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郑州,商之都。
这是很多人对郑州的第一印象,也是郑州独有的气质。
这种印象和气质,不仅缘于横亘市
区3600多年的那段古城墙,还缘于百年前郑州商埠的开辟和德化街的喧嚣,更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商贸带动战略的选择及随之而起的那场名扬全国的商战。
30年改革开放,风云激荡。商贸在郑州的发展高潮迭起,气势如虹。以批零贸易、住宿餐饮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会展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郑州,这座商贸底蕴厚重的城市,用激昂的旋律和节奏演绎着从传统商贸到现代服务业的嬗变,也用敢为人先的探索和实践诠释着现代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一)商贸: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繁荣
没有哪个城市,像郑州这样与商业有着牵扯不断的情结。
中国的“商人”、“商业”两词就源于此。据记载,3600年前商朝定都郑州时,一个部落擅长做生意,后人把这个部落的人称作商人,把这个行当称为商业。
也没有哪个城市,像郑州这样创造了商业的辉煌。郑州是国家首批确定的三个商贸试点城市之一,是现代商战的发源地。郑州的改革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商业领域最先破题的。
上世纪80年代,郑州的商贸体系开始出现异动,百货大楼独领风骚几十年的局面倏然打破;紫荆山百货、商业大厦、商城大厦、华联商厦相继崛起;以股份制身份亮相的亚细亚,则成为国有商业一统天下体系的“异端”。
时至今日,不少人对亚细亚整齐的工间操和英姿飒爽的礼仪队仍记忆犹新。以亚细亚为引爆点,一场让刀光剑影都为之失色的商战轰然打响,其效应轰动全国。为此,中央电视台专门制作了6集专题片,引得全国200多个城市竞相排队来感受硝烟。
一位研究郑州商业多年的学者说,在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年代,亚细亚以股份制的“异端”身份打破传统商业的经营模式和服务理念,打破铁饭碗制度。它的出现,犹如巨石投湖,搅动了中原商界的一池春水。
不以成败论英雄。作为郑州商战的标志性符号,亚细亚应被视为中国连锁经营的先驱,其经营理念和模式至今仍被奉为圭臬。“郑州商战”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逾越。商战拓展了中国的商业思维,提升了郑州零售业层次,营造了空前活跃的商业氛围,也加快了郑州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步伐。
郑州是个商业英雄辈出的城市。即使是商战以后,郑州商业仍不乏吸引全国眼球的亮点和兴奋点。
1994年,河南省最大的股份制商业企业——郑州碧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揭牌。
1995年,红高粱在郑州商业的策源地二七广场诞生,当年即走上连锁发展之路。1996年,红高粱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开店,与麦当劳比邻而居,挑战洋快餐之举引来全国瞩目乃至世界关注。
1996年,一手托起生产、消费两头的郑百文挂牌上市,这是河南省首家上市的商业企业。
1997年,河南首家台资商业企业——丹尼斯问世;同年,本土民营商业金博大开业。二者在郑州商业的低谷期杀出,引领省会百货业进入外资与民营的竞争合作、共同繁荣时代。在郑州商业史记中,这一时期被理论界称为“金丹”时代。
进入21世纪,国内外商业巨头抢滩郑州。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易初莲花等跨国巨头,世纪联华、北京华联、中环百货、大商等国内大鳄纷纷入驻,国美、永乐、五星、苏宁四大家电连锁集中涌入……
群雄逐鹿,巨头争霸。郑州商业也由曾经的单一国有制演变为今天的股份、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繁荣,由原来的百货单一业态提升完善为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渠道、综合型结构,零售业主体也从几大国有企业扮演主角到今天国内连锁巨头、国际商业大鳄一统天下,商业软硬件水平大幅提升,市民的消费选择更舒适多样。
一批专业化的批发市场雨后春笋般崛起,北环中国汽配大世界、东建材、银基商贸城、郑州信基调味品城、陈砦花卉……目前,全市仅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就达14个。这些市场,70%以上的商品来自全国各地,70%以上的商品销往中原以外。
秉承地域优势的郑州,利用“中”和“通”写出了一篇“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精彩文章。1978年,全市商品购销分别只有10亿元左右,1992年已分别达120亿元和135亿元。2007年,仅限额以上贸易业就实现商品购进总额1320.4亿元,销售总额1380.4亿元。
对于商贸业近30年的发展变化,河南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进才的评价更是直奔“主题”:没有哪个行业可与批零业的凝聚力、辐射力相比,繁荣的批零业为郑州带来了丰富的人流、物流,加速了郑州的城市化进程。
郑州商业的先驱性繁荣,也得到了河南省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1992年,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如何加快郑州贸易城建设问题;
同年,国务院通知,郑州被辟为内陆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
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郑州,题词“把郑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商贸城市”;
此后几年,全国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工作会议接连在郑州召开。世界中等城市合作发展网(“芝麻网”)暨国际商贸交流大会(简称IBE)大会也把会议地点搬到了郑州。
(二)现代服务业:
一座城市的梦想和激情
煮酒谈笑间,历史迈进了21世纪。郑州的商贸城建设也被赋予新含义。
2001年年底,调整后的市委、市政府班子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发挥商贸优势,拉长工业短腿,带动现代农业”,明确提出在发展商贸、餐饮、旅栈业等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会展业和旅游业。
随后几年,郑州在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频频亮剑。
2002年,郑州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负责指导、协调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
同年6月,出台《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纲要》,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目标和规划,强调要强吸纳远辐射。
2005年10月,《中国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出台。
2006年7月,《郑州市“十一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出台,明确郑州市服务业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007年,郑州将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为“强化枢纽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商贸都市,发展现代农业”。
同年,全市召开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会上明确提出把郑州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奋斗目标。
