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市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市连续制定出台了《苏州市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促进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苏州市引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服务业进入了量质并重、提速增效的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稳步上升,年均增幅超过15.6%,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719.3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六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6%,比2005年底提高7.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达到2044.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6.5%。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市12个板块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毫不夸张地说,苏州5个县级市和7个区在全市服务业的跨越发展中争奇斗艳,亮点频呈。
“十二五”,是我市加快“三区三城”建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水平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为此,市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48%的战略目标。全市各地各部门正以饱满的热情,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服务业跨越发展新局面。
张家港市
15家企业入选全国500强
“十一五”期间,张家港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高于同期GDP增速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比“十五”期间提高11个百分点。 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606.8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8%,较2005年提高3.8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和服务业地税收入分别达67亿元和31亿元,占该市总量的35%和51%。
该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的52%,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2010年,该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72亿元,占服务业总量的12%。张家港口岸货物吞吐量连续五年超亿吨,2010年达到2亿吨。专业市场成交额达1722亿元,较2005年翻了两番多,其中,冶金物流中心钢铁交易市场、保税区化工品交易市场、保税区纺织原料市场成交额分别达950亿元、302亿元和188亿元。
张家港市服务业加速向中心城区、三大产业带集聚,2010年保税区(金港镇)、省级开发区(杨舍镇)、冶金工业园(锦丰镇)的服务业增加值占该市比重达83%。而通过实行政策扶持、加大奖励力度等举措,张家港市涌现出一批规模型、本土型服务业骨干企业,带动了服务业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该市有国泰国际集团、丰立集团、农村商业银行等15家企业入选全国服务业500强,沙钢国际贸易公司等12家企业入选江苏省服务业100强,入选数量居全省各县市之首。
张家港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的预期指标是: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40亿元,年均增长19%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45%左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
常熟市
服务业成最具潜力“钱袋子”
常熟市服务业年均增长17.5%,2010年度服务业增加值比“十五”末净增356.5亿元,占GDP的比重41.8%;服务业对该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8个百分点,增幅比第二产业提高5.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年均增长27.8%,2010年度投入达到200亿元,比“十五”末净增141.66亿元。服务业已经成为常熟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一五”以来,常熟市的产业结构已由“十五”末的2:61:37变为2010年的1.7:56.5:41.8,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份额不断提高。从服务业内部行业看,在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交通运输和为农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和现代流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度现代服务业占常熟市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达到54%,比“十五”末提高个20百分点。“十一五”以来,服务业已成为常熟市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2010年度服务业实现税收总额52.69亿元,比“十五”末净增34.19亿元;实现服务业一般预算收入36.29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6.3%,比“十五”末净增24.96亿元,服务业已成为常熟市最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地方财源。此外,该市服务业吸纳就业的功能不断增强,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万人左右,2010年度达到32.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35%以上,比“十五”末提高个10百分点。
根据常熟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到2015年,该市努力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7%以上,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以上。
太仓市
围绕上海打造区域枢纽和后台
“十一五”以来,太仓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7%,2010年达284.4亿元,为2005年的2.8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达38.9%,比2005年期末提高了4.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达34.8%,比2005年期末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该市物流业加速发展,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集装箱三期、武港、阳鸿、万方等码头投运,石化、钢材、塑化、木材等物流基地运作良好,2010年集装箱年吞吐量达221万标箱,比2005年增长了7.8倍;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058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4.3倍;航线航班达83条,比2005年末净增了64条。五年来,该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9%,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总人数均增长了2.1倍。江苏省首批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获批,科技创业园、中科软件园、物流园、总部经济园和国际服务业外包创业园等五大服务业外包产业发展载体成功运营,2010年末,该市共有各类服务外包企业125家,各类载体面积48万平米,实现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5633万美元,离岸执行额6511万美元。同时,该市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4.4%,2010年达151.2亿元,是2005年的2.98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45.1%。太仓成功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家、苏州市级6家。“十二五”期间,该市将着力发展枢纽经济、后台经济和休闲经济,努力把太仓建设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服务中心地、宜商宜居的品质之城,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6%。
昆山市
花桥现代商务新城抢占高地
昆山市坚持制造业立市、服务业强市发展策略,重点突破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软件服务、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服务业领域。“十一五”期间,昆山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3%,比同期GDP平均增幅高3.8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5.02亿元,总量是2005年的3.3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0.2%提高到2010年的35%,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0.6%提高到2010年的40.0%;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968.58亿元;服务业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该市实现服务业税收84.11亿元,较2005年年均增长20%以上,对该市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
