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核心提示
国扶47条提出,要“发挥定西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的优势,建设全国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这为定西中药产业发展勾勒出了蓝图。对此,定西市委书记杨子兴满怀信心地表示,“十二五”期间,定西市将立足打造“中国药都”,中药材种植面积将稳定在110万亩,培植100多户中药材加工和现代制药企业,实现中药材产业向中医药产业的转变,中医药产值力争由目前的不足20亿元增加到85亿元,从而促进定西中医药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 庄俊康 赵全福 通讯员 何 强
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定西盛产当归、黄芪、党参等各类名贵中药材313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尤以“岷归”驰名中外,已有1700多年种植历史。
8月中旬,记者随定西中药产业发展大会的代表来到陇西县首阳镇三十铺村甘草GAP种植示范基地,看到药材长势良好。药农张万成告诉记者,今年甘草价格高于往年,每公斤卖到了15元,按这个的行情,一亩地能收入3000到4000元,他家5亩甘草的毛收入在2万元左右。
“这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是陇西县传统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陇西县委书记张懿笃介绍,为进一步规范种植技术,提高药材品质,县上按照标准化种植的要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里建起了5000亩干草规范化种植基地。
这只是陇西县规范化种植药材的一个缩影,为了推动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陇西县每年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立了优质种子、种苗繁育以及规范化生产示范三大基地,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8万亩,为全国县级行政区域中最大的种植基地。
在渭源县,如今已形成了“南归北参川芪”的种植布局。渭源县副县长宋富荣介绍说,目前已经建成了以新寨为中心的“白条党”生产基地,以会川为中心的当归生产基地,以莲峰为中心的红黄芪生产基地。2010年,渭源县建成了10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年中药材产量5万多吨,产值5亿多元。
在岷县,自2005年西寨镇的当归种植基地顺利通过GAP认证后,每年建设当归种苗生产基地2000亩、当归GAP基地1万亩。中药材加工企业也参与基地建设,订单生产,甘肃岷归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在岷县每年建设当归GAP基地1000多亩。
今年,定西市共建立中药材无公害标准化基地74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36万亩,形成了以岷县为主的当归、陇西为主的黄(红)芪、渭源为主的党参三个特色优势种植带,有力地提高了药材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定西市市长许尔锋在谈到未来的规划时说,“十二五”期间,定西市将遵循天然道地准则和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促进道地和优势地产中药材向最佳适宜区集中,不断提高基地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努力使GAP种植由现在的30万亩扩大到80万亩以上。经过努力,使全市中药材种植由追求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而对拉动农民增收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加工链条让药材向中医药转变
在定西采访的几天时间里,记者亲眼见证了定西中药材是如何通过一道道加工程序,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并实现身价翻番的。
8月21日,记者在岷县茶埠镇岳家湾村郝维强家看到,院落里堆满了收购来的中药材。郝维强说,他从1986年开始,就边种植中药材边加工,如今不仅加工自家的中药材,还将附近农户的中药材收购回来进行加工,年加工药材20多吨,仅这一项收入就2万多元。
据了解,黄芪地头收购价每公斤12元,加工成切片后每公斤就可以卖到18元。岷县农业局副局长后顺心说,以前农民种植的中药材从地里挖出来就拉到市场上销售,卖不上好价钱,而通过粗加工后,不仅好运输,还能卖上好价钱。尝到甜头的药农们纷纷搞起了药材粗加工。如今,岳家湾村长年从事中药材饮片加工的农户达到90户400多人,占全村总户数的55%,年加工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药材饮片1200吨左右,中药材加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左右。当地政府还围绕该村建起了中药材饮片加工园区。
在定西,千家万户的加工只是中药材最初级的加工。在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收购来的中药材经过水煮、喷雾、干燥等工序,变成了浓缩膏粉。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每斤几块钱的中药材加工后就可以卖到80元到100元。
在岷县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材有效成分生产线前,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投产后,提取的当归油每公斤卖到了3000多元,直接出口国外。
药材加工企业让陇西的中药材产业实现了由简单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突破。近年来,定西市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现有较大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93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2009年实际加工中药材7.97万吨,占中药材总产量的47.2%,加工产值8.6亿元,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中药半成品(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等多个系列。
今后五年,定西市将通过采取优惠政策等扶持措施,大力培植中药材加工业和现代制药业。将陇西作为“中国药都”核心地,加快建设陇西现代中药材加工园区及岷县、渭源、漳县、安定、通渭、临洮配套加工园区,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集群化发展,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完善市场体系拓展销售空间
8月19日下午,记者在西部地区交易量最大的首阳中药材市场看到,农民将加工好的党参、黄芪等切片运到市场上销售。有的在跟客商讨价还价,有的过秤点钞票,市场交易十分活跃。
陇西县县长鲁泽介绍说,目前,这个市场内常驻20多个省市的客商1600多人,交易旺集,日上市交易人员1万余人。年交易中药材原药5万吨,种苗2万吨,种子5000吨,饮片8000吨,交易额10亿元。党参、黄芪交易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0%和50%,被誉为全国党参、黄芪价格的“晴雨表”。
如今,定西市已建成文峰、首阳和岷县“当归城”等6个大中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中药材30.6万吨,交易额29.4亿元,其中文峰、首阳两大市场常年交易的中药材品种达500多个,仅大宗品种就有130多个,年交易量18万吨、交易额20亿元,成为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及北方大宗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
在定西,在中药材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依托市场,各种从事中药材贩运的经销协会也快速壮大了起来。麻自胜是渭源县人,2006年的一场中药材市场价格战让他记忆犹新,当时中药材终端市场价格一路暴涨,而他们产地的农民根本不知道远在千里外的市场行情,低价把药材出售给商贩,让中介商赚了个盆满钵溢,等到他们知道终端市场行情大涨、大量储备药材时,终端市场却价格下跌,最终导致药农和本土经销商赔本。麻自胜经过这场教训,觉得大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互通信息、掌握市场行情,随后他发起成立了渭源县工商联中药材商会,带动扶持药材加工户350多户,带动本地药材种植、贩运大户300多户,建成了会川镇西关金滩中药材加工园区,吸引省内外客商100多家,年交易额2700多万元。目前,定西本土经销队伍的活跃带动了药材交易的活跃。
冷凉干燥的气候资源条件,还催生了仓储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南药北贮”的地域优势,涌现出了一批以陇西惠森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仓储企业,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已达20万吨。
“十二五”期间,定西市将把市场开拓与产品营销作为拉动整个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品营销体系以及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运行体系。充分利用该市地处西北高原干燥冷凉的气候资源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顺应国内“南药北贮”趋势,加快发展规模仓储,进一步提高吞吐能力。在全市中药材优势产业带、中医药商品集散地尽快建立健全一批中医药交易市场,扩大交易总量,拓展市场销售空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