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创新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模式
义乌新农村建设历程
第一阶段:探索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农村开始尝试旧村改造试点。2001年,出台《义乌市旧村改造暂行办法》,明确了旧村改造的规划、用地、审批程序等内容,指导和规范村民进行旧村改造。
第二阶段:实施“小五化”阶段
2002年,出台《义乌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规划建设水平的若干政策意见》,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并在农村开展了以“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小五化”建设。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行动阶段
2003年7月,出台被誉为全国城乡一体化行动的第一纲要的《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提出“四个区、三步走、二十年、一体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以城乡交通、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行动。
第四阶段:全面兴起建设新农村热潮阶段
2006年,出台《义乌新农村建设二十条》和《义乌市新农村住房建设实施办法》,突出抓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等五项任务,并全面实施绿色村庄工程和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切实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
第五阶段: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攻坚阶段
2008年9月,被浙江省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两转一保”(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着力在破解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障碍上下功夫,出台了《义乌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实施办法》、《义乌市城乡新社区建设实施办法》、《义乌市“以承包权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实施办法》等文件,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宅基地换住房和城乡新社区建设模式等各项改革。
义乌新农村建设主要成效
义乌市共有151个村开展旧村改造,其中39个村已完成改造,538个村基本完成村庄整治,创建省、市各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59个;共拆除旧房1115万平方米,建新房1597万平方米;共有2.7万农户搬入新居,每年农民房租收入达18亿元。
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
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垃圾房716座,垃圾中转站34座,全面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
在全市规划建设9个自来水厂,确保城乡供水管网能够覆盖到的村庄全面纳入水厂供水范围,全市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率达88.5%。
完成了城乡一体的交通专项规划,中心城区至各镇(街道)之间已建成高等级道路,形成“10分钟经济圈”,市域范围内通村公路等级率100%,行政村通公交车率达到98%。
实施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合理布局并规划建设了8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在农村全面推行厌氧处理、小型沼气池处理、湿地治理等工作。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600万元,大力推进绿色村庄工程建设。
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市财政支农资金连续多年占市财政总支出的1/3以上。自2002年以来,市财政累计拨付村庄整治及旧村改造以奖代补资金5.1亿元,带动农民建房投入达150亿元以上。
全市已有54万人参加了城乡大病医疗保险,占城乡居民总数的87%;被征地农村居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五保、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达100%。
实施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一条龙服务,2008年累计投入培训经费1350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2.8万余人,实现培训转移就业1.1万余人。每年安排200亩用地指标和100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村住房特困户解决住房问题。
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投入30亿元完成城乡学校软硬件改造,农村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完成率均为100%。
建立市、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社区卫生覆盖面达100%。
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扶持农村开展文体活动,共培育发展农村文艺表演队1600多支,建成832个标准篮球场和3000多处农村文体活动场所,有线电视、广播和电话通村率均为100%。
义乌市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围绕把义乌建设成国际商贸名城的目标,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统筹城乡人口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分区分步推进农村建设和发展,走出了一条“跳出农业强农业、转移农民富农民,统筹城乡兴农村”的新路子,实现了“农民得实惠、发展得空间、政府得民心”的多赢,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义乌经验”。
【义乌新农村印象】
黛瓦片片盖白墙
澈水潺潺映青山
阡陌宇厦皆忙碌
爽朗笑声溢满堂
行走在义乌乡村,自然与清新溢满了心头。满目而望秀山碧水,瓜果满山垄,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这里隔离了令人窒息的尾气,这里更没有逼仄透不过气来的商业广告,义乌乡村悄悄地在晨曦日落间述说着千年的生生不息。
村径曲折却洁净,房屋错落而有致,清清的塘水偶见小鱼小虾游过,十分野趣,村前屋后繁花若隐若现,常青落叶穿插其间,疏密有致。
仿佛义乌乡村离城市生活很远很远,但当人们走进义乌新农村时又发现义乌乡村离城市很近很近。
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全面小康村层出不穷;披红绣绿、各显风骚的特色生态村不断涌现;有着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村映照着一张张自信甜美的笑脸。义乌农民丰衣足食,义乌农村生机盎然,越来越多的义乌农村变成了新社区,越来越多的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
因地制宜创新多种模式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锁定“三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省委最近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保增长的应有之义、扩内需的最大潜力、调结构的有效途径、重民生的战略重点和促稳定的基本保证”。
今年是义乌市全面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义乌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一年。
为此,义乌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农村新社区建设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措施和目标。
总体思路:高低结合、功能分区、土地节约、环境改善、利益保障。
主要措施:“三改”,即改传统垂直房安置模式为水平房安置模式、改旧有生产生活混用的村庄建筑布局形态为功能分区的布局形态;改沿袭多年的农村多点分散管理为集中统一的新型社区管理方式。
主要目标:“三增”,即城市用地面积、农民住房面积、农民财产“三增加”。
根据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四个区的不同定位,明确了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多种模式 “城中村”:以高层为主,高低结合,12层以上高层公寓规划建设用地的比例不低于60%,建设与国际商贸、国际会展、国际物流、国际文化等中心相配套的城市新社区。
“镇中村”、“园中村”:以生活、生产功能分区改造为主,就近融入城镇和工业园区。
“近郊村”:以空心村改造和村庄整治为主,改善村容村貌。
“远郊村”、“山区村”:以实行“宅基地换住房、异地奔小康”为主,鼓励农户到就近城镇居住就业。
![]() |
![]() |
点击次数: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