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地处浙中山区的义乌,原本是贫穷的农业小县,经过30多年发展一跃成为全球小商品市场集散地,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全球小商品价格的波动,可谓一个经济奇迹。这个奇迹与中国迅速崛起于世界东方一样,分外引人注目。
义乌的发展,既有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政策红利,更源于当地人“鸡毛换糖”矢志不移勇于创业的精神。
而归结义乌市场从弱到强、从“买全国卖全国”到“买全球卖全球”蜕变的经验,实际上就是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共同合力推动的结果。
冲破旧有禁锢唯有改革创新才有出路
十八大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就争相报道义乌市推进义乌商事登记改革、5个月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2168户这一新闻,并通过专家解读的方式,对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寻找新的注脚。
义乌的经验让人看到了改革的活力,看到了市场经济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义乌,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家,在谈话中都强调思想解放及政府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11月13日上午,记者在义乌商贸城历史陈列馆参观,在介绍义乌市场形成初期的一段文字下面,张贴着一张《集体经营副业证明》,这个证明上面写着“最好指示:抓革命促生产”字样。
讲解员贾媛说,早在1974年,义乌市场就显雏形。但在上级明令禁止、取缔,而半合法的“敲糖换鸡毛”又需要市场存在的矛盾冲突之中,两个提篮叫卖、批零兼营的季节性市场在那个特殊年代悄然孕育。当时货郎必须持有政府颁发的《集体经营副业证明》才能出门经营,并且有限定的区域,一个月的经营额不能超过60元,否则就会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在展厅最显眼位置,有一幅巨大的货郎担照片。贾媛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货郎境遇有所改善,也取消了限定区域经营的条款,货郎可以跨区域经营,并可以到江西、福建等相邻省份去“鸡毛换糖”。这幅照片很珍贵,真实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
更让义乌人津津乐道的是,时任县委书记谢高华是从外县调任义乌的。在他还未到义乌任职前,曾有义乌货郎到他老家去“鸡毛换糖”,因错过了回家的最佳时机,春节就在他家过。他对义乌货郎背井离乡谋生的精神感动,当他到义乌就职后,就对农民自发的商业行为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
1982年,义乌县委县政府破天荒地提出了“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自此有了义乌市场,最后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商品批发市场。而在当时,很多地方还在打击投机倒把。
“思维决定了出路,没有改革就没有义乌的今天”,在义乌7万多户商家眼中,不墨守成规、不循规蹈矩,敢于尝试,已经深入心中。
政府“无形的手”,助推义乌市场发展
“去年,义乌的财政税收突破100亿元,其中30多亿元直接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其衍生行业贡献的还没算进来。”义乌市政府金融办透露的这组数据令人惊叹。
从最初以物易物的鸡毛换糖到如今汇通四海的全球商都,义乌的诀窍在哪?11月12日晚,义乌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在接待襄阳采访团时直言,30年来,义乌始终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六易其址、八次扩建,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从马路市场到世界超市的转变,演绎了“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的发展奇迹。
“改革开放是义乌思维第一次大解放,至今很多人还没有搞清楚‘市’与‘场’的关系。”这位官员认为,建成一个“场”容易,兴起一个“市”却很难。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一脉相承地围绕“兴商建市”进行规划、开发,从未变更。新建市场必须在工商部门取得开办许可后,方可进行市场招商,而取得许可必须百分之百地符合城市的规划。义乌至今尚未出现自己弄一栋楼开始招商,就称之为一个市场的个案,这避免了市场的泛滥和无序。
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副经理傅春晗告诉记者,“市”要想有人气,“场”就要搞好配套。“我们千辛万苦筛选出来了‘义乌国际商贸城’,这是小商品市场的一部分,那就必须由政府合力,拧成一股绳,给它最好的资源,以吸引经营户落户这个平台。”“兴商建市”战略,一方面避免了市场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有了高效的政务服务,市场的“拳头效应”很快体现出来。
市场“有形的手”,让义乌市场更加繁荣
