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随着圣诞、元旦等节日临近,市场“促销”“打折”之声此起彼伏。专家指出,国内节日消费市场方兴未艾,如何创造更佳的节日消费文化,做大节日市场“蛋糕”,还大有文章可做。
节日气氛浓,“折扣”促销忙
随着圣诞、元旦等消费旺季临近,市场上迎节折扣促销活动此起彼伏。在上海,从大型卖场到街巷小便利店不少都专辟一块“圣诞折扣区”来吸引顾客。以各种各样噱头进行的商场促销会、特卖会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记者走访沪上各个大型商场,“满200元送100元”“满300元送160元”等平均在七折左右的折扣过于平常,相比之下,“满99元减50元”“满199元减100元”等五折促销才更具吸引力。还有不少商场更推出了“大幅打折”+“通宵营业”的策略,吸引“血拼”客流,“折扣族”通宵“血拼”成为了今年节日消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家住五角场附近的李小姐告诉记者,前几天附近的巴黎春天通宵促销活动,折扣确实很吸引人。李小姐说,她和同事们相约零点出门购物,凌晨2点多满载而归,“虽然半夜购物有点疯狂,但折扣诱惑确实难挡。”
在上海淮海中路百盛购物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平时难得逛街,这次是看到“满99元减50元”的活动信息特地前来购物,一下子就买了3000多元新衣服过节。
有些精明的消费者,更把节日商家打折促销当作投资的好时机,从事审计工作的季小姐说,圣诞节期间,有的大商场发出的消费券可以用于购买黄金,自己将会把购物目标锁定在这些可能升值的产品上。
国内节日消费层次日益丰富
“白领”张小姐告诉记者,平时都喜欢在网上购物,主要看重其便宜实惠,但今年圣诞、元旦节日期间,她发现一些大商场打折促销商品价格与网上所差无几,自然倾向于去更有保障的商场购物。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指出,和许多国家一样,节日促销已在国内形成一种惯例,也成为消费旺季,大众的整体消费格局也在提高,消费规模在不断扩大,随着居民购买力提高,消费可能性让商场抓到了促销机会。“所以节日消费确实是大有文章可做,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不容小觑。”
专家指出,目前国内节日消费的主要格局还是依靠降价促销,而且还具有积累的消费欲望在节日期间集中释放的特点。与此同时,不少服务性消费、体验性消费在节日期间却有可能呈现出价高反而更受欢迎的趋势。
每年都很火爆的圣诞大餐今年同样身价不菲。据了解,上海的喜来登、香格里拉等高档酒店推出的圣诞大餐基本都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者余南平指出,目前节日消费层次丰富,消费者选择节日消费产品并不完全以价格为导向。这是一个积压、累积消费的概念,包括消费者对于相聚、交往的需求,只是通过节日的形式表达出来,与物价联系并不很大,更重要的是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更好的消费概念。
社会学者于海也认为,一般中老年人不参与庆祝圣诞,圣诞节毕竟是时尚的节日,受年轻人追捧。圣诞节的消费群体普遍呈现年轻化,这类群体的圣诞消费需求一般不太会因为价格偏高而消退。
节日经济应成扩内需“推手”
记者走访各大商场发现,商家不仅在门面布置上以圣诞树、圣诞饰品、圣诞老人为主线凸显圣诞氛围,更是利用一年一度的节日契机,大打促销牌,让节日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时机。
专家指出,随着拉动内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增强居民消费动力,做大消费市场也是必然选择。而节日消费作为最重要的消费载体之一,如果做大节日消费“蛋糕”,把圣诞、元旦、春节甚至情人节等较为临近的节日有机结合起来,将短短几天的“消费节”,做成有延续性、有增长性的“消费季”,也是一种好的思路。
余南平认为,目前国内“圣诞大战”一年比一年提前,从最初只做一两天的促销,到现在逐渐拉长为圣诞周、圣诞月,促销变成了“持久战”,将节日经济的“蛋糕”逐步做大。“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寻求一条完整产业链的节日经济促销活动,这比起单纯的打折促销更值得提倡。”余南平说。
据了解,目前上海已有不少商家逐步推出延长“折扣季”的方案。将促销期从圣诞节延续到春节,将充分发挥节日经济的产业链优势。
同时,专家也提醒消费者,从文化交融层面而言,应避免非理性消费。“注意消费品质,注重控制消费节奏同样是考量节日经济的重要因素。”余南平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