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浙江人,大路朝天易出行
雄伟的跨海大桥宛如游龙,串起了苍茫大海中的一座座孤岛;昔日封闭的山里人,如今在家门口便可像城里人那样坐公交车出行;高速公路里程日益增加、铁路列车不断提速、航空线路迅速扩展……作为浙江人,你一定会从自身的经历中感受到如今出行的便捷和舒畅,而在这背后,是我省为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国庆前夕,正当不少人准备出行计划的时候,本报记者来到曾经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舟山、丽水和温州,听当地群众谈起有关交通的新鲜事。
舟山:坐跨海公交上班
“从今年8月1日起,公交车的密度大大增加了,早上5点多起,每隔10分钟就有一趟公交班车,再也不用担心迟到了。”陈海波是土生土长的舟山册子岛居民,在定海城区一家运输企业上班。每天一早他从家门口跳上58路公交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定海城。
陈海波是已建成的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受惠者。从1999年9月26日,舟山通向大陆的第一桥——岑港大桥正式动工起到2004年,岑港大桥、响礁门大桥、桃夭门大桥相继建成,2006年1月1日,千古靠舟楫往来的册子岛人终于圆了公交梦。
陈海波说:“那时定海到册子岛公交班次不多,一天也就几班,车上很拥挤;去年8月,每天往返增加到10班,但还是有点担心坐不上;今年8月1日后,可以随到随乘,票价也降低了。”
随着一座座跨海大桥相继建成,定海的几座小岛也一天天热闹繁华起来。74岁的册子岛老人俞存章很感慨:“以前去定海要先坐船再坐车,一天两班船,错过了就得等第二天。记得有一次我到定海开完会要回来,中午12点半的末班船没赶上,只能在定海过夜。”
桃夭门大桥的开通,改变了近万册子岛居民的生活。岛上不仅有了直达定海的公交车,还有出租车随时可去定海。以前买点海鲜去沈家门要头天晚上去,第二天回来,现在一个电话,就能送货上门;造房子需要的砖和水泥都可以一个电话搞定。俞存章兴奋地说:“现在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也造好了,年底一通车,到那个时候,我还要乘公交车到对岸的陆地去呢。”
丽水:“康庄巴士”进深山
9月6是赶集的日子,遂昌县金竹镇早坞村村民曾小华却不像以前一样,一早急着出门。自从上个月村里开通了招手即停的“康庄巴士”,他去5公里外的乡所在地赶集,只需花两元钱,坐车10分钟就到了。
遂昌县有391个行政村,大部分在偏远山区,自2003年实施康庄工程以来,遂昌九成多的行政村通上了康庄路。然而,路是好了,但由于山区村落分散,客流量少等原因,没有开通客运班车。
针对“有路无车”的现象,遂昌今年推出了“康庄巴士”运营模式。根据康庄路的路况及客流量大小,客运车辆分为小巴士和中巴士两种规格。“康庄巴士”灵活机动,因地制宜,采用了不定班次,不定时间,循环发车的运营方式。沿线村庄都设立了停靠站牌,并标注着“叫车电话”,村民只要在家里打个电话就可以方便叫到车。每逢周末学生放假、村民赶集,“康庄巴士”还会根据乘客需求来增加趟数,延长营业时间。新路湾镇大马埠村村民姜永林说:“以前出行,村民不是走路,就是搭乘拖拉机、农用车,现在到镇上有小巴士、到县里有中巴士,出行既方便又安全。”
“建设以乡镇为中心,辐射到各行政村的农村客运三级网络,切实解决山区群众乘车难问题。”遂昌县运管所负责人介绍,从今年开始,遂昌县先后投入160辆“康庄巴士”运营,线路覆盖了全县20个乡镇,解决了10多万山区群众乘车难问题。
温州:过江大桥带来新客源
“飞云江三桥开通,连接了飞云江两岸。大桥给我们村民带来了交通便利,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日前,瑞安飞云镇塘渔村村民杨中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感而发。
瑞安大桥(即飞云江三桥)的南出口处就是塘渔村,现在村里每天南来北往的人和车川流不息。大桥边,杨中彬开的三桥海鲜楼招牌迎风而立,很是醒目。过了中午11点,小小的海鲜楼门前已经停了10多辆车子。
瑞安大桥的开通,有效缓解了长期以来104国道瑞安段道路拥挤和飞云江大桥交通堵塞的局面,明显加强了飞云江两岸的联系和往来。大桥正式通车半年多来,凭借飞云江畔仅存的专业渔村及滩涂养殖的优势,仅塘渔村就开起了6家海鲜楼,一下子名声鹊起。不仅带动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还提高了周围村民的收入。“每家海鲜楼投入不大,但生意红火。瑞安当地以及温州市区的市民慕名而来。每天晚上8点前,如果不是有专门预约,就很难有位置了。”飞云镇综合办公室负责人潘作雷这样对记者说。
瑞安大桥还是规划中滨海大道的重要控制性工程,为温州大交通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为沿海产业带建设提供强大的交通保障。滨海大道完工后,瑞安市民乘车半小时即可到达温州永强机场。
