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终于,开发商憋不住了。
在忍受了长达3个月“清汤寡水”的难耐后,新政“百日效应”的直接反馈便是供应开闸。据记者不完全统计,8月期间,成都房地产市场即将亮相、开盘或老项目推出新批次房源的楼盘达70余个。来自星彦地产的数据分析显示,预计8月成都主城区商品房供应总数有望突破11000套,供应面积约105万平方米。而且,基本上是集中在八月上旬。“如此短暂和密集的供应放量,不太多见。”业内人士冯林在网上表示。
为什么是这样? 供应背后的逻辑
来自成都市房产管理局的相关预售备案信息也显示,在经历了连续4周下滑后,7月的第3周和第4周,成都市商品住宅成交量不断回升,从曾经的周成交不足700套,分别回升至810套、1104套。与此同时,开发商的推盘节奏明显加快,这两周项目开盘或推出新批次的房源数分别达到3799套和1943套。其中,7月第3周10个楼盘推出3799套房源,数量是新政后周均1293套的近3倍。
按普遍规律,开发商都会选择一个供应相对缺乏的时机上市,此时为什么反其道行之?“就好像商量好了一样”,购房者冷斌有点不解。“大片上映,不都是这样嘛。”对此,业内人士分析道,市场对新政调控的预期是三个月,现在看来调控并没有松动,尤其是住房贷款。在此之下,开发商迫于资金压力抓紧时间出货。而记者也了解到,无论是一线品牌还是中小企业,都想赶在三季度实现销售回款,为公司年终考核和来年备战做出点成绩。
此调非彼调
日前,国家统计局在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通报中指出,从实体经济来看,上半年GDP增长了11.1%,比去年同期加快了3.7个百分点……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说,内需和外需对经济增长动力在增强,协调性在增强。在国家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全年8%的增长目标难度不大。当被问到房地产调控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房地产调控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较快发展,更重要的也是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短期来看,房地产的调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因为上半年房地产的投资还是高位增长的,增长38.1%,这个投资比去年同期高了很多。短期来讲,对经济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此外,银监会再次重启银行压力测试,要求各家银行根据市场发展和信贷风险变化趋势,重新定义重度压力情景的房价下跌幅度,调整为房价下跌50%。早在今年5月,银监会就要求商业银行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分析不同压力情景下,房地产贷款所受到的冲击。测试分为轻、中、重三种不同压力情景,分别指全国房地产价格平均下跌10%、利率上调27个基点,房价下跌20%、利率上调54个基点,房价下跌30%、利率上调108个基点的情况。
似乎,调控的风越吹越紧。日前,三部委联合发文,”严格执行国家的信贷政策“。从记者到售楼部了解的信息看,”三套房没办法,确实贷不了“。于是,众开发商将注意力的重点瞄准了刚需客。
刚需客的置业春天
冷清的楼市,注定就是一个买方市场。从代理公司到开发商,都在为销售回款而奔波。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工程款、营销费、固定开支,都需要真金白银。尤其是在国家严控投资客时,享有购房特权的刚需群体自然成为”蓝筹股“。银行审批、手续办理、销售讲解,都更为容易。”我们项目主要还是针对刚性需求的客户,在销售政策的制定下也作了倾斜。“一城南项目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
从8月亮相的项目看,城南无疑成为了楼市的焦点。8月14日,复地·雍湖湾盛大开盘,周末两天大卖369套,成交金额高达3.5亿。淡市为何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复地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复地除了带给业主纵览千米无遮挡绿野画卷外,还将让业主享受到周边完善的商业综合体、医疗、教育、娱乐设施。环境稀缺、配套齐备、升值潜力大让观望中的购房者果断出手。有业内人士表示,大源组团已如成都楼市的“第二个建设路”。
与城南大源片区遥相呼应的是领馆区如火如荼的建设。“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实际上当前国际城南领馆大道板块的火爆何止一个支点。地铁一号线即将开通、新会展中心片区人气渐旺、城南CBD建设如火如荼、领馆大道开建等一系列的利好因素都让整个城南片区成为市场注目的焦点。“购房者居住在领馆区1号,就可以奢享国际配套。”卡斯摩项目负责人表示。
据悉,该项目将在8月28日重磅开放。此次推出443套房源全为精装小户,户型面积54-72㎡,套一可变套二,套二可变套三。业内人士表示,在房产新政的背景下,针对刚需购房者的小户型楼盘保值增值的可能性最大。“此类小户型一般价值潜力大,质价相符,加之新政并未对首次置业的刚需群体拔高门槛。 ”他分析道。
记者手记楼市之”底“在心中
何时买房,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似乎都是一道难以抉择的选择题。说到底,还是“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在作祟。牛市时,大家害怕房价还要继续涨,于是便一窝蜂地去抢,甚至通宵排队;熊市时,大家都持币观望,卖方便想方设法地出货,特价房、限时优惠、买房送物管、乃至送黄金,各种促销信息纷至沓来。可是,购房者就是不买单。在他们的观念中,随大流似乎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就是不下手”的合力效应可能让开发商“出点血”。然而,楼市的底在哪里,任何经济学家都无法预测,也无法断定。即便是在市场经济行为中,楼市的起伏还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政策调控。所以说,“底”在购房者的心中。
那么,为什么人们都渴望去抄底呢?不难发现,背后影藏着“低价买进、高价售出”的时差利润。可问题是,为什么人们愿意把自己的房子出售呢?这种换房的真实转手又占交易量的多少呢?在缺乏稳健投资渠道和稳定投资利润的金融市场面前,房地产就成为首当其冲的投资对象。因此,房屋偏离了其根本属性“消费品”,转向“投资品”。经济学家茅于轼明确指出,“房地产,要向制造业那样回归市场的理性。”
当然,茅老这句话是指向地产界的。或许,我们更应该把刚需群体称之为购房者,至少在他买房的那一刻没有掺杂经营目的。而恰恰,80后已经成为这部分群体的主力军。他们,步入工作阶段不久,个人经济实力稍弱,经济增长空间较大,购房需求迫切……其实,对他们来说,没有那么多的时机选择。“刚需买房,永远都当时。”
如果遇到楼市调控期,恭喜你,天时已具备,就看你能不能看准了。“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道理,懂得起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