“十二五”,昆山将大力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确保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7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年均增幅达到20%,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比达到60%以上。昆山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龙头,打造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示范区。昆山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花桥现代商务新城,按照“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的总定位,做强金融服务外包特色,做大总部经济规模,抢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昆山力争到2015年实现服务业产能超1000亿元,建成1000万平方米商务建筑面积,实现城市化率100%。昆山综合保税区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建设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货物贸易、展览展示、研发设计为一体的综合保税区。加快形成在华东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子产品贸易中心、采购配送中心、展览展示中心和全球售后服务中心等“四大中心”,成为该市推动从加工贸易到服务贸易转型的龙头。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成为对台合作的示范区,成为台湾产品、商品进入大陆的首站地。
吴江市
星级饭店数量苏州县级市第一
“十一五”期间,吴江市通过实施服务业振兴计划和跨越发展计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加大有效投入,该市服务业发展呈现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占GDP比重逐年提高等特点,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371.25亿元,年均递增22.7%,累计完成投入720.6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1%,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吴江市突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并进格局。该市物流规模不断壮大,物流网络初步形成,2010年货物运输量1335.8万吨;服务外包增势强劲,汾湖服务外包基地成为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完善;金融板块实力增强,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完成1427.43亿元、1318亿元,证券市场“吴江板块”初步形成;中介咨询机构门类齐全,信用水平持续提升,现代商务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成功创建3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4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
同时,吴江市突出培育消费性服务业。该市商贸企业规模优势扩大,沃尔玛、家乐福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新兴传媒、广播影视、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的迅速起步;打响“千年水天堂、人间新吴江”品牌,同里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星级饭店拥有量居苏州县级市之首;住房供应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一批保障性住房建成并投入使用。
吴中区
昂首阔步走进“太湖新时代”
“十一五”期间,吴中区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7%,2010年达到247.5亿元,是2005年的2.8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1%,比“十五”末提高7.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7%,比“十五”末提高9.9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主导地位;至2010年底,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18万人,占全区从业人数总量的32.8%。“十一五”期间,吴中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已初步形成了环太湖旅游、特色市场、商贸流通、科技(医药)研发等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服务业态,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9.7%。根据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发展定位,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该区4 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累计达863家,服务业发展的空间集聚不断加快。“十二五”期间,吴中区服务业将围绕“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目标定位和“走进太湖时代”发展战略,加速发展以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以旅游商业为重点的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以教育医疗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业,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
相城区
姑苏城北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
“十一五”期间,相城区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59.3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1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6%增加到42%。
五年来,相城区全力推进以中心商贸城、高铁新城、望亭国际物流园、阳澄湖度假区和漕湖产业园为重点的服务业载体建设,该区传统商贸业加快向集群化、规模化、连锁化转变。同时,该区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区楼宇经济快速发展,建成了创世纪大厦、中翔大厦等一批高层商务办公大楼,目前全区在建的商务酒店、宾馆、写字楼等项目共有60余个,共计420多万平方米。生态旅游业发展迅猛,中国花卉植物园、荷塘月色湿地公园、葫芦岛芙蓉园、盛泽湖月季公司、三角嘴湿地公园等多个大型生态主题公园相继建成,并成功举办了“活力岛音乐节”、“阳澄湖旅游节”等活动,打响了相城休闲旅游品牌。 2010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旅客数261.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6.5亿元。该区还启动了6个创意产业园建设,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公司及高层次创意人才在园内设立工作室、设计公司和研发设计中心。黄桥总部经济园、长江领邸、环球市场、中铁四局、通联物、盐云实业等6家总部经济企业落户相城,涉及工业研发、物流、商贸等领域,其中3家注册资金超1亿元。金融业快速发展,先后共有15家银行在相城设立分支机构,4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开张营业。“十二五”期间,该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目标是:总量规模较快提升,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左右。
园区
金鸡湖畔崛起“二次创业”新地标