瑞安大桥是温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的一个缩影。以飞云镇为例,这一带现在的交通就已四通八达,甬台温高速、104国道、56省道等交汇于此;再过20多天,温福铁路即将正式通车,将开通动车组的瑞安火车站就位于飞云镇范围内……温州南部一个通港口、接铁路、连高速的区域交通枢纽雏形正初露端倪。“到那时,我想生意会更火!”杨中彬最后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全省的铁路营业里程由1949年的390公里增至2008年的130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2197公里增至10.37万公里,高速公路达3073公里。宁波—舟山港成为世界级大港。民用航空有杭州、宁波、温州等7个机场,通航城市188个。
近6年来,我省的公路、水路交通投入年年超过500亿元,建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网架的“四小时公路交通圈”、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一大批地标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大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浙江人出行的条件,为浙江经济融入长三角、面向世界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环境。
杭钢:创业激情永不熄
1958年4月25日,年轻的仉家骅夫妇从北京南下来到杭州。
促使这对夫妻作出南下决定的是一则报上的新闻:杭州正在兴建一座年产10万吨的钢铁厂。
来到半山,当看到高炉装料车上的卷扬机“隆隆”转动时,仉家骅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这个东西我也能造!”
从此,这对小年轻一头扎进了轰轰烈烈的建厂中。
1958年,正是改写浙江钢铁史的一年:2月26日7时7分,浙江钢铁厂(杭钢前身)82立方米一号高炉提前一个月建成投产,炼出了第一炉铁水。随后在5月16日,炼钢车间一号转炉开始烘炉,第二天上午10时,炼出了第一炉钢水。浙江不能用近代技术炼钢的历史宣告结束。
而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生鲁欣武,则见证了杭钢从普通钢为主向优特钢为主的大转型。
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温台的汽模配、宁波标准件、永康五金等特色块状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对优碳钢、合结钢的旺盛需求。
在优特钢从高成本的电炉转移到转炉后,由于每吨的炼钢成本下降了200至300元,宁波、温州的市场一下打开了。鲁欣武主持或参与了多种牌号的冷镦钢的开发,使杭钢成为国内紧固件用钢品种系列最完善的钢厂,其中一款冷镦钢还应用于神舟五号飞船。
今天的杭钢,钢铁产能已经超过了300万吨,其中优特钢比例超过70%,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
2004年4月,王爱平做出了一个令家人感到意外的决定,离开杭钢集团接待科,去嘉兴阳光大酒店担任副总经理。
当时,杭钢的非钢产业已是风生水起。“杭钢置业”作为杭钢旗下房地产品牌迅速赢得市场,并跳出浙江,在江苏、无锡、常州、南京、上海等地打响知名度,先后收购了嘉兴阳光大酒店、厦门喜来登大酒店等。
当一个企业快速发展时,就特别需要人才和创业的激情。看准了这个机会,王爱平做出了新的职业选择。
正是依靠很多王爱平们的努力,2004年,杭钢的非钢产业销售收入首次超过钢铁主业。
2008年,杭钢集团收入达到600.09亿元,其中非钢产业收入为427.62亿元,虽然钢铁主业受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非钢产业却风景这边独好,贡献了86.9%的利润。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杭钢集团这艘多元化的“巨舰”,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的要求,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报记者 徐园 通讯员 刘和平 来继荣)
正泰:浓缩中国民企成长史
一家23年前以5万元起家的“草根企业”,依靠自主创新,从小到大,成长为一个总资产60亿元、销售总额近200亿元的国内最大低压电器生产企业,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泰集团的发展史,既是一家民营企业的创业史,更是一个中国自主品牌的成长史。
“宁可少做亿元产值,不让一件不合格品出厂”。正是这种执着的质量意识,使正泰从众多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从2002年起,正泰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逐步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有数百人的质量检测队伍,有总裁质量巡视制度,还有“董事长质量专线”……正泰产品陆续通过了多个世界级认证,领取了低压电器行业首张国家强制性认证(CCC)证书。2004年,正泰成为全国低压电器行业第一家荣获全国质量领域最高奖“全国质量管理奖”的民营企业。
