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机遇期,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潮州市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导致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落后
近年来,随着潮州市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总体而言还相对滞后,“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服务业产值在全省排名靠后。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潮州市的服务业产值排第18名,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大。根据钱纳里模式,在工业化中后期,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应达到41.2%,但我市第三产业比重至今仍只有37.2%,比全省平均水平45.6%低了9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协调。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潮州市以传统制造业集聚和民营企业为产业特色。目前,中小企业普遍感到融资困难,中小银行发展滞后,担保机构缺乏,融资渠道不通;集原料采购、批发、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市场缺乏,原有“庵埠食品市场”、“彩塘不锈钢市场”有产业无市场,严重制约着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大。
三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互动落后。潮州市业已形成传统特色产业的专业镇,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但由于潮州人残存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经营理念,却造成了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相对发达的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明显不足;也因此造成了现有的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满足较为发达的传统特色制造业的服务需求。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建立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平台。政府要积极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使各行业及时掌握一手资讯,如科技研究成果、物流综合信息、展馆资源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企业获取资讯的成本。以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对平台进行及时的更新,并为企业提供个性的服务。此外,政府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的沟通,简化商务发展的行政手续,把信息平台发展成为一个集查询、交流、交易、行政服务的综合性信息平台。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是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利用潮州港、厦深高速铁路建设的机遇,及早动手布局潮州专业市场。构建区域性、专业性的覆盖潮州、汕头、揭阳、梅州乃至闽西南及赣南等区域,集中转、配送和仓储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努力打造粤东地区区域物流中心。二是着力发展科技研发服务。以地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潮州制造”向“潮州创造”转变。以自主创新为内在动力,培育扶持高端服务产业,重点发展陶瓷设计及生产、服装设计、农业食品、电子机电等专业服务。三是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四是加快中介与专业服务业的发展。
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潮州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丰富的比较优势,做大文化旅游经济,加快经济与文化融合,推动潮州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大市转变。“十二五”期间,要真正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潮州市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来抓,切实加快历史文化名城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继续抓好笔架山宋窑、太平桥等一批重点文物的修复性开发,进一步丰富广济桥、牌坊街、许驸马府等一批重点文物的内涵,推进海外潮人博物馆的建设,把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文化地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丰富潮州文化内涵,“深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扩大“潮州文化”的品牌影响。
作者系中共潮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