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昔日走在昆明的大街上,都能看到破墙开店的临街住宅,它们或是小饭店、服装店,或成了水果摊、理发店,成了城市商业用房的补充,大大方便了市民的生活。
如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拆临拆违的大规模开展,老旧小区不断改造,建起了一大批商业中心及步行商街,住宅配套服务更加完善,透墙见绿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年初出台的《昆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 临城市主干道(不含商业区)、快速路、公路两侧,不宜在居住建筑底层设置商铺”,使得“ 破墙开店”将逐渐淡出昆明。
破墙开店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民经商的大潮中,很多市民破墙开店,住宅转变为商业地产后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在90年代中期呈“燎原”之势。甚至促进促成特色商业街形成,如和平村女人一条街。一些住改商后在小区内开设的便利店、干洗店、诊所等,有效弥补了社区商业配套不足,为居民带来了生活便利。
由于破墙所形成商铺的先天缺陷,缺乏发展空间,使得问题同期不断凸显。擅自破墙开店,改变了住宅外墙体,在非承重墙上开门窗等,不仅破坏房屋结构和楼体安全,影响市容市貌,阻碍城市长远规划,还容易引发一系列矛盾。如噪音污染、油烟污染等。
伴随近年来城市化的推进使商业网点配套不断完善,大型商业中心及专业化商业街区的出现,弥补了社区商业配套的不足。特别是政府部门加大了对私搭乱建现象的治理,大规模开展拆临拆违工作,占道经营的很多违章商铺不断被拆除,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拆除临街商铺开展“透墙见绿”,使得昆明的破墙开店现象不断减少。
在2009年昆明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出台的《关于建设项目规划审批“二十不”规定》对此进行了规范,“25米以上道路旁的住宅底层不得设置零星小商铺,商业设施应相对集中设置”。使得昆明的临街小底商散乱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根治。
在今年初出台的《昆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又对道路两侧设置底层商铺进行了明确,通过整合疏导以及市场化运作,破墙开店现象正逐渐淡出昆明。 记者吴劲松报道
(本文来源:昆明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