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浙师大33名大学生闯义乌
33名90后大学生,分成4组,每人兜里只揣100元钱,要在15天时间里,解决日常吃住花销,还要通过创业,实现每组人创造1万元利润的目标。
这个任务能完成吗?
8月2日,33名浙师大学生来到义乌开始“白手起家”,截至昨天下午6点,四个小组全部实现了“创万”的目标,共结余利润4.6万余元,此时离截止日期还有两天。
这场实践,他们称为“百元创万”,是浙师大新世纪人才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实践队一份特殊的暑假作业。2011年开始,这已是第四届。
原计划泡汤
他们孤注一掷七夕节卖花
义乌老火车站附近一家宾馆,一个小房间里,挤了8个男生,大多数只好打地铺。这是参加“百元创万”实践活动的其中一队人马。
他们在这里度过了艰苦的14天,如今活动接近尾声,好在任务已经完成,大家有说有笑比较放松。
8月2日下午,他们每人揣着100元钱来到义乌,刚来时,大家比较盲目,当家教、打零工、摆地摊、做代理,冒着酷暑、啃着馒头,绞尽脑汁开源节流。
他们每天下班步行50分钟回驻地,只为省两元钱,几个大男生,到外面吃饭,只点一盘青菜,就着米饭大吃起来。
他们把创业地点选在义乌人流最密集的国际商贸城,来之前,他们做过调研,想将商户们的孩子集中起来,开办一个托管班,前期反馈都很好,队员们也都信心满满。
可就在出发前一天,他们得到一个“噩耗”,市场方出于各种考虑,放弃了,他们的计划泡汤了。
看到其他队都已开工,大家伙急得像火锅上的蚂蚁,乱了阵脚,队长杨雨昌不停地给队员打气。
好在那天是七夕节,杨雨昌决定只留下100元当全组生活费,用700元买了玫瑰花。当天下午,全组到街上吆喝卖花。
这次行动几乎是孤注一掷,虽然只赚到了100多元,但队员们的状态却明显好起来了。很快,他们调整策略,重新开始寻找创业机会。
后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一家饮品公司,为其做产品推广兼销售,打开了局面。
男女搭配,各尽其长
女生找订单,男生管送货
水立方团队是4个小组中第一个完成“创万”目标的,到义乌第9天,他们就赚到了10356元,是4个组中钱赚得最多的。他们的秘诀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他们组的主要业务是销售某品牌饮品公司的新产品。
刚开始,全体队员出动,在义乌商贸城扫楼,从一楼到五楼,上门向商户推销。
一天下来,一核算,男同胞们想哭的心都有了,业绩还不及女生们的一半,原来,老板们更爱搭理美女。
队长张雷马上调整策略,男女分工,女生跑单,男生负责后勤。
第二天,“队花”杨宛带队,跟商户们挨个去谈。跟之前扛着商品直接上门不一样,女生们只带了样品,给商户提供试吃服务,如果满意,当场下单,男生们几分钟内送货上门。
商贸城有很多商户,即便是轻装上阵的女生,挨家挨户跑,也累得够呛。
“回到住处,倒在床上,瞬间就失去知觉,第二天喉咙也痛得说不出话,不过还是很开心。”杨宛说,比起男同胞,她们已经很幸福了。
这一天他们赚到了300多元,效率果然高了不少。之后他们又推出多买多送活动,不少商户一下单就是一整箱。“有的组看我们来钱快,也来模仿。”张雷得意地笑。
依靠互联网思维
微信营销,提供“私人订制”
除了传统营销渠道,还有不少队员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为客户提供“私人订制”服务,小赚一笔。
张心悦是浙师大美术专业的,能写会画,多才多艺。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微信渠道出售篆刻、绘画作品。
客户只要提供自己的名字、图案,她就根据要求设计一枚独特的刻章,而且有很多样式放在微信上,客户可以自选。
她还提供一款手绘文化衫,很受欢迎。客户提供照片、身量尺寸,她就画成素描印在衣服上寄过去,“谈生意”的过程都是在微信上进行。
“下单的人太多,根本忙不过。”张心悦开心地说,她每天只能完成1个篆刻,2件手绘衣服,恨不得多出一双手。十几天下来,她一个人就赚到了1800元。
当然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所有队员都在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帮她“拉客”赚吆喝。
用微信营销,不止她们这队人想到了,有一组同学,他们开始制作了可爱的泥塑、编织工艺品到人流密集的地方去卖。
后来想起微信很火,干脆就到网上吆喝,果然,微信上的订单就像雪片一样飞来。
他们躲在空调房里接单接到手软,根本就不需要大热天跑到外面受苦了。
经过十几天努力,到昨天下午,四个小组全部实现了“创万”的目标,共结余利润4.6万余元。活动即将接近尾声,大学生们将结束这次创业体验活动。
活动总结
在他们身上
看到了新变化
在浙师大团委副书记王淑娉看来,相比前几届队员,这33个学生身上有了新的变化。
“赚多少钱只是一个数目,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其实是我们很看重的。”王淑娉说,在这点上,这届学生做得非常不错。每个团队几乎都有一个主打项目,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去做一件事,靠团队合作取胜。
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摆个小摊、推销个产品,当个家教、打个零工等,单打独斗的居多。
还有不少学生利用专业特长上岗,如义乌做生意的外国人多,英语专业的孙浩冉,在国际商贸城当起了翻译,流利的口语、热情的态度颇受商户欢迎;学心理学的戴敏燕,通过为企业员工提供心理培训,赚得可观的收入。
还有不少孩子尝试新的创业渠道,利用微信等寻找新的商机。
“总的来说,创业的意识更强了,这些都是我们乐见其成的。”王淑娉说,“创业要找准适销对路、适合市场的好项目;要吃得苦中苦,还要做好成本控制;要形成团队合力,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特长,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活动学到的。”
钱怎么花
活动所得
将用于慈善捐助
王淑娉介绍,“百元创万”活动是浙师大“36.5爱心公益通道”项目之一,前面3年赚得近12万元钱,除了一部分投入学校当做创业基金,鼓励后来的学生继续创业。大部分都用于西部孩子的教育成长、资助贫困学子等。
“这次也不例外,我们不会把钱分掉,想继续用于慈善捐助。”
其实前段时间,听说鲁甸发生地震后,队员们第一时间把赚到的其中一部分钱约7000多元,捐给了灾区。
通讯员 谢晶 朱哲成 本报记者 朱浙萍/文
![]() |
![]() |
点击次数: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