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债务危机席卷欧洲大陆,导致欧元快速贬值。数千公里之外,位于浙江东南部山区里的小城青田,人们也同样感受到了这场危机带来的刺痛。
作为浙江乃至全国最著名的侨乡之一,青田被称为“中国距离世界最近的县城”,全县近50万人口,而海外华侨就达23万余人,其中96%集中在欧洲,并以西班牙、希腊、意大利为主。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半年时间贬值幅度接近20%,许多青田侨商寄回家里的欧元实际价值也随之缩水;欧洲经济衰退,很多在外从事服装、小商品等贸易和餐饮业的青田侨商,经营惨淡甚至大幅亏损,不少人已经开始撤离欧洲。在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青田县城城区,一家酒店、一个楼盘、一家银行,甚至是一家咖啡馆,都在感受着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
周阿婆感受到的欧债危机
中国银行青田支行门口,巨大的显示屏滚动着最新的外汇牌价。
显示屏下面,聚集着不少“外汇黄牛”,不停地询问路人有没有欧元要兑换。
63岁的周阿婆将手中的竹篮轻轻放在地上,费力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沓崭新的欧元,又仔细地数了一遍,然后缓缓交给了同村做“欧元生意”的小徐。
“又跌了,今天是835。”小徐一边跟周阿婆说,一边将500欧元收下,然后将4175元人民币交给对方。
小徐说的是欧元兑人民币汇率,青田人一般以100欧元为基准,“835”代表的意思就是100欧元可兑换835元人民币。
“跌得太快了,我儿子昨天打电话,让我把家里的欧元全部换掉,没想到今天又跌了。”周阿婆说,在西班牙做生意的儿子今年过年回来时,给家里好几千欧元贴补家用,但欧元一直在跌,她一直舍不得换,没想到越跌越多。
对于什么是欧洲债务危机,周阿婆弄不明白,平时在家务农的她,跟许多青田人一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欧元的“价格”像采下来的杨梅似的,越放越不值钱。
数据显示,从2009年12月初开始,欧元兑人民币汇率一路下跌,从1∶10.3左右,跌至目前的1∶8.35左右,短短半年多时间,贬值幅度已接近20%。
菜场摊主不再轻易收欧元
“许多青田人身上,都能拿出几张欧元钞票。”青田县外宣办副主任朱恩贤说,有些华侨回来,身上带的都是欧元,如果来不及或懒得兑换人民币,都可以直接在餐馆、咖啡馆用欧元消费,甚至可以在农贸市场买菜。
但今年以来,随着欧元的加速贬值,人们对欧元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
在城区中心的一家农贸市场,摊主们对于当天的欧元价格都了如指掌,但如果有人提出用欧元付款,摊主们则大多数会拒绝。
“欧元跌得这么凶,我们拿在手里肯定不划算的。”一位摊主说,如果顾客身上只有欧元,那只能按照1∶8的汇率算账(实际汇率为1∶8.35),“我们总得赚一点吧。”
不只是菜场,在以往欧元消费更加普及的咖啡馆里,收银员如今也不愿再继续接受顾客用欧元埋单。
“近半年以来,我们没有再收过欧元。”维也纳风情咖啡馆的收银员说,如果实在没有人民币,一般会让顾客刷卡。
侨商回乡不再住酒店
在欧洲经商的许多青田侨商,因为经营惨淡正成规模地返回家乡。与以往不同的是,很多最近回来的侨商,大多显得相当低调。
青田县惟一的高档酒店是位于城区中心位置的正达开元大酒店,四星级,以往四五百元的普通客房经常爆满,客人大多是衣锦还乡的侨商。
而今年以来,开元大酒店明显冷清了许多,客房随到随住,二百多间客房一般只有十几间是用护照登记的。
但这并不代表回来的人少了。由于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在欧洲从事贸易和餐饮业的侨商生意惨淡,“生意不好做,不少人干脆回国休假。”青田侨务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荷兰航空最近刚刚开通了一条阿姆斯特丹到杭州的国际航班,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上座率就达到了80%,其中有50%以上是青田或温州籍的华侨。“这条航线在西班牙的销售尤其火爆。”荷兰航空浙江区经理梅石说,西班牙正是青田华侨最集中的欧洲国家之一。
“以前,侨商们回来都是很风光的,懒得打扫家里的房子,都住在开元酒店,有些人拿个1万欧元回来,呆上半个月、一个月,白天睡酒店,晚上去各种娱乐场所会朋友,全部花完了再回去。”一位青田当地人说,但今年回来的人大多都改住在家里了,生意不好做了,哪有心思再像以前那么张扬。
欧债危机冲击华人生意回国还是坚守?
