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媒体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每逢法定节假日都要集中讨论一个热词——“假日经济”。国家统计局也会就此发布不断刷新的消费数据。
今年春节7天长假期间,有报道说,福建沙县仅凭小吃就净收了7个亿。去年春节,北京消费进账34.8亿元。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让正在复苏边缘挣扎的西方国家眼红。
“假日经济”1999年正式登场, 国务院将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假期延长至一周,打开了百姓的钱包,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8年间,政府共发行了1500亿元促进消费的债券,本轮金融危机期间更投入4万亿,以拉动投资和消费。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全球经济的大萧条还将持续5到10年,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而中国巨大的需求市场,将成为帮助本国和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的关键。
转型:“弯道超车”的机遇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再出发,有一个其他许多国家没有的战略机遇,那就是经济转型将打造出一个“橄榄型”的社会,激活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
13亿人的大市场,日本敬而畏之,欧洲望而兴叹,美国也很难比拟。正是依靠着这个大市场,中国成功渡过70年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要依靠这个法宝,中国将在下一个十年的战略机遇期更上层楼。
但从目前国富民穷的情况来看,要激活这个大市场,中国就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将目前出口和投资驱动型的社会改变为消费型的社会。用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许正中的话说,这种“弯道超车”,将助推中国经济跃上新的台阶。
“对‘追赶型’后发国家而言,转型期无疑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如果转型成功,往往能‘弯道超车’。”许正中教授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说,未来十年如果中国继续选择“跟随型”,那么还将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而要想走向高端的话,必须切换经济发展的动力。
动力从哪里来?许正中的答案,是“社会多元复合转型”,核心是“八化”。
“八化”即乡村的城市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社会的知识化、国家的开放化、资源利用的循环化、社会结构的扁平化、产业的原创化、文化的精进化。“八化”的根基是城市化和市场化。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看来,转型还应该是综合的、联动的,包括社会改革、制度建设,以及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只要是体制的创新,都会创造很多机遇,“从世界历史经验看,社会制度改革和建设需要很多钱,而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国家财政收入非常丰厚的时候,正是做这些功课的时候。”
比如,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强保障房的建设,使广大民众消费无后顾之忧,从而释放出庞大的购买力,进而推动整体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强大的购买力也将给其他经济体带来福音,推动世界经济整体发展。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从注重量的增长往注重质的增长转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对《环球》杂志说,奥巴马为什么要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4次提及中国?为什么要把高铁、超级计算机、民营太阳能产业提上“国情咨文”?这正好从反面印证了中国经济及体制变化的非凡意义,也暗示了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产业及民营高技术产业。转型也将给中国带来一系列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全新产业。
“橄榄型”社会 是转型成功的基础
经济转型是一个痛苦和艰难的过程,肯定会有一些阶层的利益受损。但要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成就中国的新盛世,就必须加快改革,构建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中坚力量的“橄榄型”社会。
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中产阶层是消费主力,也是拉动内需的主力,尤其是在当前西方经济低迷、外部市场乏力的背景下。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的研究,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中产阶层已经开始形成,当时的规模占到15%左右。然而正是从这时起,我国的基尼系数也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不断抬升。最近十年来,刚开始孕育的“橄榄型”社会又陷入了“两头大、中间小”的塌陷,同时也衍生出一些社会矛盾,阻碍了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张茉楠认为,未来十年的经济转型,必须照顾到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应该尽快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遏制高房价、扩大中产阶层的上行通道。
陈凤英强调,世界都在讲“包容性增长”,那么中国也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所有社会都要共享增长的成果,而不是现在的“金字塔尖的2%”享受成果。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米罗夫也指出,中国在个人消费水平方面相对发达国家的水平来说是很低的,未来的机遇在于经济结构改革,除了使经济发展上升到新的技术发展水平,转向拓展国内市场外,还要提高个人消费水平,发展健康、卫生等服务和公共事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