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0年底,广州力压上海、北京折桂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2011年,广州明确“以加快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为突破口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并正式把商贸列入十大支柱产业。广州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商业复兴,与上海、北京争创“国际商贸中心”。那么,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广州凭的是什么?广州“千年商都”断层的原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重拾流通战略?其背景和动机何在?从千年商都到国际商贸中心,你认为背后的支撑何在?在流通领域依次发展的顺序方面,广州是如何安排?对于本次战略安排你如何评价?有何预期?
毕竟,直到现在,广州本地的商贸流通企业上市的只有3家。而进入连锁百强的稍微多些,但真正进入前20强、前10强的却还没有一家。国内学术界和媒体如何看待广州的这种战略变革?从我与国内其他同行的交流看,他们对广州能否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有着广泛的质疑,有些甚至是不屑和不解。对此,我的观念和看法是“这是广州人民和政府的一次集体意识的觉醒和提升。这次“广州商贸”的“再出发”,将是这个城市新一个“三十年”的里程,其商业的积淀和能量的释放,也必将为中国的城市商业崛起于世界提供一个新的模式和样板”。2011年3月10日,我接受《中国商报》记者王立勇的专访(采访全文附后),并就其中几个重要问题做出了初步回答,有些看法考虑还不够全面和成熟,仅供各界参考。下文就是回答采访的原稿。有关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思考以及背景等,我已经在其他相关文章论述过了,这里不再展开。
一、广州“千年商都”断层的原因?
这是一个十分尖锐但却很有趣的问题。即广州一直号称“千年商都”,但为何在过去近二十年,广州的商贸流通业既不是支柱产业,也不是战略性产业,在广州市的产业决策体系中,几乎无足轻重,与此同时,广州批发、零售、物流、餐饮、会展等曾经在全国商贸总体领先的地位却不断下降,甚至退出了“第一集团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那种万商云集、群起仿效、盛极一世的商业繁荣和“发财到广州,广货遍天下”的景象不复存在。这种商业繁荣延续性的中断用“断层”表示十分贴切。
导致这种“断层”的深层次原因,是当时广州经济在全国的定位和特殊环境导致的。
首先,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珠三角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工业化浪潮,“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巨大的工业化潮头产生出来了“制造为王”和对GDP的崇拜,使珠三角各级政府领导的“眼球”和精力都转向了制造业,从而对商贸流通业产生了集体“冷落”,这也是广州、佛山、东莞等城市商贸业一度十分滞后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导向和认识,即认为商贸流通活动是纯粹的市场行为,政府应该远离它,任由市场自发调节。这种在市场经济发育仍然十分落后的前景下,过早地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推卸掉,缺少规划引导和扶持,结果,导致早期兴起的一批“草根商人”,在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冲击下,纷纷落伍了。
最后,正是由于政府部门在这一时期对商贸流通业的“冷落”和“不理不睬”,商业布局和发展规划缺失,导致一些流通基础设施得不到投资保证,土地和资源都倾向于工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商业的发展。例如,广州目前100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95%以上是临时建筑或不在规划内;还如,广州的新城区,从五羊新城到珠江新城,规划中几乎都没有考虑到商业的合理配套,导致商业发展缺少基本的规划支撑。再如,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公路物流中转中心,但却一直没有科学规划的公路货运物流园区,进而导致公路物流业长期发展滞后。等等。
总之,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广州商业繁荣的“断层”,从而也为目前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留下了诸多悬念。
二、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重拾流通战略?其背景和动机何在?
因为,广州在过去近二十年中,过度地追求工业化进程的高度和深度,忽略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导致其所得到的收获,与所付出的投入和失去的机会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进一步说,重化工业产生的GDP与城市经济的和谐与繁荣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失落”。一直以来,广州学术界和企业界,也一直在为此激烈争论。可以说,今天重拾“流通战略”,回归广州经济发展的正常轨迹,应该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是广州市委市政府自我反思和修正的结果,也是广州学术界和企业界不断争取的结果。
从背景和动机上看,最突出的有三点:
一是广州经济成长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在这一阶段,服务业必须占绝对主导地位,而且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然而,在过去“重工业,轻服务,轻流通”的背景下,服务业普遍发育成长不足,尤其是商贸流通业作为广州的传统优势产业被压抑,直接拖了整个服务业的后褪,因此,现在重拾,在一定意义是“补课”,是走向服务型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是《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以及广州作为“国际中心城市”的定位,使广州必须对过去延续了近二十年的“重工轻商”城市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寻找与国际中心城市形象和定位相符的产业主体。而商贸从来就是广州城市的灵魂,广州天然就是一个发展商贸的地方。可以说,这次“流通战略”的确立,是广州市在全面评价了城市的优势、弱势、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做出了正确选择。
三是珠三角正在进行全面的产业转型升级,掀起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新浪潮,在这种背景下,广州做为国家中心城市,必须考虑自身对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为珠三角和广东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起到表率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这种作用?唯有给珠三角制造业提供强大的商贸流通支撑和服务,才能真正名至实归。
三、从千年商都到国际商贸中心,你认为背后的支撑何在?
