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们最需要“克隆”的,是义乌的理念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势头和发展效应
盘点广东的改革开放史,普宁是绕不过的名字。1979年,这里出现了第一家“三来一补”服装加工企业,引领改革之先。
而市场经济的激烈博弈,却让昔日的“商贸名城”在近10年间陷入沉寂。为重现曾经的辉煌,揭阳市委、市政府为普宁布置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五年克隆一个义乌”,打造商贸名城。
义乌只有一座,普宁能否“克隆”,如何“克隆”?面对发展重任,面对外界或褒或贬的声音,市委书记杜小洋有话要说。
“克隆”义乌具备现实基础
《南方》:一年前,揭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普宁要“五年克隆一个义乌”的目标。作为政策的第一执行人,您怎么看这个要求?
杜小洋:普宁要实现振兴,关键就是定好位。揭阳市委、市政府要求普宁依托药品、轻纺等产业优势,实现“五年克隆一个义乌”的奋斗目标,这是揭阳建设特色城市、推进各个区域错位谋合发展的战略举措,应该说准确地反映出普宁的经济、产业和城市特点,是适合我们发展的“实招”。
《南方》:您曾率队去义乌取经,义乌市场顾问团队也多次来普宁调研。在您看来,“义乌模式”到底是什么?
杜小洋:说到底,“义乌模式”就是以商贸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一种以商促工、贸工互动的独特经济形态。义乌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兴建一个市场,可以带动一批产业,惠及一方百姓,影响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南方》:为什么这么强调“市场”的带动作用?
杜小洋:应该说“市场”是义乌成功的关键,也恰恰是普宁的短板。普宁曾经是历史上有名的商贸城,十大专业市场闻名海内外。但到了今天,那些专业市场或消失,或老化,或零散,或风光不再。为什么?一句话,缺乏集群效应。
要唤醒沉睡的商贸业,要整合零散的专业市场,就必须引进新的模式和理念。对于普宁来说,就是要通过政府指导、企业运营、市场主导,创建一个超大型的、综合性的、现代化的商贸平台,这是实践“五年克隆一个义乌”这一发展战略的关键课题。
《南方》:义乌只有一个,普宁具备“克隆”的现实条件吗?
杜小洋:我认为普宁“克隆”义乌主要有以下几个便利条件。首先是普宁的商贸活跃,市场体系比较健全,经济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不断涌现,这为“克隆”义乌提供了商贸基础;其次是普宁人敢闯敢试,会做生意,在国内外都闯出了一片天地,这带来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民间资本;最后,随着厦深高速铁路在普宁设站,以及潮汕机场、汕普高速的建设,普宁的区位优势也将进一步凸显。应该说,“克隆”义乌不是一个空中楼阁式的目标,而是既有必然性,又有合理性和前瞻性的发展方向。
克隆“市场”渐趋成型
《南方》:建设大型市场,普宁目前有怎样的思路和举措?
杜小洋:我们的思路是打造三个特色化、规模化的商圈:一个是“纺织服装商圈”,目前总投资20亿元的普宁国际服装城首期工程已开业,签约了300多家品牌企业;一个是“医药物流商圈”,随着投资10亿元的普宁国际药品城首期工程投入运营,总投资16.5亿元的普宁大道药品街市区段规划建设,这个商圈已经崭露头角;第三个是力促齐鲁证券等进驻普宁,扶持本地企业挂牌上市,形成“资本运营商圈”。可以说,随着三大商圈的建设提速,普宁的商贸战略布局已经渐趋成型。
《南方》:与义乌相比,普宁的“商贸城”有哪些特点?
杜小洋:普宁有着很强的产业优势,依托大型商贸交易平台,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而且相比义乌,普宁的产业结构相对更加丰富,种类也更多。义乌主要是靠经营日用小商品起家的,我们则有小商品、服装、医药等三大产业集群和营销基地,这应该说是普宁的特色和优势之处。
《南方》:现在各类大型市场遍布全国,普宁靠什么来吸引客商?
杜小洋:首先还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改造升级基础配套设施。这两年,我们加快了市区道路建设,推进金叶大厦、富泉水上乐园片区、盘龙温泉商务度假酒店等配套工程的规划建设,努力营造亲商环境。在规划各类商贸城的同时,我们非常强调市场附近的居住、餐饮、娱乐、物流配送等功能配套。客商来普宁,是来投资的,是来发展的,也是来生活的。
《南方》:这些应该说还是“硬件”的支撑,在“软营商环境”建设上,普宁有没有急需破题的领域?
杜小洋:有,那就是抓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整治。如果在这座城市生活、经商的人连安全感都没有,上街不敢挎包,兜里不敢装钱,还谈什么发展?
《南方》:商贸业成就了义乌,义乌则带动了整个浙江金华地区的发展。以“义乌”为标杆的普宁,将对揭阳产生怎样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杜小洋:揭阳市委书记陈弘平曾经寄语普宁:“在揭阳这个大家庭里当一个名符其实的‘好大哥’。”这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将普宁建设成为辐射力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贸易中心。我们现在整个发展的思路是主动走出去,主动对接揭阳的大南海石化区,主动对接潮汕机场,主动对接厦深高速铁路,主动对接这些能够让我们做得更大的项目。普宁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她会为揭阳力拔粤东“五年大变化”头筹作出更大的贡献。
“克隆”,不是照搬照抄
《南方》:许多在义乌经商的人都发出过类似感慨:“中国小商品之都”不仅有好的营商环境,更有来自党委、政府的热情服务。“克隆”义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否也是题中之意?
杜小洋:没错。“克隆”义乌,不可能光靠几座商贸城、几条特色的商业街,各方面服务跟得上才是关键。其实在各种会议上,我一直向普宁的干部强调这一点:在没有任何地理、资源竞争优势的条件下,义乌成了“国际小商品城”。靠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个讲求效率、热情服务、勇担压力的“服务型政府”。
《南方》: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普宁有没有一些“实招”?
杜小洋:在推进商贸城的建设上,我们一直强调政府要为商户提供全方位的扶持,特别是在规范税费、保障水电、完善通信等方面要积极跟进,周到服务。同时,政府将会对市场经营进行严格监管,不会盲目追加经营户租金和规费。我想经营户在政府扶持的市场内经营,应该是吃了定心丸,不怕朝不保夕,各方面都会有保证。
《南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克隆”义乌实际上就是“学习”义乌?
杜小洋:其实说“克隆”义乌,不是一对一的照搬照抄、简单模仿复制,而是要克隆他们的理念精神,他们的发展模式、发展势头和发展效应。发展关键还是在人,在人的精神状态。“克隆”,不仅仅要营造像他们一样的营商环境,更要“克隆”他们的作风、精神。目前,我们着力在干部队伍中树立服务意识,将各项工作目标化,做到定人头、定任务、定时间、定要求,强力执行,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南方》:有信心,是否还有压力?
杜小洋:说实话,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但同时也为普宁找到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不能混日子,不能畏畏缩缩,就是要敢于打出“中国”“国际”的名号,敢于“争第一、创一流”,敢于叫板先进地区。我想,两三年后,我们会对这座城市、对这里的老百姓有个交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