突如其来的欧洲债务危机,让浙江小城青田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而在它的发生地欧洲,数万名从事服装、鞋帽和小商品贸易等行业的浙江商人,则正在亲身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
欧元贬值、增长放缓、失业率猛增、消费低迷,让在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经商的浙江商人生意惨淡,部分国家的华商集中区甚至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关门歇业现象,不少人陷入了一种集体迷茫:回国发展还是继续坚守?
希腊:浙商出现普遍亏损
何国清回到青田已经将近一个月了,虽然这次回来主要是为了儿子高考,但在希腊的生意还是让他非常揪心。
作为希腊中国城的总经理,最近半年来,何国清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次欧债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
希腊是浙商在欧洲聚集的主要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希腊地区经商和生活的近2万华人里,浙商有5000人左右,主要来自温州、青田、金华等地,从事服装、鞋帽和小商品贸易等行业。位于雅典的希腊中国城,是希腊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地之一,这家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综合市场,拥有50余家商户,绝大多数是来自青田、温州的贸易商。
“这次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城的影响非常大,总体的降幅至少达到了三至五成。”何国清说,尤其是以服装、鞋帽为主的商户,下降最为明显,“以前生意好的时候,有些大一点的服装店每天可以做到1万欧元的销售,现在只能做到几百欧元,降幅非常大。”
与此同时,何国清自己的贸易生意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去年我们做了六七十个集装箱,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十几个集装箱。”
债务危机爆发后,深陷其中的希腊经济一路下滑,失业率猛增,希腊主权债务甚至被穆迪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一致认定为“垃圾级”。
“债务危机让希腊人收入下降,平均工资从以前的每月2000欧元下降到了1000-1500欧元,人们口袋紧了,购买力自然会下降,吃喝等基本需求满足后,很多人对于穿着也不再那么在乎,这对于主要从事服装、鞋帽批发的浙江商人打击是最大的。”何国清说。
不仅是营业额下降,浙商的大部分货品都是从国内进到希腊的,因为欧元对人民币的持续走低,也导致他们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欧元贬值幅度已经达到了20%,意味着我们的进货成本就提高了20%,再加上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本来就不多的利润立马就消耗光了,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普遍亏损。”何国清说。
不仅是希腊,在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匈牙利等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浙江商人的日子普遍不好过。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巴塞罗那、瓦伦西亚等华商集中的几个地区,均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关门歇业现象,即使部分商户还在坚持经营,也都生意惨淡。
西班牙:廉价时尚连锁店冲击中国制造
这几天,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做服装生意的青田人徐志伟,每天都要去一家大型商场里转一圈,吸引他的不是什么服装品牌,而是一家价格低廉、生意火爆的大型廉价服装店。
“这家店是最近新开的,生意相当火爆,收银台前经常要排很长的队。”徐志伟在MSN上说,他连续几天都去这家店仔细考察。
实际上,这家名叫“PRIMARK”的大型廉价服装店,起家自爱尔兰,最近两年来,趁着金融危机大肆扩张,目前已经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马德里等地开出了多家店面,凭借比ZARA、H&M更加低廉的“廉价时尚”概念,迅速火爆。而这家店的商品产地,已不再是中国内地,而是印度、孟加拉国、土耳其等生产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
