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79年10月28日,武汉市的103名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获得了武汉市硚口区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从此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个体户”,同时他们还幸运地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个体户”,他们的经营场所就在汉正街。
全国最早的一批“个体户”诞生在汉正街,这绝不是偶然。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因商而兴,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从16世纪开始,“九省通衢”的汉口就因其地利之便而成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之一。汉正街正好处在长江与汉水的交界处,长江上风浪大,往来的船只到达这里后就到汉江上避风,于是在此形成了一个港口,并进而形成一个商业街。湖北本帮商人及周边省市客商常年往返于此,江面上商船云集,往来不绝,一度出现“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荣景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汉正街都是汉口的商业中心。
汉正街的居民祖祖辈辈都以经商为生,历史赋予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商业精神。只要遇上合适的机会,他们骨子里的商业因子就会破茧而出。王仁昌一家是汉正街的老居民,父亲曾是一位商人。大学毕业的王仁昌本可以有很光明的前途,可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判而坐了10年牢。“文革”结束后,王仁昌获释回到了汉正街。一无所有的他本来可以等待招工,但王仁昌嗅到了致富的良机,他用借来的260元钱,在汉正街做起了小商品生意,成为那103名最早的“个体户”中的一员。
深入骨髓的经商意识与时代脉搏一拍即合,汉正街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从繁荣到沉寂
伴随着第一批“个体户”的正式亮相,在最初那条不足400米的街道上,摆摊设点的小商贩和肩挑背扛的“包袱客”多了起来。他们这些人或是因为看准了汉正街潜藏的商机,或是因为生活无着而不得已加入了“个体户”的行列。他们忙碌的身影穿行在那条窄窄的小道上,他们吃苦耐劳、走街串巷,重新干起了“买全国、卖全国”的营生。
在此后的10来年时间里,汉正街迅猛发展,无论是区域面积、从业人员,还是经营规模,都得到了急剧扩张。“八五”期间,汉正街市场销售额年平均增长85.4%,常年经营户13,000户,市场税收年均增长30.6%,经营品种和门类日益多元化。在早期到汉正街经商的一批人中,很多人很快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之中已经有一些人成了百万富翁(前文提到的王仁昌就是其中的一位)。到上了世纪90年代初,汉正街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期,位列全国十大小商品市场之首,获得了“天下第一街”的美誉。
汉正街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历史复兴式的发展。从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以及经营手段上,它与几百年前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基本上是一种历史的复制。而汉正街之所以能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内迅速恢复昔日的繁荣,除了地利这一传统优势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决定的。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短缺经济时期,传统的商品流通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正街沟通城乡的集散优势正好可以得到发挥。再加上汉正街开风气之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小商品批发市场,从而拥有了极大的先发优势,因而在短时间内成就了繁荣。
但是,这种单纯的商品集散市场是极容易被复制的。在汉正街之后,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类似的小商品市场,如义乌、绍兴等地的小商品市场纷纷崛起,使得汉正街不再一枝独秀。而此时的汉正街,其辐射能力已经有所削减,又因为仍然获利于一定程度的“集散优势”,而未能及时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升级换代,其发展势头开始不如以前,并渐渐被其他小商品市场超过。一个直观的比较是,1985年时,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营业额只有汉正街的45%,而现在,前者已经是后者的数倍。在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之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汉正街开始显得沉寂。
汉派服装的沉浮
汉派服装的命运起伏可以算是汉正街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武汉的服装业曾经在全国排名第四,位列北京、上海和天津之后,并享有“汉派服装”的美誉,以区域品牌而名噪全国。汉派服装以武汉为中心,其地域还包括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汉派服装比较注重实用,其面料色泽偏深,以灰黑系列为主,款式既休闲又职业化,既有高档,也有中低档,穿着合身得体、端庄大方,颇受人们的青睐。
服装是汉正街经营的主要商品,汉派服装最大的交易场所就在汉正街。在汉派服装流行的上世纪90年代初,汉正街内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多达2000多家,蔚为一时之盛。然而,在表面的繁荣之下,汉派服装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汉正街的服装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这些企业一直抱守着小农经济时代作坊式生产的模式,往往是一人设计,一人管理,没有品牌意识,缺乏时装设计、生产和销售一整套流程和理念。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生产出来的服装大都一个样,同质化极为严重,一旦有了新的服装版型,便互相抄袭。以至于汉正街的一些服装店在门口写上“同行莫入”的字样,有的老板甚至要求“看货请出示身份证”。
