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据记者了解,“订单商业”对于开发商而言存在双重含义。第一层含义即开发商按照进驻商家的意愿对店面的规划,包括面积、层数等物业进行有效规划;第二层含义,通过招商来预估项目整体的业态结构和品牌布局。
那么,此类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在昆明市场是否可行?一些订单式商业开发的地产商打造的商业物业,是否能让市场认可?
订单式商业受市场青睐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引进了国际知名品牌商家的商业项目,的确获得了市场的追捧。比如说南亚风情·第壹城,就实现了住宅﹑写字楼物业当天开盘当天售罄的良好销售业绩。时下其正在认筹过程中的200余套锋尚MALL迷你金铺,也获得近600名客户的追捧。新政的调控之下,这样的销售成绩很是珍贵。目前,锋尚MALL迷你金铺一层金铺均价3-4.7万元/平方米;二层金铺均价1.7-3.1万元/平方米;地下一层金铺均价1.5-2.7万元/平方米,定价较同区域商业物业,略高一些。
与此同时,欣都龙城以及润城等项目,虽然还未正式步入推售,但也获得不少客户亲睐。正在进行住宅及写字楼物业蓄客阶段的欣都龙城,已经通过会员招募的方式,蓄积了不少有效客户。除了相中项目订单式商业运营的前景外,这些会员更加肯定项目中众多品牌商家对于商业前景的带动性。而润城,虽然才于6月底公开亮相昆明市场,但它的杀伤力不可小瞧。仅在产品说明会当天,其庞大的商业体量及前瞻性的商业聚合力,已吸引了1600余名客户到场。新政之下,上述订单式商业物业的吸金能力,让人惊叹。
订单模式并非适合每个商业项目
订单式商业物业风行昆明。追根究底,此类商业运营模式,早于2004年时就有出现。当时,以商业地产开发著称的万达集团就在全国首创了“订单式”的开发模式。在最初阶段,这种全新的模式对全国商业地产项目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时间跟风者甚众。不过,在随后的几年中,除了万达商业广场外,很多一线城市的商业项目中,难觅其他“订单模式”的产物。如今,昆明一系列订单商业物业的诞生,让人开始对其此番卷土重来的发展预期,寄予了希望。来自昆明市场的反馈也可以看出,几个采用了订单式商业运营模式的商业物业项目,无论是从其单体商业物业的销售成绩上,还是从市场售价上来看,都颇受市场追捧。
那么,订单商业运营,是不是适合于所有商业项目?采用这类模式的商业物业,又需要注意什么?对此,一些业内人士也提出不同的看法。
云南财经大学财政税收研究所教授﹑研究员杨树琪表示,订单式商业之前没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在于开发商往往只确定了主力店,就将其作为噱头进行宣传,以吸引其他次主力店和商铺的加盟,导致不少开发商忽略了自身实力,其是否能按照主力店的标准来建设商场,是个问题。其次,订单模式并非适合每个项目。入驻品牌对开发商“低租金、高门槛、严管理”的要求,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资源分配上的人为不公平以及“后遗症”。而这,恰恰是鲜为人知的内在隐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