我认为至少有四大支撑,能够保障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
第一,目前广州商贸流通业的基础和实力,远超于统计上的数据和外界对广州的印象。广州人天生擅长经贸,但广州的商业形态和经商模式不同于国内其他区域,再加上粤商文化的“低调”,因此,无论是商贸总量,还是实际影响力,都有强大的基础。例如,广州的天河路商圈规模全国最大,但却一直缺少有效宣传推广。尤其是,广州过去缺少战略引导和对商贸的支撑,导致广州的商贸流通业分散布局到周边城市,如东莞、佛山、惠州等,缺少整合。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广州商界的势力范围,一旦整合,综合实力放大30%以上没有一点问题。
第二,政府意志和作用的爆发力。过去广州市的政府部门,从发改、经贸到城建、工商等,几乎都很少考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全力以赴抓工业,搞科技园,搞招商引资等,也就是,各类商贸流通业的规划、资源投入、政策引导等都没有到位,从而使广州发展商贸的潜力,尤其是提升为珠三角进行商贸配套的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如果现在提升为城市发展战略,显然是一种“总动员”,那么,这种压抑了近二十年的能量,所能起到的作用,无疑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企业运作产生的扩张力。广州虽然没有百联、大商、武商联等那样强势的商贸流通企业,但实际上,广州过去是缺少对现有的商贸项目进行资本运作、市场运作和产业运作的环境,而不是没有这样的实力和基础条件。例如,广州目前还只有三家商贸流通业的上市公司,而且几乎都很少进行跨区域的并购,一旦政府明确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加大培育扶持力度,这些企业如果有效扩张,完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挤入全国前十强。
第四,广交会及珠三角制造业产生的巨大客流。过去,由于“轻商”导致广州的客流和购买力严重流失。随着广州亚运会召开后城市环境的脱胎换骨,以及“打造国际商贸中心”规划的实施,这些庞大的人流和客流,都将成为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强大支撑。
四、说起广州,广交会自然绕不过,也正因为此,广州也打上外贸型经济的烙印。这次能否理解成广州由外及内的外型么?为什么会这样?
严格地说,广交会在广州的形象和地位,也是广州商贸变迁的一个缩影。过去近二十年中,广交会纯粹就是一个“会议”,它没有为广州带来相应的商流,典型的“有展无贸”。原因就是上面所说的“轻商”,即广州市政府部门没有考虑如何通过广交会的客流资源为广州商贸流通做贡献,更没有考虑到围绕广交会去发展专业市场、物流园区等。
这次“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定位,无疑会为“广交会”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同时广交会也将真正成为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要舞台和基础力量。当然,它也成为广州打造内贸和外贸的重要渠道,成为构建连通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的“黄金节点”。可以说,广交会将借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五、在流通领域依次发展的顺序方面,广州是如何安排?
这有两次层面的问题:
一是商贸流通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次序。在新的战略中,商贸流通业是作为整个服务业体系最优先发展的产业,被列为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从而确保商贸流通业在广州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先导性产业地位。
二是商贸流通业内部的发展顺序与梯度问题。在初期,属于补课和修复阶段,因此,零售业将成为龙头(近百个重大项目已经和正在建设中),批发业成为重点(因为有大量的专业市场需要搬迁和转移以及转型升级),会展业和电子商务成为支撑,物流业和餐饮业是补充,旅游、酒店、中介、商业地产等服务业配合,形成再造广州商业辉煌的第二次浪潮。在中后期,将重点发展物流、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商贸流通业。在此基础上,实现两大战略:一是向全国大扩张;二是整合现有商贸资源,大力推进资本上市。
六、对于本次战略安排你如何评价?有何预期?
广州重新重视商贸流通业的地位和发展,一方面反映我们的政府部门的自我反思和革新能力,可以说,这是广州人民和政府的一次集体意识的觉醒和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全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全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因为这次“广州商贸”的“再出发”,将是这个城市新一个“三十年”的里程,其商业的积淀和能量的释放,将为中国的城市商业崛起于世界提供一个新的模式和样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