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蒋照恒的红曲人生
麦磨、豆腐捅、饭蒸、米箩、地笠、晒谷耙……这些老物件还有谁在同时使用?很难找到,但不等于没有,或者说是绝无仅有。画水镇画塔行政村南岸自然村的蒋照恒一直与这些老物件为伍,整整48年了。他坚持用传统的方法“压红曲”,为东阳酒提供上等“酒娘”。
祖传的手艺
蒋照恒的爷爷就以“压红曲”为生。父亲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红曲师傅。可谓红曲世家。
“压红曲”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曲娘粉”用麦磨打磨,就必须有两个人,一个人推一个人添。饭蒸的抬上抬下,曲娘的掺合和搅拌等其他工序也需要有帮手。配合最默契的自然是妻子了,所以压红曲都是夫唱妇随、夫妻成对。
但是,蒋照恒的母亲只活了40岁。父亲没了帮手,秉承“传子不传女”的祖训,从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中选定长子蒋照恒。这一年,蒋照恒17岁。
不要少看了“压红曲”,这可是一门技术活。父亲对儿子自然毫无保留,把祖上传授的秘诀和自己摸索的要领都教给了蒋照恒。蒋照恒也爱上了这个“香喷喷”的力气活,在继承中创新,不断总结完善,把祖传的手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曾经被罚款1700元
有一件事,蒋照恒永远不能释怀。他常常念叨的一句话是,前几年还在抽屉里的,怎么不见了呢?言谈间,流露出十分可惜的表情。
不见了的是一张罚款单。 1963年,当地财税所出具的。这一年,蒋照恒刚刚与黄田畈华阳的姑娘许美芬结婚,也是蒋照恒夫妻自立门户门户“压红曲”的第一年。
罚款的理由是,饭都吃不饱,怎么能压红曲做黄酒?蒋照恒“大逆不道、偷偷摸摸“给人家“压红曲”,收取每市斤红曲七分钱的加工费,那时候在生产队挣工分一天只有五毛六毛的收入,而蒋照恒夫妇一天可以给人家加工红曲200市斤,显然是走发家致富、投机倒把的资本主义道路,当然应该受罚。
罚款的数额是1700元。在当时当地,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了。想象一下吧,夫妻俩在炎炎夏日挥汗如雨,一天下来最多只能给人家加工200斤红曲,满打满算也才能得到14元的报酬。而这只是理论上的。在“三年困难”时期,真的是肚子都填不饱饥肠咕噜,能做两、三斤红曲酿酒的就已经是大户人家了,且都是躲在“暗地里”操作的放不开手脚。每天有七、八元的收入,比起在生产队挣工分就已经很不错了。压红曲又是季节性的,只有在农历七八两个月才可以揽活干,而且必须是大热天大晴天。其实,夫妻俩一年的“压红曲”收入也就是几百元。巨额的罚款,蒋照恒交不起,就被采取革命行动,把他拉工具的独轮车没收了,把新婚的花床和家里养的一头牛都抵当了。蒋照恒至今都记得谁买走了他们的婚床和那头牛。
但是,蒋照恒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上有老下有小的。为了生计,压红曲的季节一到,夫妻俩还是像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偷偷摸摸给人家压红曲。东阳不行,就到离村一山之隔的义乌,起早落夜、走村串户干老行当。用蒋照恒说,那是个恐怖的年代。
蒋照恒还记得很清晰,1965年压红曲相对来说是放开了,不过有“定额”,一户人家最多可以压二至三斤的红曲,一头母猪也可以压两斤红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势所逼,蒋照恒也只能“弄虚作假”,挪用人家的指标。蒋照恒说,那是个荒诞的年代。
最多的一年用了大米12吨
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蒋照恒放开了手脚“压红曲”。1986年,他在原黄田畈镇政府驻地的永乐村上买了一幢三间三层楼房,从流动代加工摇身一变为坐镇自产自销。他保留着1980年以来的24本小“黄历”,记录下了每年的成绩。二十多年来,每年产销红曲都在200担(20000市斤)以上。2001年是蒋照恒红曲产销量最高的一年,有352担。100斤早籼米能制作的红曲是55斤至60斤。这一年,相当于用了早籼米12吨多。2002年的246担次之,2004年的231担再次之。由于体力的原因,近几年呈下降的趋势,不过也都有200多担。今年的产量是210担。
蒋照恒的红曲是有多少销多少,从来没有积压,年年都是供不应求。老客户每年都自己找上门来预定。南马有个客户,每年都向他要货500袋计2500斤。红曲畅销,这部分得益于那些老物件,特别是放在三楼走廊上的那台上了年纪的麦磨。蒋照恒说,他也曾尝试过机械化,可是化不好。因为小钢磨使“曲娘”太过受热,制作出来的红曲会有绿毛、黄毛。
