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现有的地块已不堪承受市场扩容与升级的重负,十年前“原地改建”的旧路显然已行不通,“这个市场,不够用了”。
◆异军突起,偶然,还是必然?
1998年,做家居经营行业的广东商人潘柱升,怀揣着他的“西部梦”来到贵州,准备在这片家居市场几近空白的“处女地”上大展拳脚,施展抱负。当时专注于老本行的他可能难以预料到,数年后自己的名字竟会成为这座城市农产品市场编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0年,潘柱升在贵州的第一个作品西南家居装饰广场一炮打响,结束了本地家居“马路市场”的时代,初试啼声的他获得头彩,兴致盎然,正谋划着下一个家居市场的蓝图。此时,一个陌生的项目却找上门来:位于贵阳市五里冲的蔬菜中心批发市场正等待改制重组,于是有人想到了这位被称作“市场奇人”的广东企业家。
就这样,一块“硬骨头”摆在了潘柱升的面前,在最初的时间内几乎凝结为他眉心的“川”字。
潘柱升陷入了良久的深思。短线看来,当时的五里冲市场位置偏远,软件硬件基础都极差,而且附近已有一座大型果蔬市场正火热经营,若要改革,必将对五里冲进行体制理顺,设施重建,实行市场化管理运作,这是精力与财力的大手笔投资,其风险不得不防。
长线来看,贵州作为当时的农业大省,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调整,各地将孕育出更多的名优农产品,这必须依靠一个更大的市场来带动产销,市民需求的不断增大及外销出口的几近空白,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2000年是特殊的一年,伴随着新千年的开始,国家西部大开发也如箭在弩,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推展,潘柱升毅然决定接过改制中的蔬菜中心批发市场。
接下这个并非本行的项目,潘柱升当时认为实属偶然,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但10年后再回顾,却发现偶然之中隐藏着必然,正如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经典论调:“会做生意的人,除了精通取势用势外,还要特别善于发现机会。”这两个要素在潘柱升身上完整地体现了出来,顺应时势与潮流,再加上敏锐的商业触觉,五里冲想不成功都难。
“兵贵神速”是军人出身的潘柱升的办事作风。2001年元月开始实施改扩建工程,短短1年半的时间,五里冲市场就汇集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000多种农产品。特别是来自全省各地的优质蔬菜和瓜果,以五里冲市场作为平台,迅速流向贵阳人的餐桌果盘以及湖南、四川、重庆、广西和广东等地市场,一个“立足贵阳、抓牢全省、辐射周边、联系全国”的大市场雏形初现。
◆塘子太浅,难养大鱼
来看一组近几年贵州省农业总产值的数据:2006年总产值382.06亿元,2007年增至446.38亿元,2008年达到547.85亿元,到2009年,贵州省光是马铃薯产量就超过767万吨,实现总产值110亿元,今年全省辣椒总产值,预估可突破亿元。显而易见,省内农业产值正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形成,逐年稳定地大幅增长,未来潜力更是不可限量。
和农业状况息息相关的五里冲市场交易额,从2001年6亿到2005年23亿,4年翻了4倍,此后的几年内步入了一个增值幅度相对较小的平台期,至2009年,年交易额达到30亿,市场交易量似乎已接近触顶。
与此同时,五里冲更是身陷拥堵重围,令广大经销商与批发商常常苦闷难言。企业的自我发展愿望与社会使命感迫使它必须寻找出一条突围之路,但现址因为交通、场地、规模等种种缺陷,以及城镇化发展引起的城乡布局变化,现有的地块已不堪承受市场扩容与升级的重负,五里冲的缔造者潘柱升也清楚地认识到,十年前“原地改建”的成功旧路显然已行不通,“这个市场,不够用了”。
其实早在2007年,潘柱升就曾规划过升级市场,那时的想法是把位于南明区的五里冲向专业批发市场打造,同时在云岩区新建一个农民直销市场,两大农产品市场纵贯贵阳主城区,形成“南北对流”的局面。
但时代总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2008年,市长袁周在《贵阳城市规划十题》中描绘出一个规划远景:随着贵广高铁、厦蓉高速这“二高”工程和黔渝快速铁路的尘埃落定,贵阳将成为东盟、泛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圈的重要结点城市;随着贵阳市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老城区的文化、经济中心地位凸显,金阳、白云、小河、花溪、乌当等区块日渐繁荣,贵阳市城市区域将得到极大扩充。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省内外交通血脉的贯通,城市的扩容,贵州迫切需要一个比现有的五里冲市场规模更大、布局更科学、管理更先进、交易更有效的现代化农产品集散物流中心,实现农业市场从粗放到精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潘柱升认准了今后国家政策将继续向西部倾斜,广东商人血液里的“敢”和“先”又在他的身体里沸腾起来:既然现在的市场已没法改造,那就重新选址,再造一个更高层次的农产品大市场!此言一出,掷地有声,但同时又引来了众人的疑惑重重:市场能够搬走,但这10年积累下来的人气能搬走吗?离开了一脉相承的土地,五里冲会不会“伤筋动骨”?
