肇始……
农妇与县委书记之争
1982年5月的一个下午,在义乌湖清门摆地摊的农妇冯爱倩来到县委大院,她事先打听到新上任的县委书记谢高华正在外面理发,不久就会回来。冯爱倩来找谢高华的目的只有一个:我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政府为啥又赶又罚?
这一年,冯爱倩42岁,从义乌饭店一名厨师(临时工)转变成一个商贩不过一年多。“你说我为啥做买卖?工资养不活一家人呀!”冯爱倩有5个子女,年迈的母亲也要赡养。靠她和爱人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压根就养活不了一大家人。
义乌饭店门口有几位挑担卖杂货的老人,他们每天中午都会来买一碗5分钱的面条。向这些老人打听一天能赚多少钱,是冯爱倩和同事们每天的“必修课”之一。“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这些老人一般每天都能赚五六元钱,抵得上我一个星期的工资。”冯爱倩说。
“去做小买卖是条养家糊口的路。”冯爱倩下定决心后辞了临时工的工作。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她从工商所领出了营业许可证,编号是第一号。冯爱倩第一次做买卖的地方是当时的廿三里镇,那天她赚了6元钱。
虽然手里有许可证,但那个年代做小买卖依然是见不得光的事,要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当时的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经常要出动人员来抓人,冯爱倩只能东躲西藏,整天担惊受怕得做生意,甚至连晚上睡觉也常常感到心惊肉跳。冯爱倩想,老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必须光明正大地做生意,她想到去找上任不久的县委书记讨说法。
接下来的故事耳熟能详:谢高华被冯爱倩堵在县委大院门口后,因为语言不通听起来就像两人在吵架,凑热闹的人围了好几层。为搞清原委,冯爱倩被谢高华请进办公室。落座后,谢高华为冯爱倩倒了一杯茶,冯爱倩则递上一支“大重九”香烟开始倒苦水。“做个小买卖要被赶来赶去,你叫我怎么活嘛?”说到动情处,这个性格刚烈泼辣的女子用手在桌子上拍了两下。谢高华陷入了沉默。冯爱倩离开前得到谢高华的承诺:“你继续摆摊,我让他们不抓你就是了。”
两人赋闲后情同兄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就在农妇与县委书记之争过后不久,义乌县委以“整顿市场领导小组”的名义,发出了义乌改革开放历史上有名的第一号《通告》。这份《通告》是手抄的,在北门街贴了七八张。主要内容是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个体户长途贩运、允许竞争。
《通告》一出,市民里三层外三层地观望着。没几天,北门街头像冯爱倩这样的小商小贩一下多了几倍,而且每日见涨,直到后来整条街上摆满了摊位。来买货看热闹的人更多了,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雏形。义乌人说,冯爱倩去找谢高华理论是义乌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引子。
冯爱倩终于光明正大做起了生意,日后的她不仅是一个经营者,也是义乌市场的一个管理者。20多年来,冯爱倩先后担任过小商品市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主席、市场治保副主任、市场妇委会主任等职,还曾当选义乌市政协委员。
如今,已经69岁的冯爱倩住在义乌农贸城清禾小区,她的生活依然忙碌。除了帮老伴打理书画社的生意,冯爱倩每天都要抽空到市场上走走,她还身兼市场妇委会主任一职。
上周末,谢高华和老伴到义乌为将去英国留学的侄女购买小商品,冯爱倩全程接送。“他每年都要来义乌几次,没有一次不找我;我每年也要去衢州看望老友,当然也要去探望他。”冯爱倩说,她和谢高华情同兄妹。实际上,谢高华在义乌担任县委书记两年多时间,他们只见过三次面。“那时他工作很忙,我生意也很忙。”倒是在两人都赋闲后,两家的关系才亲近起来。
20多年后,冯爱倩手中的香烟由“大重九”变成了“中华”。虽然日子好过了,但她的性情一直都没变。冯爱倩依然保存着一副20多年前挑过的破旧箩筐,她时不时都要拿出来看一看。“有时候想一想,真像是做梦一样。不过这是一场美梦,而且美梦成真……”
冯爱倩说她这一生只感谢一个人,那就是谢高华。作为义乌市场的“第一臣民”,这自然是她应该感谢的。
谢高华:这一生只牵挂一座城,那就是义乌
要市场不要“乌纱帽”
