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何改变戚墅堰区城市功能缺失,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2008年以来,戚墅堰区委、区政府以东大门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契机,瞄准“三年大变化、五年一体化、戚区现代化”目标,明确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其中,通过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特色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等四大产业,全力打造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传统工业区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驾齐驱的转变。
本月,这场嬗变将迎来一个高潮:在9·28经贸洽谈会期间,被列入戚墅堰区今年“1158”工程的10大重点服务业项目,将集中举行签约、开工仪式。项目总投资27.58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1.6亿元。
突破口已经打开,一场服务业大会战即将全面打响。
高起点规划
突破瓶颈实现先行,规划是龙头。
戚墅堰区主动融入常州东部“一盘棋”发展规划,在完成全区31.58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全覆盖,专注区内合理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与周边区域的对接与外联,在规划定位方面实现先行突破。
其中,重点围绕服务业布局,着力做好空间规划、产业链规划和品牌规划。
空间规划。按照“一线五点”的总体思路:“一线”即强力推出东方大道沿线地块,快速集聚人气,展示形象;“五点”即城际戚墅堰火车站广场综合开发、玫瑰湖城市综合体、湿地公园周边城市综合体、湾城物流园区及丁堰集镇区,合理安排服务业建设项目,保证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协调共进。
产业规划。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湾城物流园区。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启动城际铁路车站周边综合开发建设,打造城区商贸中心,推动万都义乌小商品城和华丰路商业街加快发展,引进星级酒店和大型超市等,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城区金融业的布点规划。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打造以圩墩遗址公园为核心的生态休闲区、以湿地公园为核心的文化休闲区、以玫瑰湖为核心的水景休闲区、以轨道交通产业园为核心的工业旅游区。
品牌规划。围绕建成4A级景区目标,加快圩墩遗址公园三期工程建设,提升旅游品牌形象。
大手笔投入
从2008年起,戚墅堰区全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8年和2009年分别实施了第一轮和第二轮“五个一”工程,累计投资达22亿元,今年实施的第三轮“五个一”工程将再投入7.8亿元,扮靓东大门。
加快路网建设。根据常州东大门道路建设三年会战方案,大力推进大明路、五一路、潞横路等主要道路的建设,构建区内“五纵五横”的道路骨架,主动融入常州东部“六纵七横”的区域道路网络,形成向东与无锡对接、向西与常州主城区对接的大路网格局。
推进城市改造。实施城际铁路戚墅堰站南广场周边地块、丁堰街区综合改造工程,增强城区对外辐射力和对内聚合力。实施东方东路城市化改造、革新河区域综合整治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建设丁塘河湿地公园、圩墩公园三期等公园绿地,打造常州市有影响的融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休闲中心。
据统计,3年来戚墅堰区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平均投入近1亿元。按照东大门道路建设3年会战方案,到2012年,戚墅堰区每平方公里平均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2亿元。
大力度招商
大招商才能引来大投入。
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戚墅堰区积极参与市政府组织的招商系列活动,同时采取网上招商、小分队招商、展会招商、代理招商等,多渠道、多形式发布和获取招商信息。在此基础上,加强企业招商。切实做好现有企业,特别是外资、外贸企业的服务工作,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加强沟通和交流,鼓励引导成熟企业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实现外资嫁接,加速自身裂变扩张。
同时,戚墅堰区积极创新招商体制机制,重点推进驻点招商,发挥好驻北京、上海经贸联络处的作用,选派懂业务、善攻关的专业人员充实招商队伍,为获取更多信息、邀请考察、促成项目洽谈夯实基础。
在成功引进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众多重点项目的同时,戚墅堰区还将继续积极探索配套招商、中介招商、专业招商等新方式、新办法,把服务业招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进亨达置业、东方汽车城、玫瑰湖城市综合体等一批影响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不断提升服务业比重。
全方位服务
“支持企业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关爱有加。”秉承这一理念,戚墅堰区积极服务企业,帮助他们破解发展难题,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开展产学研对接,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领军型海归人才引进,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素质,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科技型企业。
搭建服务平台。成立了轨道交通和电机电器等产业协会,通过产业协会这个平台,促成了常州邮储银行1亿元的集团授信协议,在全省首开先河,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等难题。
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会审制度和领导挂钩责任制,切实提升重点项目督查的组织化程度,并将项目最终推进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定期召开企业及有关部门联席会议,汇总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破解发展瓶颈。积极盘活土地存量,通过“腾笼换鸟”、项目置换等方式,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快拆迁进度,千方百计缓解用地矛盾,保障项目用地;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同时扎实推进银企合作,促进创投资金与企业项目对接,扩大融资平台,解决项目资金难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