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浙江省改革和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
下一个五年
草根式改革之路
行不通了
浙江省改革和发展研究所所长
卓勇良
核心提示:过去30多年,浙江经济凭借先发优势抢占发展先机。然而,这些年来,面对市场和竞争模式的巨变,浙江先发优势在逐渐削弱。“十二五”将是浙江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浙江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主要是经济崛起,后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将“渐入佳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多重转型是一个必然趋势。
草根式改革把中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两低一浅”为支撑的经济格局。即以低成本劳动为主的要素供给支撑,以低层次产品为主的市场需求支撑,以浅层次改革为主的制度支撑。
然而这种格局已经不可能再持续下去。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参数将在“十二五”发生转折性变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参数,是劳动力供给将全面紧缺。中国劳动力供给当前已出现了青壮年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且很有可能将在2015年前后出现劳动力总量短缺。近年来浙江各地遭遇的“用工荒”,就隐隐暴露出这一问题。
国内发展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制约。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是我们长期的主观愿望,但更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十二五”将是中国经济开始实施根本转型的重大转折时期。
从国际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渐行渐远,但浙江作为外贸大省在后危机时代如何破局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重,2010年可达10.3%左右,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日趋饱和,出口空间正在收紧。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原材料上涨、输入性通胀、汇率波动,加上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和由此带来的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将使得我省外贸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可能会遭遇到更多的贸易摩擦。
因此,创新和内需成为浙江科学发展的关键。浙江必须以低成本劳动为主的要素支撑转变为以创新要素支撑为主,必须以投资和出口主导的增长转变为投资出口和消费需求均衡的一种增长,从增长主导型的改革转变为协调发展型的改革。
基于这些分析,浙江的改革也面临着重大转型。根据我的分析,“十二五”浙江改革转型可以有以下几个重点:以社会体制改革为主体,以技术性结构改革为抓手,以均衡协调推进整体改革为主要方式。
加快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根本目的是为了富民强省、社会和谐,核心是富民。发展是硬道理,收入是硬指标。“十二五”期间浙江保障改善民生,基本立足点应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的腰包普遍鼓起来。
过去,浙江依靠率先发展民营经济、块状经济、中小企业、专业市场等,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也要清醒看到,浙江城乡居民收入不仅存在着“两个比重偏低”,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以及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差距偏大等全国性问题,也存在一些个性问题。
因此,如何让居民收入赶上GDP增长速度,这是“十二五”期间的一大课题。浙江经济要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继续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同时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