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在一轮轮解放思想的大潮中,无论是有形的商品市场,还是无形的资本市场,甚至无限的网络市场,都在富于创业创新精神的浙江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得到了迅猛发展。
浙江人以独有的智慧“造市”、“用市”乃至“拓市”,有效缓解了资源要素的不足,有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推动了资源和商品大进大出,保障了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滔滔钱江水,见证了浙江人树立的市场丰碑。市场的兴盛和繁荣,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造市”——兴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30年前,浙江本没有“市”,因为摆摊设点谋生的人多了,也就渐渐集聚起一个又一个“市”来。“造市”,堪称浙江人的独特本领。
改革开放,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解放出来,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不少渴望致富的农民干起了“鸡毛换糖”的小买卖。不过,这在当时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禁止。怎奈,穷则思变。在浙江这片热土上,还是冒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及长途贩运等“大胆”的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初,义乌人已能大大方方走上街头摆摊设点,品尝来自市场的“头口水”。
在日用品还相当匮乏的那个年代,小到钮扣、牙刷,大到自行车、黑白电视机,在市场上都极受欢迎。也就是从那时起,当今名声远播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中国轻纺城等商品市场雏形初现,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第一批商品市场。
当更多的商品不因“计划”而调配,却因“市场”而流通时,人们懂得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计划经济年代,人们生产什么,市场上就卖什么;而市场经济年代,市场需要什么,人们就生产什么。
对“造市”,浙江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允许试、不争论、保护群众首创精神的态度,出台了一系列培育、扶持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建设原则,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办市场的积极性。1996年,浙江还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推出《浙江商品市场管理条例》,为市场长久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翻阅浙商“造市”的风云史,一位名叫何樟兴的市场管理干部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当年,义乌小商品室内市场大楼落成,如果还像原来那样将各种商品挤在一起混卖,势必造成“楼下繁荣、楼上冷落”的不公平竞争局面。
怎么办?负责小商品城摊位规划的稠城镇工商所所长何樟兴一筹莫展。一次偶然的机会,受到百货公司将同类商品归类摆放的启发,他想到了“划行归市”的办法。10多年后,当初这一饱受争议的做法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因为“划行归市”,市场内形成了一种竞争机制,商品质量不断提升。如今,此举已成为全国许多商品市场的通行规则。
在无数“造市”浙商的努力下,浙江的商品市场日益繁荣,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国率先分化出了更高的业态——专业市场。从日用商品到工业原材料,形形色色的专业市场在浙江大地上迅速成长发育。温州庙谷寺钮扣市场、台州路桥塑料制品市场等,成为名噪一时的专业市场。
这些与块状经济相伴而生的专业市场,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大宗原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的丰富渠道,也让村民们挣到了大把的票子。家家户户做皮鞋的温州人腰包鼓了起来,喜欢摆弄机器做五金件的永康人忙得不亦乐乎,而平湖人则在服装加工的热潮中淘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许多农民涌入各类专业市场,成为贩卖商品的主力军。一粒几分钱的小钮扣并不起眼,但商贩们扛着一袋袋钮扣,坐火车奔波于大江南北,一趟下来就能挣上千块钱。在大多数人还拿着百把元工资的时候,这种创富奇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市场。
沿着浙商“造市”的脉络,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浙商的创业轨迹:起于“鸡毛换糖”的小生意,再“变身”为家庭作坊的小厂长或市场上的个体户,进而成为私营企业主,成长为商界、实业界乃至资本市场的弄潮儿。
市场,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浙商创富的摇篮。
神奇的市场集聚起人气,带动了交通、餐饮、通讯、金融及房地产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改善。
商品市场在浙江的发育速度令人咋舌。浙江各类商品市场目前已达4096个;商品市场成交额30年增长1083倍,目前已达9325亿元;商品市场的数量、规模及成交额已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在这个民营经济大省,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为支撑的市场体系。
浙商“造市”30年,而今迈步从头越。
近5年来,在家门口尽享“造市”喜悦的浙江人,还跑到省外兴办了1500多家市场,跑到海外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兴办市场。有人说,浙商在省外“造市”,就是给“浙江制造”打造一张更大的营销网络,就是为“浙江制造”在全国乃至全球开设连锁店。
