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摘 要] 国际化是我国大型专业市场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本文结合新兴产业集群理论,重点分析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国际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就我国大型专业市场的国际化提出了若干策略建议。
一、前言
专业市场国际化是指专业市场的经营活动范围超越了国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从地区性、传统性、封闭性的纯国内专业市场发展成为创新、开放、国际性商品流通中心的过程。目前,国内各大型专业市场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境外跨国商贸企业又大举进入我国,对我国专业市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下,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抢抓国际间产业转移和分工调整的机遇,在国际市场中寻求突破,是我国大型专业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国际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就我国大型专业市场的国际化提出了若干策略建议。
二、专业市场及其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背景
专业市场是一种商品贸易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现象,其本质是新兴产业集群理论的本土化,是传统的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升(郑勇军,2002)。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集聚,形成强劲、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波特,200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国际贸易、金融、专业化中介服务、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性产业同样出现了集群现象,即新兴产业集群。其特征主要表现为:(1)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同业部门在地理上的集聚;(2)高度依赖政府主导与制度分割;(3)高度依赖相关产业发展;(4)构成并依赖品牌效果和形象;(5)依托高度发达的网络(任寿根,2004)。目前,理论界对我国大型专业市场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认为国际化是国内大型专业市场未来若干年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冯拾松(2002)针对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国际化经营广度与深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则(2003)认为:“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为代表的众多大型批发市场的最新动态显示,土生土长的批发市场经过改造和提升,同样有资格进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
三、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
1.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概况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创建于1982年,现有经营面积150万平方米、商位40000余个,从业人员8万余人,日客流量20万人。自1991年以来,市场成交额已连续15年位居国内专业市场首位。2000年以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开始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性小商品采购和货源出口基地之一。2005年市场外销额为208亿元,比上年增长70.93%,商品外销比例达到58.7%,超过内销17个百分点。其中眼镜、工艺和饰品外销率超过90%,日用百货、钟表和花类行业外销率超过80% ,五金、文体、箱包、针棉、鞋类和玩具外销率超过70%。已有近千个经营大户和行业龙头企业设立了国外销售点;近万名外商长驻义乌,境外驻华商务机构600余家;80% 以上的市场经营户经营外贸供货业务,产品销往190余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还通过鼓励输出民间资本或与外企合营等方式,在南非、阿联酋、乌克兰等地创办十余个分市场。
2.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成功要素
(1)以小商品产业集聚为有力支撑
近10年来,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带动下,以义乌为中心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义乌为中心、覆盖金丽衢、杭嘉湖绍和甬温台等地市,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的小商品产业带。该小商品产业带目前已集聚了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小商品的生产基地,为义乌国际小商品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制造业与专业市场集群联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经形成,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方式,与国内外市场实现成功接轨,并积极参与了国际分工。与此同时,相关企业与政府携手加大对小商品研发、技术引进和开发等的投入,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也不断提高。
(2)国际化进程中的政府导向作用
早在2000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构想。近年来,义乌市政府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积极推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国际化进程。具体体现在:①设立计算机应用、商务英语、WTO和外贸知识等培训班,提高企业主和经营户的国际化素质和能力;②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措施,打击违法行为,整顿市场秩序,为境外客商提供方便安全的环境;③加强对外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服务,发挥现有外资企业的“以外引外”作用;④主动对外宣传义乌,以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客商来义乌;⑤组织各类企业积极参加世界各地展会,扶持义乌企业和产品走出国门。
(3)现代服务业产业的大力支持
①与国际成功对接的物流运输网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物流面积达600多亩,监管智能仓库近6万平方米。其中国际物流中心占地450亩,内设法国达飞、美国总统班船、联合(UPS)、联邦(Fedex)、敦豪(DHL)和TNT等全球性物流公司的办事处。义乌各物流企业的沿海公路托运线路,直接对接韩国釜山、日本横滨等国际贸易港。在阿联酋的迪拜、南美的里约热内卢和俄罗斯的纳霍德卡等国外港口或城市,都设立了分拨中心。
①多元、高效的外贸服务。近年来,各地外贸自营出口企业、外贸公司和外商,在义乌纷纷设立代理人、代理购货、代办外贸业务,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代理产业,使小商品城的外贸组织日趋多元化。金华海关义乌办事处的设立开业,极大增强了义乌“内陆港”功能,使外贸商品流通周期大幅缩短。退单周期从原先一星期缩短至一、二天,外贸交易从下单组货到完成办理出关仅需20天,远远快于国内通行的2~3个月。
