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义乌市市长何美华向记者表示,目前义乌已启动推进各项试点工作。按照试点总体方案的要求,近期将在争取海关、检验检疫等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的政策,争取实现航空口岸正式开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这是国务院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姚作汀说。
姚作汀认为,义乌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是因为义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前全国外贸发展方式的特点,以及集中遇到的系列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体制、政策创新进行推动;另一方面,义乌也有实力在全国外贸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点上率先突破,为全国提供经验。
据悉,义乌也是中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
义乌小商品市场最早发端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
据了解,目前义乌市场拥有经营面积近500万平方米,6.2万个商位、170多万种商品在这里展示交易。市场中的产品70%以上来自义乌市以外的企业,全国20多万家中小企业为义乌市场直接供货。每年前来这个县级市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40万人次,在义乌设立的境外企业代表处超过3000家,常住义乌的境外客商达1.3万名。
2010年,通过义乌海关出口的商品达57万标箱,出口额近300亿美元,产品辐射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义乌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姚咸明说,义乌国际贸易发展遇到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体制政策方面。比如,义乌每天有数十万种小商品出口,品种繁杂、货值较低,而海关税收制度要求分类逐项申报,造成众多小商品对应归类难,报关繁琐。
“不过,3年前,海关总署专门为义乌小商品出口 量身定制 了一套特殊政策,即小商品出口可以合并申报,小商品的税则号也从8000多个简化到98个。”姚咸明说,这样的体制政策改革,对促进义乌国际贸易便利化至关重要。
姚咸明说,目前,义乌市针对小商品生产和交易特点,首先研究建立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工商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和办法。
义乌市市长何美华说,义乌试点总体方案设定了国际贸易领域9个重点改革方向和6大与之相配套的专项改革:主要围绕实现义乌市场由单纯的商品供应者向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提供商转变;建设具有示范效应、辐射能力强、可推广的物联网、互联网应用示范区;建设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和进口商品展贸专区;建设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探索建立进出口贸易监测预警机制、国际贸易互信机制、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和国别预警磋商机制等目标,在创新国际贸易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和便利化政策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
据了解,试点方案还包括支持义乌市建设长江三角洲物流重要节点城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义乌市纳入国家交通总体战略通盘考虑;支持义乌市依托交通和市场优势,进一步降低区域内物流成本,为上海港、宁波 舟山港等重要港口提供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实物流”,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短期目标首先努力实现大幅提高货物通关效率和客商便利化出入境管理机制。”何美华表示,到2015年,要基本形成国际贸易通道便捷,采购出口、进口展销和转口贸易相结合,有形市场、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相结合,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相结合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
“这一天我们已经期待很久。”义乌玩具行业协会副会长楼其进得知试点方案获批的消息后说。在他看来,国家批准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一些重要措施将会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对企业和客商个人来说,最直接的获益是,货物通关和人员出入境可以比以前更方便,从而减轻企业成本。
浙江省国际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张汉东认为,义乌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后,对进一步打造优良的外贸出口环境有极大帮助,不仅义乌市可以借此全面提升外贸竞争力,浙江经济也有望率先享受制度创新带来的“红利”,迎来发展新契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