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沪郊一家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多利农庄宣布,获得国内著名风险投资基金7000万元人民币的注资。此事,引起不少外界人士感叹:风投资本正式开启了“下乡潮”!
而实际上,在此之前的几年里,资本已经开始大规模下乡到上海郊区,涉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且开垦出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农业新领域、新模式。业内人士表示,资本下乡应该是大势所趋,表明现代农业这一 “蓝海领域”终于被资本发现,但它们到底能给现代农业带来哪些积极且深远的影响,值得期待。
资本下乡,带来的远不止资金
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实施规模化还是产业化,都会面临 “缺钱”难题,资本下乡无疑会起到最直接的 “解渴”作用。但是,跟随资本而来的,应该还有新型人才、高新技术、全新理念等诸多要素,它们对农业的影响将会是全方位的。
后继无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所在。现在,数千家郊区合作社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就是缺乏信息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新型人才,因为没有新鲜血液的输入,许多合作社尽管把农民组织了起来,但还只能在低层面运行。许多农业企业也感叹,就连普通的农业工人也难以招到。为此,上海市农业部门近年接连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报考涉农专业,政府部门将给予学费、补贴等多项扶持。市里也推出了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目前已有成百上千的大学生走上了村官、合作社助理等岗位。
令人高兴的是,随着资本的大规模注入,许多高端人才也 “流”了过来。浦东新区一家农业合作社,牵头成立者原来从事的是市政工程项目,但近年他投资农产品流通领域,带领数百家合作社的农产品进入了家乐福等上百家大卖场,大大缓解当地年年出现的瓜果蔬菜“卖难”问题。带头人本身并不懂农业,近期又准备引入日本一种社区蔬菜的自动售货模式,为此已投入数百万元搞研发,还高薪聘请了一位化工工程专家,来潜心研发蔬菜清洗、加工、保鲜的工艺和生产线。同样的,在松江一家种猪场, “海归”博士养猪也不再是新鲜事。
引进各类人才,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他们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奉贤青村镇的申亚创意农园,就是在农业生产领域充分 “放大”创意和科技的试验田。农园种植的南瓜,可长出红、橙、黄、金黄、墨绿、乳白等颜色,还有球形、飞碟形、鸳鸯梨形、佛手形、鸭子形、皇冠形等。种植的春桃,一年可以结两次果。小番茄则有10多个品种,五彩缤纷。农园很快打响了名气,并获得了较高经济回报:一般桃树亩产值达8000元已算很高,但这里的春桃亩产值达到了6万元,净利润接近4万元,奶油草莓亩产值至少4万元,鲜杏亩产值为2万元,有机叶菜最低价也达到每千克140元。这些新行情,都是传统农业工作者所不敢想象的。
资本下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资本下乡,以及新人才、新技术、新理念的到来,还将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因为,这些人才、资本、技术大多是从二产、三产中 “起家”,而今转向农业领域,必然会带着原有的产业背景,并将其中先进的东西 “嫁接”到农业中来,推动农业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使现代农业具备新的竞争力。
以工业化的理念改造传统农业,首先就体现在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上,由此大幅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这样的例子已经有许多。松江落户了一家荣港工贸公司,主要从事桑椹、黄桃、葡萄、草莓等果酱、果粒的深加工,一吨桑椹的产值原本8000元左右,但经过深加工,利润空间可以增加五六倍。近几年来,企业还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加工的范畴,还建立了市郊最大的优质桑椹生产基地,且把桑椹园做成一个集采摘、品尝、餐饮、会务等为一体的乡村游项目。这样,确保了优质的原料来源,还有了与市民、客户互动的休闲平台,进一步做大品牌。如今,企业已成为可口可乐、百事、蒙牛、伊利和光明等200多家著名企业的原辅料供应商。
近年来,工业理念的另一个积极影响,则是大大提升了农业的标准化水平。工业生产中,每一个螺钉都要做到整齐划一,而农产品出产时往往大小不一,更不谈内在品质的稳定如一了。因此,为了保证安全、保证品质,农业必须在生产、加工的各环节强化标准化操作,并实现农产品品质的可追溯性。现在,各区县已创建出了一大批标准化生产基地。而沪上最大的江桥批发市场,更是在一些农产品基地建立包装厂,帮助农民进行分级、包装,不再以散货、统货进入市场,这就从市场终端反向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标准化建设。
二三产业的专业化分工理念,也在悄悄改变农业的经营格局。农业产业链要想做长、做强,必须懂得专业化分工,每个环节都有最擅长的团队来运作,并且互相衔接、互相支撑,降低成本,做大规模。笔者发现,沪上一家大型蔬菜出口企业,自身将出口贸易环节打通,但把生产环节交给广大农民,同时把各种标准以培训的方式教授给农民,各自发挥专长,获得不小成功。崇明最大的万亩有机粮田,投资者本身也并不从事农业,但他引进了生产技术、农机服务、稻米加工等五个专业化团队,各司其职,结果竟把一个万亩基地管理得井井有条。
此外,信息技术的引入,还使 “菜管家”等网站牵动了一批农业基地的发展。而 “田头超市”、 “社区农业”则表明了商业与农业的互相渗入。
资本下乡,开掘新的农业功能
10年前,要问沪郊有什么乡村游景点,还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上海的农村实在没什么稀奇的旅游资源。但现在,乡村游景点已经在市郊遍地开花,每个区县都出现了至少二三十个大小农业旅游景点,其中不少 “无中生有”的景点还打响了名气,越来越为市民所熟悉。沪郊乡村游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资本下乡的功劳。
松江浦南地区,已经成为乡村游的集聚板块之一。在五厍现代农业园区,已有10多家农家乐项目,包括番茄农庄、格林葡萄园、渔夫农庄等,其中不少投资者还是结伴而来。在泖港镇,市区一家大型集团去年投资6000万元开始兴建 “温泉农庄”,有望让市民在家门口也能泡上温泉。这些乡村游项目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农业功能:既能有好的经济产出,还能挖掘出休闲、文化等功能,更可以保护好的生态环境。
农业新功能的开掘,可以盘活原来闲置的许多农业资源。奉贤庄行镇,原来只是个默默无闻的纯农业地区小镇,但现在,当地以 “菜花节”起蓬头,并打造伏羊节、蜜梨节、新米节等一系列节庆,全方位挖掘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如今,不仅平淡无奇的菜花成了美景,当地许多农产品也在家门口被市民买走了,许多闲置农宅成了农家乐饭店,一些农业基地也成了市民认种、认养的 “开心农场”。同样的,坐落在松江小昆山镇的西部渔村,原来只是一个培育水产种苗的良种场,但 “转身”成为垂钓场后人气大旺,每到周末,附近宾馆酒店就人满为患。现在,渔村的休闲收入已经超过了鱼苗销售收入,而且还带动了大闸蟹、草鸡、有机米等销售,每一样产品背后都有一个生产基地支撑。一个 “游”字,串起了许多个农业产业。
生态、休闲、文化功能的开掘,也使农业站到了更高起点上,有了更长足的发展前景。上海锦江集团来到金山廊下镇,将整个中华村改造成了一座农家乐景点。现在,村里的河道、绿化、道路、农宅、农田都变得赏心悦目,原生态的田园风光被充分保留下来,一些农耕文化项目如打莲湘、土布服装也被重新开发,生态、文化成了吸引市民的亮点。崇明的乡村游景点开发,同样如此。但是,保护生态、体现文化内涵的新功能,也对新型投资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是个长期投入过程,千万不能过度攫取资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