傅春晗说,在全国有170多家以义乌商贸城名义经营的市场,真正能够获得义乌市场真经的屈指可数。有的义乌商贸城举步维艰。在没有政府大力支持下,没有强大的运营管理团队,仅靠资本,是无法获得成功的。“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方面,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在这方面,义乌的做法给了人们更多的启示。”著名学者马力宏曾发表文章盛赞义乌模式。
为了推动商品城发展,义乌在市场建设和管理上创新,组建了由政府控股、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新型经济组织——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统一管理义乌商品市场。
据傅春晗透露,政府在该公司具有控股地位,也欢迎私营资本加入,共同把这个蛋糕做大,让义乌市场更加繁荣。2012年,整个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为758.8亿元,该公司的营业额就达到了580亿元,占到义乌市场份额的近8成,龙头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义乌组建了义乌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它是专营市场开发建设的企业化管理实体。其体制创新的含义与小商品城集团一样,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经营管理体制、方式的根本转变。目前,义乌的物资市场、室内用品市场、文化用品市场和化妆品市场等10多个特色专业市场,都是由该中心培育建设、开发经营和管理的。
跃升从服务开始,义乌正在加快转型
商贸的发展必须符合市场规律这只“无形的手”,但有形的政府之手不可或缺。正是这“两只手”的合理推动,义乌市场才能吸引世界的目光,赢得源源不断的财富。
傅春晗告诉记者,当前义乌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专业市场面临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新型流通业态快速成长的挑战,如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迅猛发展;再比如小商品市场发展进入转型时期,专业市场肩负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
在中国小商品城参观时,工作人员介绍,义乌市政府正在推行“230计划”,就是用两年的时间培养出30万名网络人才,来帮助商家完成网上业务的培训及网购业务拓展。
义乌国际商贸城专门开辟有网商服务区,已发展了300多家网商入驻,百度推广中心也入驻。一些中小网商,在双十一当天的交易量,相继突破了500万、1000万元大关。
在义乌采访时,随处可以见到“义乌购”的广告。这个由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倾巨资打造的网上购物批发平台,正计划把中国小商品城7万多商家的170多万种商品360度立体呈现在网上。
义乌购总经理王建军称,随着义乌购跨境电商平台的启动,义乌市场商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自动翻译工具,发布英文商品信息。同时,海外买家也可通过“义乌购”浏览义乌市场7万商铺的产品和图片,在线直接下单购买。
业内专家指出,义乌购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将充分利用业已构建的信息、支付、信用平台,构建一个惠及整个义乌市场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平台,从而营造义乌外贸又一个春天。
记者手记
监管者变服务者市场迎来大繁荣
本报记者 姜宗俊
走在义乌街头,很难发现城管人员上街维持秩序。大家开玩笑说,看不到城管还觉得不习惯。其实,这里的商人早已养成了不出店经营不占道经营的习惯,也就不用城管人员前来反复劝说。
据说,义乌每一位市领导上任之初,第一件事必是到市场调研,听取商户意见,了解市场情况。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里,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政府机关,而是在市场随处可见的服务人员。仅工商部门在市场的工作人员就超过了1000人。如果一位外商来义乌采购,他可以在一个楼层完成签证、采购、兑换等各种繁琐的手续。
在考察过义乌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发表文章,称赞义乌之所以能实现“小商品大市场”,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了一个服务型政府。义乌市把政府的角色定位在调控有度的“有为政府”上:党委总揽全局、把好发展方向,政府调控有度、搞好公共服务。
襄阳目前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这项活动的意义也就在于让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明白,他们的最根本职责是发挥引导作用,俯下身子多为企业、多为商家办实事。只有从内心里体会到了尊商护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也只有政府部门变监管为服务,也才能促成市场繁荣。
![]() |
![]() |
点击次数: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