近几年,“会展”一词在郑州炙手可热。“开着飞机往下撒钱”,是业内对会展业拉动效应的形象比喻。其实早在许多年前,郑州就已经摘取了“中国流动展摇篮”的华冠。
1985年,闻名全国的糖酒会在郑州举办。“盛况空前,大街上处处是条幅,到处是摊位,参会人数达到1万多人”,当时在商业局工作的阎铁城这样回忆。到2001年,糖酒会参会人数已突破10万人。
糖酒会之后,钢材会、农机会等全国大型展会相继来郑,在带动郑州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商品短缺时代下的郑州获得物资、信息提供了近水楼台,支撑了郑州的经济发展。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场地等硬件的制约,会展业在郑州的发展日渐式微。
2005年年底,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场馆设计及配套设施让国内外客商叹为观止。香港国际会展管理公司的托管,更把郑州会展业的管理和运营提升到国际水平。
是年,在第二届中国会展产业年度会上,郑州即被推选为中国最具潜力的会展新锐城市;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与香港亚洲展览馆一起,被授予中国展馆新锐奖。
事实证明,是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为郑州的会展业带来了振翅腾飞的机会。2006年,在会展中心举办的全国性大型展会就有4个。是年起,郑州又连续3年举办了国际医药机械博览会,吸引全国各地近千家企业参展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采购商前来订货。
2007年,郑州市会展业展览面积一举突破100万平方米,中部会展之都的地位初步形成。
会展——这架近年来拉杆起飞的“飞机”,正以其独有的高度和速度为郑州、为河南撒下遍地的信息和财富。
凭借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发达的现代商贸流通业,郑州的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98家,从业人员11万多人,物流业经营收入160.53亿元。河南豫鑫、郑州市交运集团、河南长通等本土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南方香江集团、青岛澳柯玛集团、温州亨哈食品有限公司等国内巨头也纷纷来郑跑马圈地,物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公路港、铁路港、航空港、信息港“四位一体”的物流体系日臻完善。
支撑现代服务业的另一新锐力量金融证券和保险业,在郑州同样有比较殷实的“家底”。
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期货市场试点,被誉为“中国第一市”。1993年,郑商所开始期货交易。今天,“郑州价格”已成为我国粮食的指导价格,郑商所的小麦和棉花已纳入全球报价体系。
2002年,河南省首家获准登记的信托机构——百瑞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揭牌,它可涉足资本运营、货币投资等多个资本投资市场。
今年10月,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郑州分行正式开业,成为进驻我市的首家外资银行。
至此,全市已拥有银行类金融机构17家,2007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938.2亿元,贷款余额2939.9亿元。全市还拥有证券营业机构37家,保险营业机构35家,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各业并举,调控、监管和经营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基本建立。
郑州,正在向区域性金融中心坚定迈进。
(三)城区经济: 一座城市的觉醒和奋起
2007年12月,郑州市城区经济工作会召开。这次会议,被看做是郑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浪潮的到来。
郑州的城区经济,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场。这不仅与郑州的交通区域优势和厚重的商贸底蕴有关,也与产业发展的趋势有关。业内人士认为,产业经济发展的较高层次应该是“三二一”,一手托起生产一手托起消费的现代服务业,应该是城市经济的终极走向。这已经被国内外发达城市所例证。
就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区经济来看,郑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6年,我市城区经济占GDP的比重仅为44.6%,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位次较低。同年,郑州的经济总量把长沙甩得很远,而长沙的城区经济却高出我们一大截。
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
2007年的这次会议,明确了郑州城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高新技术、现代物流会展业、金融、新兴服务业、房地产及建筑安装等,加快相关产业发展的意见同步出台,同时确定每年列支5000万元,扶持会展、物流等产业发展。
其实,郑州的城区经济发展,有的不仅仅是差距,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为我市的城区经济发展做了充足的铺垫和探索。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978年,郑州的建成区面积为60平方公里,到2007年末已扩大为294平方公里。郑州市城区迅速长“高”变“大”。
伴随着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城区经济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末,城区常住人口324.7万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452元,是1978年的35.5倍。城区每平方公里创造的生产总值为 1.1亿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0.7亿元。
其实,早在本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发展城区经济的新探索。当时,市内几区在产业发展上都提出了“退二进三”的尝试,少数发展工业的区域,也以少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都市工业为主。目前,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惠济区和正在加速扩展的郑东新区服务业优势凸现,成为郑州的现代服务业中心,郑东新区更形成了区域性企业总部的汇集地。
今天,郑州的城区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城区内商业网点密集、业态丰富。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CBD)和以二七广场为核心的中央商业区(CRD)遥相呼应,碧沙岗商圈、花园路商圈已具雏形,一批闻名全国、影响中部的大商家在此聚集。城区已初步成为中部地区服装、汽车整车及配件、农产品、食品、建材装饰及居家用品、农资、IT、钢材及其他生产资料、小商品等商品的集散中心。仅火车站附近就聚集了23家批发市场,容纳了4万多批发商户。
1978年,城区第三产业占城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为11.4%。2007年,这一比重已提升至65.7%。以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会展业、文化娱乐业、中介服务业、医疗保健业等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成为拉动城区发展、服务生产商的新锐力量。 (陈锋 侯爱敏)
![]() |
![]() |
点击次数:3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