当然更得益于他的技术。早籼米用清水泡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小时,浸泡后的早籼米上了饭蒸以后要在柴灶上用柴片旺火煮上气即可,不可煮的太熟,倒在地笠上要用晒谷耙迅速摊开待其完全凉下来以后方可堆放起来“压”(发酵),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曲娘粉和小许食用醋搅拌均匀,24小时候又得摊开,次日晚上次次日早上、中午各用清水清洗一次,必须是清水,然后先在室内晾一晚上,最后让太阳暴晒干了装袋入库。义乌等地一些红曲制作人喜欢用石灰水,能够增加红曲的产量,出曲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七十,但是会影响质量。醋必须是上等的食用醋。有一次,蒋照恒在义乌给人家加工红曲,用了黄酒酸了以后变得醋,做出的红曲味道就不正。中间的工序也一样,如果有一道把握不好,红曲的质量就会打折。其中的曲娘是关键。蒋照恒每年都把第一次特制的红曲作为曲娘,加上是麦磨磨出的曲娘粉,把好了第一关。当然,还要学会看天气,早籼米的浸泡时间,蒸饭的生熟程度和发酵的时间控制等都不是一场不变的,要根据天气状况特别是气温做出调整。
客户钟情于蒋照恒的传统红曲,因为蒋照恒制作的红曲是自然红,叫做梅花曲。不是用小钢磨打磨曲娘,不是用石灰水清洗,不是紫红大红的。自然红的红曲酿造的黄酒自然好。家住市区青春路125号的上卢人卢梅姣大妈说,她原先在东门农贸市场卖菜,后来改行跟爸爸学酿酒。去年,从蒋照恒这里进了1500斤红曲做糯米酒,大家喝了都说好。有人买了带去送给广州一大公司的老总,有个美国客户在他那里喝到了,大发感慨:中国名酒很多,这么好的酒还是第一次喝到。今年,卢大妈又向他预定了400袋计2000市斤红曲。
除了批发,蒋照恒每年都会留下一小部分自销。他最津津乐道的是,2012年,零售的红曲从五元每市斤开秤,一直卖到最后的三十元一市斤。真是物以稀为贵啊!蒋照恒深有体会。
子女都说你是不是疯了
蒋照恒“压红曲”干得很欢,劲头十足。可是家里人便不支持。夫妇俩膝下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是国家一级建筑师,在人间天堂的苏州安了家,。女婿是项目经理,安家在古都南京。子女的收入都很不错。外甥10岁,孙子7岁,都已经上学,需要接送。儿子和女儿都希望父母能到他们家安度晚年,带带孙辈,与他们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说了很多次,许美芬心动了,也做丈夫的工作。蒋照恒却当做耳边风。许美芬没办法,也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年复一年,子女也没了耐心,直说爸爸是不是压红曲压疯了。蒋照恒回应说,我不是为了钱,一来是动动手脚身体好,二来是有事情做日子过得充实。
压红曲季节性很强,最迟过了桂花蒸的农历八月半,也就收工有待来年了。但是,蒋照恒一年到头都不会闲着,红曲完工,紧接着就做红薯粉丝,红薯粉年年都要进上百蛇皮袋800市斤以上,自产自销。黄田畈是独家生意,说不定东阳也没有第二家了,许多人都慕名大老远的前来购买。他顺便还批发了年糕、米线、河粉等零卖。无论压红曲还是做粉丝,都是每天早上二、三点钟就起床,上午都很紧张。下午有了点空闲时间,他还要上山采柴叶做柴叶豆腐在市场上出卖。顺便还采草药。今年春天,还采到了一些野生的灵芝,他把最大的两棵买了,收入560元。小个的就留下泡酒。夫妻俩平时要喝点自己做的酒,炒几个小菜,对面而饮,很有情调。
子女读了书有了高薪酬,想要接自己的班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了传承人,蒋照恒心里真不是滋味。好在画水镇现在其他的三个红曲大户都是同祖同宗的。扔在南岸压红曲的蒋照余是他的亲弟弟。画溪五村王瑞武、黄田畈村肖塘自然村胡德海的妻子分别是叶苏方和叶雨芳,是蒋家两兄弟的表姐妹。“祖父手里我们是一家子”。蒋照恒说。蒋照恒对他们在技术上都是有一传一。弟弟蒋照余原本按老办法在红曲发酵后要清洗五次,费工费水还不讨好。在哥哥蒋照恒指点后,改为清洗三次,提高了功效。就是非亲非邻的义乌同行,蒋照恒也是有求必应,乐于传教。
蒋照恒今年已经65岁,许美芬也已经62岁。问他们还要再干几年,蒋照恒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们就要一直干下去。以蒋照恒夫妇现在的身体状况,再干个十年、十五年应该不成问题。重要的是,蒋照恒深深地爱上了这一行。人家来到他们家,老远就有红曲的幽幽酒香扑鼻而来。他说,那是清醇的香味,闻着就觉得特别舒服,特别有精神。
![]() |
![]() |
点击次数: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