在汉派服装陷入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同时,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服装产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因为有上海和香港这两个时装中心的存在,这两个地区的服装企业在服装设计、品牌创造、流行趋势及服装文化方面更容易与国际同步,逐渐出现了如杉杉、雅戈尔等知名服装品牌。在与它们的竞争中,汉派服装明显处于弱势,在销售额与影响力上都大有不如。即使是在本地的武汉市场,汉派服装的市场份额也由最高时的70%下降到了30%。
一些经营情况相对不错的汉派服装企业认识到了汉派服装的颓势,他们搬离了汉正街,有意识地与汉派服装拉开一段距离。比如说汉派服装领军企业之一的武汉猫人服装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的老板最初就在汉正街做过服装生意,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离开了汉正街。现在,猫人的生产基地仍然设在武汉,但其研发和营销中心则位于上海。该公司希望能突破汉派服装的理念局限和区域局限,走一条国际化发展之路。
还有更多的汉派服装企业至今仍然驻守在汉正街。在难以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服装企业相抗衡的情况下,他们避其锋芒,重点经营湖北周边省市以及东北、华北和西北市场,产品则以冬装为主。北方地区的消费者尤其喜欢汉正街的羽绒服,不仅款式时尚,而且价格低廉。在深耕这些区域市场的过程中,汉派服装企业也逐渐有了品牌意识,开始注册商标,建立起了自己的营销队伍和生产基地,生意也开始红火起来。
如今,汉派服装虽说还能以特定的产品在某些区域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挽回颓势。要想避免汉派服装的更趋式微,并进而恢复昔日的风光,汉派服装需要实现产业的整体转型和升级。在这一点上,汉派服装颇有些类似于正在努力进行“二次创业”的汉正街。
二次创业
2000年,在历经了创业的繁荣和随之而来的沉寂之后,汉正街开始了“二次创业”。“二次创业”的基本思路是重新构建汉正街的品牌、机制、布局和环境,促进汉正街实现从传统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向现代化商贸购物旅游区的转型升级。如果这样的转型升级能够顺利实现,将有助于提升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地位。
汉正街一直采用一种“买全国、卖全国”的中介型经营模式,其80%的产品采购于外地,80%的产品销往外地。这种模式具备信息和流通上的灵活性,但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有市场无产业,市场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反之也不能利用产业的优势来促进市场的繁荣。汉正街的商家也不是完全没有生产制造环节,但规模普遍很小,还停留在作坊式生产的水平。前店后厂是汉正街的商家通常采用的生产经营方式。由于汉正街位于武汉市中心,由几条相邻而又狭窄的街道发展而成,在地理空间上难以充分拓展,商家基本上不可能在拥挤的汉正街内扩大生产规模,这一因素客观上也限制了汉正街生产能力的扩展。
2004年,汉正街管委会下定决心,对汉正街内的6000多家加工户进行强制搬迁,将它们转移到了离武汉市不远的汉川、蔡甸、云梦等周边城市圈。比如说在汉川就开办了一个占地几千亩的汉正服装加工园,很多汉正街的服装都在那里生产,然后在汉正街销售。生产和销售的分离,为生产环节做大做强带来了可能。汉派服装之所以能在衰落之后再次积蓄力量,也得益于这种生产与销售相分离的安排。虽然说这样的局面来得有点晚,但它的实施仍然值得庆幸。
加工户被转移到外地之后,汉正街的“街容”也有了新的变化。狭窄的街道、拥挤的人流和混乱的交通,曾经是汉正街多年不变的场景,这让很多人感受到做生意的不便,尤其是那些习惯了义乌宽阔整洁有序的交易环境的商人,更是难以忍受汉正街的拥挤和混乱。如今,走在汉正街的中轴多福路上,人流依然众多,但道路明显宽阔了许多,不再有以前那种拥挤不堪的感觉。品牌服饰批发广场、既济商城等大型专业市场的落成,也为汉正街增添了现代商贸的新气象。
在汉正街的“二次创业”规划中,商贸旅游是一项重要的内容。2008年4月,由武汉市旅游局授牌,汉正街的商贸旅游项目开始启动,汉正街成为旅行社带客旅游的一个站点。汉正街名气大,一些来武汉观光的游客有时候想到汉正街来看一看,顺便也买些东西。这就是汉正街规划的“购物旅游”。这个项目自开展以来,每天都会吸引近千名游客来到汉正街。
2000年是汉正街“二次创业”的起步年,汉正街的市场税收于当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此后,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于2007年达到2.87亿元,当年汉正街的交易额达到了480亿元。2008年末,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需求下降明显,国内企业的出口业务不再像以前那样好做,而只做国内市场的汉正街则不仅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生意反而更显兴旺。
前行的动力
“二次创业”能否让汉正街再现辉煌,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30年来,汉正街的商户从最初的103户增长到了如今的2.7万户,市场从业人员现在也增加到约20万人。从汉正街走出去的私营老板们,建楼盘、搞物流、开酒楼、办工厂的难计其数,而在义乌、虎门、柯桥等全国其他知名市场,许多老板都有在汉正街当“学徒”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汉正街可谓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商学院”。
汉正街的商户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武汉本地人;其二是武汉之外的湖北人;其三是外省人;这三类人目前大致上各占1/3。不同地方的人在业务类别和经营模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汉正街有不少浙江温州和台州的商人,他们主要经营浙江生产的一些产品,如玩具、礼品、辅料、电器等;湖南的商户有很多人经营皮具和箱包;湖北的商户有很多是自己设厂,有自己的小作坊,经营一些中低档商品,开始是前店后厂的小作坊,后来作坊做大了,一起迁到了外地的汉正街工业园。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商户,不管他们的经营品种和方式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在汉正街学会了如何做生意,汉正街培养了他们的市场感知力和服务意识。虽然有一些商户后来离开了汉正街,但他们一直都对汉正街心存感激。武汉市工贸家电有限公司是湖北省内最大的家电连锁经营企业,在湖北省内,国美和苏宁都难以撼动工贸家电的优势地位。该公司就是从汉正街一步步发展而来。公司总裁李丰至今都以汉正街的经历为荣:“是汉正街培育了我们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网络意识,汉正街培育了我们,如果没有以前在汉正街摆摊设点的经历,工贸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网络意识,这些最为基本的商业要素曾经铸就了汉正街作为小商品市场先行者的辉煌。如今,当具有500年商业文化沉淀的汉正街再次出发时,它仍然需要从这些最基本的要素里获取前行的动力。(张述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