“十一五”期间,园区大力实施“退二进三”、“退低进高”两大工程,积极推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劳力经济”向“智力经济”、“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三大转型。 5年间,园区累计共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34.9亿元,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507.7亿元,新增服务业注册外资45.7亿美元,新增注册内资658.43亿元。“十一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7%,比“十五”末提高9.1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口达到22万人,占全区就业人口的36.7%,比“十五”末增加14.1万人。“十一五”期间,园区呈现出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园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超过20%,形成了一批都市商业新地标,人气商气加速集聚;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金鸡湖景区融合了商务活动和生态旅游,成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园区制定了金融翻番增长行动计划,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地区总部聚集环金鸡湖地区,累计引进了212家银证保等金融机构,600亿PE、VC母基金已正式设立,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核心的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开始形成;园区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年均增长超过54%,2010年入选“中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前三甲,“中国服务外包第一校”建校招生,“中国模式服务外包产业第一园”的品牌形象已经树立;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共举办展会活动近600场次,吸引参观客商超过500万人次,营业收入累积达到2.6亿元,并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知名的会展中心;园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已超过5万人,多部优秀原创动漫作品和网游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以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为代表的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55.3万平方米,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开始出现。
高新区
狮子山下五大服务体系雏形初现
2010年,高新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42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1%。“十一五”期间,高新区服务业增加值由60亿元增加到142亿元,年平均增长18.8%,占GDP比重由14.4%提高到21%,平均每年提高1.3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稳定在20%左右,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
近年来,全区加大区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五大服务体系。在中心城区,建立和完善了由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以及绿宝广场、麦德龙、香格里拉等大型购物中心、酒店、高档写字楼等组成的金融商贸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了由科技城、创业中心、人力资源中心、环保产业园、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各类载体服务平台和各大专业物流、会计、审计、律师、公证、咨询、中介等公司共同组成的生产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了由国际教育园、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校、日本人学校、省级重点中学、示范小学和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形成的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了由市级医院、枫桥医院、圣爱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等形成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了由苏州乐园、开放式城市公园、生态公园以及其它娱乐设施、各类商品农贸市场等生活配套服务体系。
高新区还先后建成了高新国际会展中心、国际环保产品技术交易中心,赛格电子市场和中国(镇湖)刺绣艺术馆,积极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会、中国华东(苏州)国际汽车展、国际循环经济博览会等品牌展会。苏州乐园啤酒节、金秋美食节、白马涧冰雪狂欢节等更成为广大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新热点。
平江区
“五大工程”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平江区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工作,坚持把推进服务业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10年末,该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2.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5%,比2005年提高了近19个百分点。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GDP比重达58%,服务业占全口径税收的比重提升至82.4%。五年来,该区服务业载体建设得到有力推进,目前全区形成了以观前商圈、平江历史街区、平江新城为主的八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了观前街和太监弄·碧凤坊2条国家级商业特色街;装驾桥社区、旧学前社区、东环社区等4家被评为市级商业示范社区。
而“十二五”期间,平江区力争服务业占地方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末达到90%左右,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85%以上;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比以上,期末达68%左右。该将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载体“五大工程”:平江新城核心商务商贸区建设工程、观前商圈扩容升级工程、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平江-拙政园历史街区功能提升工程、火车站-汽车北站交通枢纽商贸区建设工程。
沧浪区
数十幢楼宇税收超千万
“十一五”期间,沧浪区深入实施“文化立区、科教兴区、法制治区、民本建区”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在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人才引进上狠下功夫。全区服务业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在繁荣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沧浪区重大载体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区内一批重大服务业载体项目有序推进:南门商贸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苏纶场、世茂广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劳动路铜材厂、三香路国贸等城市综合体规划积极推进。而围绕“科教兴区”战略,沧浪区以建设创新型城区为目标,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加快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筑科技服务平台,在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沧浪区还突出商业街区软硬环境的提升,唱响商业街区节庆活动的主题,加快商业街区提速发展的进程。目前沧浪区已较好地形成了“现代商业、休闲旅游、风味美食、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五大类特色街区。积极提升楼宇经济品质。从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角度出发,本着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品质培育的原则,按照“整合、提升、共赢”的原则引导楼宇提档升级,目前全区拥有新旧楼宇65幢,其中税收超千万的楼宇数十幢。“十二五”期间,沧浪区将围绕转型升级“快好准”的要求,注重科学创新,着力在服务业提档升级方面有所突破。
金阊区
全力打造“三大板块”
“十一五”期间,金阊区围绕“三区三城”建设,以“三产兴区、创业富区、功能强区、文化塑区”为战略重点,全力推进商贸、物流、旅游“三大板块”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98亿元,年均增长12.91%。其中服务业占比达到85.3%,比“十五”末提高了9.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42亿元,年均增长22.76%。石路商圈加快提档升级,一批特色街区逐步形成。金阊新城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物流产业和市场群体系框架初步构建。七里山塘景区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通过国家4A级景区评审验收。苏州工投科技创业园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恒峰、金运等科技园成为省级科技创业园。《谍战古山塘》、《风雨雕花楼》、《生死迷局》等影视作品在全国热播。同时,金阊新城社区服务中心、新城小学和幼儿园等公建配套项目投入使用;白洋湾公园建成开园。沿海国际中心、佳福国际、石路金座、浩力大厦等商务楼宇建成运营。石路西区综合改造工程、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并加快实施。山塘三期保护性修复工程全面推进。
金阊区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91%,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长足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来源:苏州日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