近5年来,浙江商品市场的外向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漫步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宽敞气派的大厦中,你可以看到数量不菲的“舶来品”从这里分销到全国各地;逛一逛绍兴轻纺城,你可以发现数不清的“浙江制造”被来自海内外的商贾买走;徜徉在海宁皮革城豪华的落地玻璃橱窗间,你可以发现不少黄头发、白皮肤的女人远道而来,兴致盎然地试穿着一件又一件皮草大衣。
浙商“造市”的神话,不断上演着一出出新的版本。
“用市”——弄潮资本市场,草根民企加速“转身”现代
因“市”而生的浙江民营经济异常活跃,生产要素市场亦迅速发展,土地、资本、劳动力及技术等市场异常活跃,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长期信贷市场等在内的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对资本市场,历届省委、省政府均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态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资本市场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向来喜喝“头口水”的浙江人,在资本市场上翻卷起美丽的浪花。
浙江民营经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赢得了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对外融资尤为迫切。不过,由于当时国家金融政策的限制,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敢闯敢试的浙商就开始寻找融资的新路径——进军资本市场。
1994年1月10日,对农民企业家鲁冠球来说,或许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经过7年的奔走,“万向钱潮”股票终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万向集团一举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乡镇企业。“万向”在资本市场的惊艳一跃,引来无数羡慕目光,吸引着众多民营企业竞相弄潮资本市场。
10年后,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开市,在这个资本市场的重大历史进程中,浙江民企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抢得“头彩”。2004年6月25日,“新和成”成为中小板的首家上市公司。其后,浙江民企上市蔚为壮观:“网盛科技”成为A股市场上第一只纯网络股,“绿城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浙江昱辉”远赴英国上市,温州瑞立集团则转板纳斯达克主板市场……
在闹猛的上市潮中,位于绍兴县西部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杨汛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这个弹丸之地,几年内就涌现10多家上市公司,密度之大全国罕见。现在的人们还记得当年的热闹景象:镇里第一家上市公司——浙江玻璃有限公司到香港上市并募集资金5亿港币的消息,让当地许多企业老总“兴奋得难以入睡”,因为这个在镇里并不算最大的企业竟然如此轻松地拿到了巨额资金。
在第一个“吃螃蟹”者的激励下,该镇永隆实业、宝利集团等民企纷纷向资本市场进发。凭借上市募集的大量资金,这些企业很快在全国同行业中崭露头角:“浙江玻璃”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填补了多项生产技术空白,生产规模和效益跃居全国前列;精功集团一举挺进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更多企业品牌形象获得大幅提升。
不过,要说浙企在资本市场折腾出的最大浪花,还要数后起之秀“阿里巴巴”。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一举打破香港招股冻结资金的纪录,也将浙江民企上市潮推向顶峰。许多海外媒体如此评价——“阿里巴巴上市,震撼了世界!”
至去年底,全省共有上市公司154家,累计融资1001.08亿元。其中,国内中小板上市公司43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21.5%,全国排名第一。境内A、B股上市公司120家,居全国第3位。2007年新增上市公司31家,新增融资额406.63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股上市的热潮,让广大民营企业家感叹:“过去企业发展靠稳扎稳打,做的是加法;而进入资本市场后,我们凭智慧,做的是乘法。”
通过上市,企业得到的绝不仅仅是巨额资金,在规范企业管理、吸引优秀人才、引进高新技术等方面也受益匪浅。许多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成功导入了现代企业制度,并且从单纯的产品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从区域性企业迈向国际化企业。
浙江资本市场近年来还冒出了一些新元素、新面孔。风险投资、小额贷款等这些资本运作的新模式在浙江落地生根,对繁荣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完善浙江资本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意义深远。
浙江资本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已悄然显现。全省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信用社等多种金融机构。2004年8月,全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民有民营银行——浙商银行的成立,使浙江金融业取得了新的突破。
面对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趋势,国内股权分置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的相继出台,浙江资本市场发展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资本市场上初战告捷的浙江,将积极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和提升其质量,充分利用期货市场、产权市场、创业投资、投资基金等平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拓市”——营造网上大市场,民企发展新天地
