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数日前,笔者途经西北几座城市,在西宁、兰州、张掖、武威繁华的市区,都能看到“义乌商贸城”的大楼。不可否认,这是颇令人欣喜的大西北的“义乌现象”。在千里之外,看到这些大楼,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起。
但笔者仔细观察后发现,这几座城市的“义乌商贸城”,除了西宁和兰州的客流量较大外,张掖的已经停业了,并挂出“低价大处理”的横幅;武威的尽管开业,但最大的招牌已经变成了“义乌手机城”。众所周知,义乌享誉全球靠的是物美价廉的小商品,可从来没听说过有哪家企业生产手机的。显然,“义乌”已成了这里手机经销商的一个招牌。
改革开放30年来,义乌的创新性发展道路举国上下有目共睹,同时也成为一些欠发达地区群众眼中经济发达的象征,他们或许不知道浙江的其他城市,但都会知道有义乌这样一个地方。因此,在很多时候,义乌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有着实实在在内容的名词。仿佛凡是戴上了“义乌”的帽子,就笼罩上了畅销商品的光环,就意味着财源滚滚。
概而述之,“义乌现象”就是义乌人在闯市场过程中形成的诸多商业智慧和商业精神。难怪有人说,每一个义乌商人都是一本市场经济的教科书。可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并非凡事逢“义乌”就灵,好的经验和模式,也需要经过因地制宜的消化和吸收,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因此,走向全国的义乌人在输出“义乌现象”时,不应仅把它当成如光环般的形容词,而应该将其变成一个名词。笔者并非商人,没有坐而论道指点江山的功力,只能通过粗浅的认识进行判断。如何使形容词变为名词?首先不能神化“义乌现象”,很多来义乌参观的外地考察团,回去后都有相同的感慨:义乌经验不可复制。但不可复制不等于不可借鉴其精髓,不等于不可在异处生根开花。其次,作为义乌人还应始终怀有求新求变的心态,以实践来验证和修正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并加以发扬光大。再次,则是切忌抱着飘飘然的心态,过度的自我肯定心态不可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义乌商人正自觉地筹划从“坐商”向“坐商”与“行商”并举转换。再次重视“行商”的义乌商人,这次走得更远了,而且还迈出了国门。在国外的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义乌现象”的名词性内涵更需要加以丰富。
![]() |
![]() |
点击次数: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