“真正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正泰员工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创世界品牌才有可能。为此,正泰每年拿出销售额的3%至5%用于科技开发。斥巨资引进世界一流的设备,建起了各种检测中心和科研开发基地,并在北京、美国硅谷和德国设立研发站点。通过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正泰先后开发了40多个系列100多个基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系列新产品,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30项。
“只有坚守自主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产业报国。”2005年2月14日,正泰与世界最大的多元化企业——美国通用电气成功组建合资公司,并坚持使用“通用正泰”(GE CHINT)联合品牌,这是通用电气在中国境内20多家合资企业中唯一使用联合品牌,也是唯一保留中方品牌的公司,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与“世界制造”在同一平台上的合作。董事长南存辉说:“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坚守自主品牌,才能真正做大做强企业。”
如今,正泰又瞄准了前景光明的新能源领域——光伏产业,今年5月25日,由正泰投资的首条20兆瓦微晶非晶薄膜电池生产线投入试生产,拉开了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迈入“薄膜时代”的序幕。
义乌:小商品王国写传奇
在很多义乌人的记忆中,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义乌依然是个贫穷小县,但义乌人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的身影却从来没有消失过。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的春风,吹拂着义乌人天生的“市场”情结。1982年,在地方党委、政府支持下,义乌宣布开放“小百货市场”。也就是在这一年的9月19日,国务院批转对159种小商品的价格予以放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年,义乌“小百货市场”每天就有近万名购销人员进场交易,全国各地客商蜂拥而至,商品辐射的区域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畔,甚至跨越边境进入了尼泊尔和缅甸。1983年底,小商品市场年成交额达1444万元,上缴税收38万元,占到义乌财政总收入的1.12%。
发生在义乌的故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推进,在全国范围内传开。1986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文章,大赞义乌开发民间市场、实施兴商建县。在80年代后期,经济学界和舆论界把工业基础薄弱的内陆地区,通过发展商贸业带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的经验,称为“义乌模式”。
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义乌小商品市场进入了新的高速发展阶段。这一年,国家有关部门向各大媒体宣布:全国十大市场排定座次,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位居榜首。同样在这一年,一纸批复从北京飘来,中国小商品城“锁定”义乌,“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形态也连年升级。从上世纪80年代初毛竹搭棚、水泥台子上摆摊的马路市场、简易棚架市场,到成交额连年位居全国市场榜首的中国小商品城,再到2001年开始规划兴建的设施先进、配套齐备的国际商贸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态每两三年就要升级一次。
走出去,海阔天空。在成为全国专业市场的一面“旗帜”后,拥有上百万种商品的义乌,又迈向了更高的目标:做“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
目前,每天都有几千名外商在义乌采购小商品,据统计,常年驻义乌采购的各国客商已超过8000人。在这里,国外客商待上一个星期,采购、发货全部可以办妥。韩国商品馆、香港商品馆也相继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隆重开馆,联合国难民署在市场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为了创造国际化的购物环境,各类外语培训机构也是生意兴旺,全市约有10万经营者在攻外语。
义乌,必将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新市场传奇!
![]() |
![]() |
点击次数: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