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商成市场研究所是义乌市商兴成市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设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兴旺专业市场,成就商业地产”为宗旨,专业致力于商品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研究。拥有一批精通国内外市场状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还邀请了商业地产界及学界知名的专家作为特约研究员或顾问。研究所发展目标是打造民营经济研究院行业研究所品牌,并成为国内商业地产研究……
![]() |
![]() |
在义乌文学队伍中,不乏活跃着有一定文学素养和创作实力的外来建设者的身姿。被称为“白天商人,晚上诗人”的郑建伟,在义乌边创业边创作,其200多件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他说,义乌是创业者的乐园,也是文学创作者施展才艺的家园。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他每天都朝着有太阳的方向四处奔波——
“仿佛是一次致命的邂逅/命运的时钟摇摆不停/经过这座城市/却戛然停下了匆忙的脚步……”
5月19日,市作协在佛堂镇画坞坑村摇石里举行了以“穿越南江,悟道文脉”为主题的义乌市外来作者首届文学交流采风活动,来自贵州、河南、重庆、湖北、江西、湖南、浙江等地,在义工作、创业和学习的非义乌籍外来文学作者,参加采风后,写出了系列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上述即是重庆籍诗人郑建伟在《与义乌相遇》一诗中所描绘的心灵感应。
打工者也有自己的向往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斯文秀气的郑建伟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高中毕业后,郑建伟离开重庆,到深圳打工。因无一技之长,无奈成了一名临时清洁工。
郑建伟知道,一个人漂泊在外,要改变生活状态,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为此,他在工作之余开始自学电器维修知识,后来通过笔试和面试,凭着优良的成绩,终于被一家心仪已久的电子厂录用。此后,郑建伟又先后到东莞、哈尔滨、杭州等地打工。直到10年前,他来到了义乌,从普通的车间工人到企业报的执行编辑,他做过多种工作。
2006年4月,在义乌出版物中心新成立之际,郑建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拿出多年的打工积蓄,在出版物市场创办了一家专门经营过期书籍批发的书刊公司。
为了拓展业务,他经常趁着炎热的夏夜,不停地奔波于各镇街工业功能区的夜市。“因为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当自己在夜市书摊上所经营的那些物美价廉的文学、工具书籍被广大外来务工者买走时,抹一把脸上流淌的热汗,揉一揉酸痛的腿,我觉得一路的辛劳,都一扫而光。”郑建伟说。
尽管经商的道路艰辛,它却在无形中带给了郑建伟人生的蜕变和成长的阵痛,让他敢于不断地挑战和完善自我。现在,他的身份是义乌振荣饰品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经理。
“公司是跟朋友在2007年初创办的,现在渐渐步入正轨。”郑建伟说,“我们开发和设计的宗教十字架、念珠类独特饰品,已远销国内外,受到客人们的青睐,客户群逐年在上升,这让我为自己在创业遭遇经济困境时没有选择放弃,仍坚持梦想而感到欣慰。”
白天商人,晚上诗人
生活的漂泊,藏在郑建伟心底的对文学的爱好却始终挥之不去。
“义乌,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这里处处是商机!这话不假。”郑建伟说,“义乌,对外来创业者是非常包容的。而政府对于外来创业者所给予的那种特别优待和关爱,都让我内心十分感激。”
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没有订单,办公室的房租却即将到期,正当郑建伟和他的朋友准备放弃而想回家乡创业时,没想到善良的房东却给他们延长了交租金的日期,而且为了减小他们的压力,房东竟把一年的房租费分成两次让他们交纳。
“房东的热心和无私帮助,让我眼里有种想流泪的感动,并给予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郑建伟说,“在义乌生活久了,耳濡目染的我日渐被这里浓厚的经商氛围所吸引。现在给自己打工,时间自由了些,一般白天接单做生意,晚上抽空搞创作。”
“白天要面对不同的商人,晚上写诗歌算是一种心情的放松。”郑建伟说,虽然每天纠缠于分分厘厘的算计当中,他并没有感觉到诗歌跟生活的对立,“写作也是对自己一段时间的心情梳理,身在激烈竞争的商海中,写作有时会给我清醒的头脑和思维,对于商场上的生意,也有一定的帮助。现在,诗歌已经进入我的生活,乃至血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每一段经历都是一首歌
如烟岁月,燃尽谁的芳华?如水青春,流逝谁的悲歌?落叶纷飞漂泊的游子,携一身岁月的沧桑,吟起心中涌起的诗行。
“我是从底层打工者成长起来的,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写作技巧,文字都是真情流露。”郑建伟说,“为此,我在业余时间翻阅了大量的打工文学期刊,在众多的文学题材中开始慢慢喜欢诗歌。那时每天除了繁忙的工作之外,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写篇幅较长的文章,短小精悍的诗歌作品,便成了我抒发情感的方式。”
故乡,对于每一位在外的打工者来说,是一个温暖又伤感的词汇。在郑建伟的诗歌中,乡情、亲情、打工生活的经历是他涉及最多的主题。“为了那没有富裕起来的梦想/双脚像风火轮/不停地滚动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寻找适合发展的最佳位置……”
“我所写的作品,都是与自己经历有关的内心表达和生活感悟,也许还有些单薄,却在心里无形地给予自己挑战生活的精神和勇气。”郑建伟说。在他的《车床工》一诗中,他这样写道:“转眼多少青春岁月/随着机床的脉搏不停跳跃/光亮了毛胚件的表面与内心/我看见/那些越来越闪光的足迹……”这不正是他漂泊经历的写照吗?
生活因为有诗意的点缀,将一直充满前进的力量!郑建伟说,“我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了千千万万外来建设者纷涌而来/为人们构筑喜悦与梦想的沸腾之城/以及那络绎不绝的集装箱内/madeinChina标签飘向世界各地的自豪与骄傲……”
有梦想才能创造人生
“每一个进城寻梦的农民工,一定要舍得为自己心中的梦想坚持和付出。要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出发,用不断的进步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梦想!”在2011年7月举行的中国青年农民工城市融入研讨会上,郑建伟以《不要做一个吃“青春饭”的新民工》为题,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正因为如此,一个肯为梦想付出的人,使他在文学创作上也收获颇丰。这些年来,郑建伟的作品散见于《诗潮》、《时代文学》、《北方文学》等200余种刊物;有诗作入选《2007年中国当代诗库》、《2010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等选集;并曾荣获首届进城务工青年“鲲鹏文学”优秀奖等50余次各类征文奖。
郑建伟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也才能在这座城市立足。“目前我们生产和开发的各宗教饰品,已销售到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美国和德国、乌克兰。今后的展望是把生意做强、做大,在义乌实现买商业摊位的梦想。”
每天清晨,当郑建伟和好友在风景如画的江边慢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其他说着不同语言的异乡人在晨练中露出开心的微笑时,郑建伟的心里就不由地发出一番感叹:“义乌,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你!”来源: 义乌商报 作者: 龚献明
![]() |
![]() |
点击次数: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