◆异地再建,“肥水”是否会流到外人田?
五里冲谋划着另寻佳地再建市场,与此同时,有另一些外来投资商看中贵阳这块宝地,也有意向在这里投资发展农产品市场。
对于政府政策层面的解读,对投资商而言也是非常宽松,在省政府出台的2007至2015年贵州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中提到:“将依托中心城市的市场消费和辐射带动,重点在贵阳市规划布局2-3个大型农产品综合及专业批发市场;在安顺市规划布局一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围绕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需要,在周边地区规划布局一批蔬菜、水果、粮油、肉食品、禽畜产品、花卉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如此看来,有实力者从农产品市场分一块蛋糕似乎不算难事。
今年10月10日,贵阳市加快服务业发展会议上,政府对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的重视与促进更是让这一群意向投资商浮出水面。一时间,农副产品流通行业暗流汹涌、蠢蠢欲动。
提到这个问题,潘柱升并不显示出忧虑:“这几年经济形势好了,很多做房地产的人看到市场火热也想来做市场,其实经营专业市场不像开发房地产项目,前者重在持续性经营管理,后者主要看中前期定位和营销策略,相对而言,做市场的难度要大很多,行业准入标准也要高很多,我们摸爬滚打多年才有今天的成绩,据我的经验,不顺应经济规律,人为蓄意勉强完成的市场,不会存活太久。”
五里冲市场负责人朱凯安也表示,做农业市场牵涉的专业层面太多,地块规划、农业生产、物流运输、食品安全、经营管理等等,“不是谁都能做好的”。
除了对自己市场经营能力的自信:潘柱升手中还握有一张王牌,“十年了,五里冲培育出来的核心竞争力,不是6万平方米的交易场地,不是各种现代化的市场设备,不是超过3500吨的日吞吐量,而是一大批成熟的农产品经销商!交易场地可以短期建成,但培养商户却需要长期的引导和扶助,没有成熟经销商的市场不能称为市场,只是一个空壳。经销商是我们五里冲的立根之本。”
记者在走进市场的采访中,发现众多商户都有着同一个思维:他们与五里冲一起成长,在市场的引导和帮助下从小商贩做到有公司有产业的大商户,对五里冲都有着深厚信任和感恩之心。大部分商户表示,如果五里冲市场要搬迁,他们愿意紧随其后。不少商户对搬迁表示出喜悦之情,干货经销商陈志国说,搬迁就意味着以后不用这么堵了。蔬菜经销商肖强显然看得更远一些,他认为搬迁之后,五里冲会像10年前一样,得到一个飞跃的机会,而他对自己公司的前途也相当看好:“市场变得更好了,我们在里面做生意的肯定也跟着赚钱。”
◆“超市+展会”,升级换代成为农产品物流园
“纵观流通市场,在发达省份类似的搬迁先例很多,搬一次,长大一次,搬迁是一个企业再腾飞的机遇。”潘柱升近来正带着他的骨干队伍满中国跑,学到很多东部、南部地区农产品市场更新换代的东西。
潘柱升准备把搬迁过后的五里冲定位为大型鲜活农产品物流园,成为大贵阳背景下未来城市布局中一个贯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业物流基地。他说:“我准备做一个20年内不会落伍的农产品大市场,规划用地千亩以上,也许有些理念现在显得太超前,但眼界一定要长远,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很容易就会被抛下。”
潘柱升说,未来五里冲市场会增加交易种类,如肉类。贵州远离海岸线,海鲜海货特别贵,他谋划着把这一块也纳入交易范围,到时候贵阳人吃海鲜就不再会为昂贵的价格而止步了。在交易形式上,响应国家政策,筹划“农改超”(农贸市场改超市),力图打造出更合理、整洁、人性化的农产品交易环境。同时,五里冲会借鉴外省先进经验,以求实现“超市+展会”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
五里冲这个地名,现在已经成为贵阳人心目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代言词,甚至被社会赋予了一定程度的人文地理意义,搬迁后的五里冲市场会更名换姓吗?市场负责人朱凯安告诉记者,“五里冲”这个品牌已经在知识产权处注册,未来无论搬迁到哪里,都会“行不改名,坐不更姓”。这个举措,除了有延续和发展企业品牌的作用,也希望能为老百姓们带来慰藉,保持大家心目中那份对五里冲“贵阳人的菜篮子、果盘子”的微妙感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