③初具规模的国际化配套设施。义乌自身已拥有了一定规模、质量优良、能满足多国外商需求的公共与城市生活基础设施。市区现拥有涉外三星级以上酒店20余家;服务韩国、中东等地商户的民族特色餐饮、娱乐场所齐全,并拥有浙江省最大的基督教堂;市场经营户和银行、酒店、出租车等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掌握了简单的英语会话。初具规模的国际化配套设施,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
④日趋完善的电子商务。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引入电子商务系统,并建立了网上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的信息服务和交易平台功能,实现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相互促进和有机整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实现交易方式的国际化。2005市场内经营户电脑拥有率达40.84%,14.8%的经营户建立了网页,11.23%的经营户发生网上交易业务,10.9%的经营户建立了企业网站,以“上线约请下线对接采购”方式实现成交额1亿多元。
(4)会展业对市场品牌国际形象的有效提升
自1995年以来,义乌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博览会进场外商比重逐年提高,已形成专业性、国际性的会展品牌。2005年,义博会实现成交额80.98亿元,其中外贸交易额6.61亿美元;参会境外客商14269名,分别来自15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美客商占40%以上;76个境外商务采购团及家乐福、欧尚、联华、乐购等15家跨国零售采购集团参会采购。2005年全年义乌国际小商品城共举办各类展会28个,其中境外展5个,有波兰-亚洲博览会、匈牙利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马六甲中国商品展销会等。会展业已成为小商品城引进名优新商品和先进技术,承揽国际订单,展示市场形象的重要途径。
(5)以义乌商城集团为龙头的多级网络
作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发展商,义乌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建立多级商品流通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市场功能创新和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商城集团以义乌小商品城为龙头,带动周边各类专业市场,逐步形成多级、多行业的市场网络。网络内各专业市场在资源上共同开发利用并有效整合,实现了网络共享,共生共荣。除了义乌当地的一级地方网络,在商城集团的组织和推动下,二级网络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截至2004年商城集团已在国内外开办和筹建分市场10多家。
四、对我国大型专业市场国际化进程的策略建议
1.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现代信息交换系统,其信息传递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成本低廉,对传统有形市场的国际化非常重要。我国大型专业市场应依托现有有形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进一步提高信息沟通效率,积极促进市场交易方式的国际化。与此同时,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大型专业市场国际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配套产业。专业市场可通过两个途径发展现代物流业:一是整合现有物流、仓储资源,建立以仓储为主的物流配送中心,以货物分销、配送服务为主营项目,积极培育专业从事货物仓储活动的物流公司;二是加强与国际知名物流公司的战略合作,利用国际物流企业的成熟物流网络,积极拓展国际物流业务。
2.以国际展会实现品牌国际化
国内大型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进程,离不开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会展。国际会展必须按照国际博览会联盟(UFI)标准,同时还应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和企业参展,以建立知名会展品牌。组织者可通过设立专业机构,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对专业市场和会展进行国际品牌经营、形象设计和商业包装。具体包括经营理念的提炼,视觉系统的设计和形象推广系统的策划,使其具有鲜明个性的品牌形象。此外,我国大型专业市场还可考虑与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合作办展,利用其遍布全球的网络和良好声誉进行招展招商,以快速打开市场国际知名度。
3.强化市场经营主体的国际化意识
在我国大型专业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中,强化市场经营主体的国际化意识致关重要。具体而言可有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建立经营主体的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国际贸易、现代商业技术、法律以及外语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本土经营主体掌握国际化经营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二是市场组织者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引进知名国际商家进入,设立商务代表处或从事外贸采购业务,提高境外客商的比重,并优化市场经营主体结构;三是积极鼓励市场经营主体向国际市场拓展,引导他们去境外投资、开拓全球市场,把握国际流行趋势,逐步实现“全球买全球卖”的战略目标。
4.政府主导推动市场经营环境国际化
在我国大型专业市场的发展进程中,政府对市场经营环境的国际化起主导作用。在市场大环境改善方面,地方政府应按照商业城市国际化的通行标准和要求,结合周边资源、网络,定位明确地致力于商业配套设施的完善;同时加快金融、法律、安全体系等建设,为市场提供高水平全面的监管和服务,并确保金融、物流、管理体制等资源要素齐全通畅。在优化专业市场内部软硬发展环境方面,政府在交易场所设施升级、现代物流与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现代化管理和中介服务,以及建立信用与保险机制等领域均应起积极的主导作用。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国际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出现,我国大型专业市场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之中。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大型专业市场应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产业集聚优势,不断加强市场经营主体的国际化意识,在政府引导、推动,及相关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持下,以各级网络扩张与建设、市场经营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提升为保障,以举办国际会展为拓展国际市场和提升国际品牌形象的主要方式,尽快实现从地区性、传统性、封闭性的纯国内市场向创新、开放、国际性的商品流通业态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冯拾松: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化经营的广度与深度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6)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任寿根: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J].管理世界,2004,(2)
[4]宋 则:批发市场创新研究—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例[J].经济参考,2003(21)
[5]郑勇军:解读市场大省: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 |
![]() |
点击次数: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