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当前“欧美消费—中国制造”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步改变,世界金融体系、国际产业链结构也面临新调整。
与此同时,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协调、平稳、可持续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成为重中之重,民营经济如何顺势而动?民营经济极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又会面临怎样的困难?请看本报记者发自江苏江阴和广东南海的调查。
长三角民营经济重镇江阴:科技+金融,助力升级
2月17日上午9时,在江阴市委办公楼会议室,一个主题为“以人才、科技、金融为支撑打造江阴工业立市新格局”的会议正在召开。“江阴经济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升级的阶段,时不我待。”市委书记朱民阳开门见山。
逶迤流淌的长江,恰似江阴的“脊梁”,35公里的长江沿岸,集中了新能源、石化、包装材料、特钢、集成电路等现代化产业。随着国际产业格局的变化,江阴的经济“脊梁”正在经历一场蜕变:从加工制造向研发创新、从产业跟跑变为市场领跑。
困境:高能耗企业比重大
对策:划定1/5的面积为“不开发区”,让开发区更好地开发
江阴民营经济发达,现有的企业多脱胎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一段时间以来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的比重很大,其中原材料工业占到2/3,高能耗企业比重较大。
在区域竞争激烈、开发区建设方兴未艾之际,全国县域经济的领头羊江阴“以退为进”,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提出规划“不开发区”的理念并付诸实施,在全市6个镇划定200平方公里“不开发区”(占全市总面积的1/5),专门用于种植稻麦和发展现代农业,探索符合低碳排放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朱民阳说,留出“不开发区”,就是要求我们的开发区更好地开发。
在江阴,不符合产业指导目录的项目不批,不符合准入门槛条件的项目不批,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批,污染负荷严重超过当地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不进入工业集中区的项目不批。
华西村是江阴改革变化的一张名片,也是江阴经济转型的“一扇窗”。面对转型升级,华西人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将化工厂全部关停,而且狠下心来把设备拆卸按照废品处理。这些化工厂年效益均在3000万元左右。现在,华西人正向海洋运输业拓展,已拥有5艘远洋运输货船,年运输能力超过300万吨,还成立了海洋工程服务公司。
困境:低端产品产能过剩
对策:引入高科技,并扶持金融机构进行战略投资
江阴工业经济转型的困惑是:在产业链中处于附加值相对偏低的一段,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矛盾较为突出。例如纺织、化纤行业以面料、纱线为主,而高档服装、家纺等终端纺织品较少。
“新一轮的工业立市并不是传统企业的一个复制,而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发展。”江阴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冯爱东说,企业自身的意识再加上政府的引导,形成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给传统产业不断注入科技元素,从而“脱胎换骨”。
当前江阴市产业结构转型的一个亮点是,一些低端产品开始实现品牌化、高端化。全球最大的精纺呢绒生产企业——江苏阳光集团,其毛纺制造实现了70%的自主品牌研发生产,是世界上惟一一家可以生产300支面料的企业。
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说,目前江阴各大企业还有一个掣肘,那就是劳动力紧缺矛盾较为普遍,缺少熟练技工,中高端技术研发、经营管理人才更是紧俏。
江阴除了实施“人才特区”战略,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名、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8人、海外高层次人才465人外,还不失时机地计划引进和培育3—5家猎头机构,为引进急需、紧缺的科技研发人才、金融服务人才、职业经理人等高级人才铺平道路。截至目前,已有70余位科技领军型人才带领团队来江阴创业,这些企业因其科技含量高、爆发力量强、成长速度快而被称为“未来行业冠军”。
尖端高科技人才的引入,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有时是难以估量的。2006年底,年仅31岁的海归张雷从丹麦带着10人技术团队,在家乡的经济开发区创办远景能源公司。入园之初,公司仅有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300平方米研发用房,如今不仅拥有风电核心技术,还成长为国内首家独立完成1.5兆瓦风机动态载荷和传动链系统设计认证的风电企业,创造出20亿元的年产值,一份来自美国的订单就高达30亿元。
张雷说,远景能源的成功,正是一种新的企业增长方式,那就是有了核心技术后,还要懂得企业管理,善于金融资本的运作和科技创新来打造核心竞争力。按照朱民阳的说法,那就是搭建了“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大赢家”的创业投资模式,由政府做“红娘”,引导企业突破单一的股权结构,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信贷融资“双轮驱动”,推进企业引进战略投资。