1982年4月,被组织上调到义乌县担任县委书记时,谢高华51岁。听说义乌人连饭都吃不饱,谢高华的母亲曾苦苦挽留儿子不要走;一些老同事则劝谢高华多带几名“心腹”免得受排挤,他们说义乌是个民风彪悍的地方。对于母亲和同事,谢高华都回答了“不”。
遇见冯爱倩时,谢高华到义乌上任才一个月。面对这名女子用义乌方言连珠炮似的发问,他选择了沉默。在送走冯爱倩后,谢高华立即开始了调研。
可是,要为市场和冯爱倩这样的小商小贩正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长期以来受‘左’的思想影响,‘鸡毛换糖’、搞自由市场经营一直被视为‘盲目外流、弃农经商、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其经营者们一直被斥为‘刁民奸商’,并加以批判。而且当时在这方面还没有新的明确的政策出台,所以有关部门一如既往地对此采取禁、阻、限、关的措施。”谢高华说。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义乌县委常委们统一了思想,认为应该开放小商品市场。可是,在当时既无明确政策又无先例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发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通告是要担风险的,一些同志表示出顾虑。“开放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谢高华显露出他的魄力。
1982年9月20日,义乌县委作出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并由义乌县政府发出《通告》,这在当时全国绝无仅有。《通告》发出后,廿三里和稠城两个小商品市场率先开放,整个义乌沸腾了起来,人们奔走相告,甚至放鞭炮庆贺。
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放后,《通告》里的“四个允许”意义重大。它解除了义乌农民参与商品经济的束缚,让他们放开手脚大搞商品经济,涌现出一大批冯爱倩那样敢想、敢干、肯吃苦的能人,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很快,义乌的商品经济随着小商品市场的开放兴盛起来,个体摊位数一增再增。后来,市场因为县前街容量有限转移到湖清门市场,小商品市场也由开始放开几条街设摊发展到规划建立市场,多种多样的专业户、专业村纷纷出现,义乌城乡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从当时的形势发展中,我感觉到,我们找到了发展义乌经济的新路子。”谢高华说。
与义乌今生“不了情”
1984年底,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挖下“第一口井”的谢高华调离义乌。在短暂出任金华地委农工部部长后,他回到衢州老家先后担任常务副市长和人大常务副主任等职,1995年退休。
如今,谢高华和老伴盛忠英住在衢州市区学苑新村。尽管已经78岁高龄,他的身体依然健朗。赋闲在家的谢高华依然关心时政,家里订了10多份报纸。每天除了看报和练字外,他还要打理花草和菜园。一块很大的阳台上,谢高华除了种着各类花草外,还开辟出一块小菜园种着辣椒和冬瓜。而在一间独立的花房里,他栽培着70多盆兰花。谢高华说,他最喜欢兰花的高洁……
谢高华搬进学苑新村只有四五年,记者前往拜访时注意到一个细节:一楼电子防盗门上,邻居家的电子门铃按键都很新,唯独他家的按键磨得掉了一层漆。盛忠英说,来拜访谢高华的人很多。“除了一些老朋友和一些在衢州做生意的义乌人,专程从义乌来看望他的人最多。”她说。
尽管在义乌工作只有两年多,但义乌没有忘记谢高华。每年义博会召开,义乌市委、市政府都会邀请他参加,义乌出版的报刊书籍也都会准时寄到他手里。每逢过节,来看望谢高华的义乌人总是一拨接一拨,他们中有经历过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商人,也有如今在商海中弄潮的年轻人。
“义乌人很重情谊。”盛忠英说她每年都要陪谢高华去义乌几次,不少过上好日子的义乌人在老人做寿、子女结婚、建厂奠基时都要请他们去热闹一番。
谢高华说,义乌人留给他的印象是:好学、肯吃苦、有商业头脑和不排外。想到过去独自到义乌赴任并没受到同事所说的“排挤”,想到现在义乌已经发展成世界闻名的小商品市场,谢高华说他佩服义乌人。
谢高华说他这一生只牵挂一座城,那就是义乌。谢高华早就把义乌当成了第二故乡,这自然是他应该牵挂的。
![]() |
![]() |
点击次数: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