“市场”大潮滚滚向前,奔涌不息,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奇迹。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新挑战,浙江人再一次在网上市场抢占新机遇,为“市场大省”谱写新的篇章。
回望过去,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一位名叫马云的浙江人身上。
1995年,31岁的马云以一名翻译的身份来到美国西雅图,并第一次接触到键盘,上网进行了搜索操作。那一刻,被互联网深深吸引的他开始了网上创业的梦想。他说:“我就像一个盲人,骑在盲眼的老虎身上……”
回国后,他异想天开地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不经意间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商业网站,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应用的先河。1998年,他又和同事在杭州发布了名为“阿里巴巴在线”的首个网上贸易市场。在电脑都很稀少的年代,谈什么“网上市场”,不少人把他当作骗子,更有人把他当成疯子。
谁也没想到,10年之后,阿里巴巴展开了一场涉及总金额高达17亿美元的大并购,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并购的历史。今天的阿里巴巴中英文网上交易市场,已经拥有近3000万名注册用户,企业用户遍及240多个国家及地区。
阿里巴巴之所以让众多企业着迷,就在于它让人们找到了“芝麻开门”的秘笈。宁波一家做玻纤绝缘制品的公司2002年成为阿里巴巴用户时,年销售额大概100万元人民币左右,5年后年销售额却飙升至2500万元。业主感慨地说:“我80%的客户都在国外,如果没有互联网,坐飞机也没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陈德人认为,网上市场对企业降低成本,改变生产运作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高利润,有着重要意义。
阿里巴巴的迅速崛起让人们看到,在中小企业众多的中国,有着网络市场成长的肥沃土壤。许许多多借助网上市场成功扩展事业的中小企业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大有将世界“一网打尽”之势。谁游离于全球化,谁不“触网”,谁就赶不上飞速前行的时代列车。
善于挖掘创业机会的浙商,看准了网上市场繁荣的大趋势,在网上市场的细分领域又挖掘出许多商机。专做网络广告的浙江盘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近3年来,营业额每年增长300%,因为相比传统广告,网络广告不仅费用低廉,而且到达面广、准确度高,深受中小企业欢迎。正因为看准了网上市场的这片新商机,“浙江盘石”已跻身国内互联网广告业三甲。
依托浙江乃至中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一大批行业门户网站在浙江迅速崛起,经过多年发展,总部位于杭州的“网盛生意宝”成功打造与收购了中国化工网等多个国内知名的行业网站,成为我国领先的BtoB(企业对企业)第三方服务运营商。
然而,如果你问一名普通消费者:“网上市场是什么?”他的回答很可能是,通过淘宝网搜索到一款心爱的电子产品,然后点点鼠标将其买回家。是的,通过网上市场购买商品,如今已融入到许多普通浙江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浙江,淘宝网、三替购物网等一大批BtoC(企业对消费者)网站的兴起,撑起了一个庞大的以销售日常消费品为主的网上市场。这些打开电脑即可视可感可用的网上市场,对方便百姓生活、促进消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今浙江,电子商务已涵盖了工业、农业、旅游业、商贸业等所有重点行业。“中国BtoB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浙江行业电子商务网站数量接近全国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一。在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已聚集起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等一大批知名电子商务企业、数以千计的全国性行业网站、数以万计的电子商务应用和服务企业,这使杭州又多了一顶桂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
网上市场颠覆了传统的商品市场一直以来“现钞、现货、现卖”的交易模式,引得浙江传统的商品市场亦竞相“触网”。从参与电子商务,到直接在互联网上搭建虚拟市场,传统商品市场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信息化革命。
现在,许多商户改变了原先入场交易的习惯,因为他们只需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就可决定买进或卖出。位于余姚的浙江塑料城,自2004年开通网上交易市场后,交易额一路攀升,今年1至8月网上市场就成交了286亿元,一举超过去年的现货交易额。而义乌小商品城创办的网上商城,亦每天吸引着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客商在网上进行咨询和交易。
网上“拓市”,为传统商品市场增添了新的竞争优势。在中国义乌小商品城等网上市场上,客户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价格信息,及时转移风险,从而降低商户的资金和物流成本。对余姚塑料城来说,网上市场已为客户节约物流成本超过2.5亿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数据显示,我省网上市场成交额从2004年的167亿,猛增到2007年的1318亿元,每年都以几乎翻番的速度增长。迅速兴起的网上市场,正续写着浙江“市场大省”的传奇。
今年4月,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浙江省网上商品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网上市场举办者的职责、网上经营者的权利义务、网上消费纠纷的处理等。可以想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规范引导下,“网上市场”必将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助推浙江经济加速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
历经30年市场洗礼,浙江人正满怀豪情书写着从“市场大省”到“市场强省”跨越的新传奇。 施晓义
![]() |
![]() |
点击次数: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