对有上市实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关注、聚焦服务,为企业上市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企业开展融资服务,江阴还计划组建2000万元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截至目前,江阴累计有29只股票在海内外上市,这29家上市公司有一半以上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共募集资金近150亿元,在资本市场上继续保持了独具特色的“江阴板块”和“华夏A股第一县”的地位。2010年,江阴市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436家,其中超百亿13家、超50亿元18家,“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由2005年的11家增加到14家。(记者 王伟健)
珠三角民营经济先行者南海:内提+外引,初步转型
2月18日,美丽的广东南海千灯湖畔,刚过完元宵佳节的南海人又迎来一桩喜事——占地111亩、总投资超过21亿元的“粤港金融·科技园”正式奠基。“要继续给力产业转型,南海必须培育一到两个金融与科技融合的平台,让企业能找到技术,资本能找到市场。”南海区区长区邦敏如是说。
“南海靠本土民营经济起家,这个传统不能丢;但照旧把"鸡蛋"都放在民营经济一个"筐子"里,转型升级显然力不从心。”既要对内大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又要勇于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空间从外引进新兴产业。南海决策者一致认为。
困境:区位优势导致民营企业创新内动力不足
“民营经济门槛低,收益快,在发展起点期非常需要。但我们走得太快了,混乱无序;几十年只知道"埋头走路",不知道人家早已鸟枪换炮,我们的烟囱还在不停冒黑烟。”曾多次考察华东地区的南海区委政研室主任谢晓云形象地说。
的确,曾名列全国百强县前三的南海,进入新世纪后逐渐被长三角赶超,落到6名开外。企业规模小,入选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和产值超百亿的各仅2家;产业层次低,传统低端制造业过于依赖土地和劳动力,使土地资源开发强度已达54%;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1平方公里有1000吨漂浮物。在区经济促进局局长刘铭恩看来,“长此以往,不仅企业自身难以生存,城市容量、环境容量也无法支撑。”
广东省社科院丁力教授分析认为,南海民营企业主要是靠接香港、台湾等地的生产订单发展起来的,不用担心产品销售,只要专心在生产领域降低生产成本,就可获得更多利润。“这与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不同,那边的企业从一开始就要考虑产品的市场销售,逼迫它们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市场需求。”丁力认为,南海的区位优势推动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但现在这一优势却反过来导致企业创新的内部动力不足,成为制约民企创新的消极因素。
对策:扶持本土优势产业,引入新兴产业
去年7月履新的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认为:“南海的民营经济大有可为,但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在过去30年基础上续写新的辉煌。”南海区历任主政者次第推进这一理念。
早在2008年,针对民营经济“强势产业不突出,领军型企业不够多”的现状,南海实施“雄鹰计划”,选定300家骨干民营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的扶持政策,南海对民营企业、传统产业中的优势产业、优秀企业不仅要保,还要扶,还要提。
2009年,南海全区民营企业投入技改资金超45亿元,为全省第一;8个镇街全部成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拥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95家,一大批民营企业在改造升级中,实现从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型,先后产生10家上市公司,还有近30家企业正在酝酿上市。本地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先行一步,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南海,不仅没有出现经济大幅下滑,反而逆市飘红,2009年GDP增速达14.5%。
“民营经济有提升空间,但也有局限性。不少富二代、富三代小富即安,满足于停留在产业链低端,靠传统制造吃薄利,进取意识不强,没钱没法转,有钱也不敢转。”谢晓云说,因此,南海区围绕着民营经济做的文章不光是提升,还有毅然决然地淘汰落后、关停并转。从2007年起,全区关停整治陶瓷、玻璃、印染、小熔铸等污染性企业累计达1500多家。关闭落后产能的同时,南海充分利用整治腾出的空间,引入新兴产业和优质企业,邓伟根称其为“把大树搬回家”。
事实上,南海区搬回家的不仅是“大树”,还有一大批长势喜人的“小树”乃至“树苗”。在南海,“企业不问大小,只问优劣”。
通过腾笼换鸟,南海区近年来共引入工业企业8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液晶显示器、汽车配件、智能家电、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产业集群,实现引资总额超1000亿元,新增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2007年开建的广东省金融高新区,截至去年底已吸引39家国内外知名金融企业落户,总投资逾120亿元。
初具成效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刘铭恩分析,相比于长三角,南海包括整个珠三角,都存在着金融机制保守、创新产品不足的问题。“很多民营企业土地都是租来的,没有抵押就贷不到款,没钱就难以转型升级。”另外,这几年政府在企业科技创新上扶持不少,但顾了投入不顾产出,不少企业研发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打不开市场,卖不出去。“我们这里很有名的蒙娜丽莎陶瓷,研发出一种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很薄的瓷砖,产品很好,但只有他一家做,国内没有相关标准,他就进不了任何工程的招投标程序,因而销售压力很大。”
除了金融短板,人才也是一大瓶颈。“我们出去招人,别说去北京上海,就是去武汉,一说我们在佛山市南海区,很多人还不知道是哪里。”艾科电子公司总经理常文飞颇为苦恼。(记者 贺林平)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