“这家店的价格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徐志伟说,一般的时装只要2-10欧元,一双皮凉鞋只要6欧元、一条男式牛仔裤7欧元、一包耳环或一大捆发圈只要1.5欧元,“这个价格已经相当于西班牙仓库区中国产品的批发价,甚至更低。”
“拿一双皮制沙滩鞋来说,一般在名牌商店里都要20-40欧元,就算在中国人开的百元店里,最少也要卖到8-15欧元。但在PRIMARK里,居然只要6欧元。”徐志伟说,这对于华商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如果他们的店面继续增多,影响会越来越大。
不仅是服装业,随着危机的蔓延,廉价商品在欧洲已经呈现出蔓延之势,华人多年来靠价格优势取得的经营业绩,正在被一些大型的仓储式零售商慢慢蚕食。
一直以来,华人在欧洲开的百元店,以价格低廉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上涨,以及欧元的加速贬值,很多百元店的商品价格优势越来越小,与知名的大型仓储超市相比,已经几乎没有优势可言,很多商品的价格甚至比仓储式超市还贵。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大型连锁超市多是集中采购,也省去了很多流通环节,成本自然比单打独斗的华商低出很多。”徐志伟说,现在很多华商也在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比如加强合作,进行连锁经营等模式,但目前效果甚微。
浙商迷茫:回国还是坚守?
一方面,欧洲连续遭遇经济危机,居民购买力持续下降,海外浙商的生意难以为继,甚至出现亏损、歇业;另一方面,随着欧元的贬值,以及中国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正在失去成本优势。
对于在欧洲多年从事商品贸易的数万名浙江商人来说,眼下,他们正面临着一个抉择:回国创业,还是坚守欧洲?
最新发布的《2009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指出,2009年,金融危机继续在欧洲蔓延,受国际汇率不稳、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欲望降低等因素影响,中餐业、服装加工、贸易批发、零售业等华商经营的传统领域,深陷无奈的“持久战”。另一方面,欧洲各国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多频率、大规模、高强度的检查,为努力“维持”生意的华商,带来更多阻碍与悲哀。
报告显示,全球华商企业总资产2009年恢复增长到3.9万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大约56%;但较之2007年的3.7万亿美元水平,仅微涨5%。同时,华商企业的盈利比金融危机之前明显减少,2009年的利润平均增长率出现了37%的巨大降幅。
经营状况的持续惨淡,让许多浙江商人开始试探着回国发展,但由于常年在外,许多人对国内的情况不甚了解,再加上长期从事最基本的商品贸易,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和知识水平,对于大多数中小浙商来讲,回国之后如何发展,也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在希腊,华侨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回国,但这也是最难的。”何国清说,这批人专业技术不高,想回国发展面临很多问题,“手里拿着几百万欧元的人不在少数,但不知回国后往哪里投。”
“2007-2008年那段时间,有一批人回国投资,基本上还是投资房产、矿山、水电站,但很多最终都亏了钱。”何国清说,因此,目前在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手里拿着钱想回国发展的人都还处在观望状态,有的人在等待欧洲经济复苏,有的人则在等待国内更好的投资机会。
浙江侨资不再躺在银行里睡觉
欧洲债务危机让不少浙江侨商萌生退意,但却普遍陷入了回国投资缺乏目标的迷茫。
数据显示,仅青田在外经商的23万华侨,其资产总额就超过100亿美元,可撬动的资本更是高达600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温州、台州、宁波、舟山、金华等地的华侨,其资本实力不下千亿美元。
在侨商们萌生退意之时,如何引导如此庞大的资金进行合理投资,已经成为浙江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去年以来,青田县开始推动的一项“华侨总部经济”工程,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并在引导侨资回流、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初见成效。
青田打造华侨总部经济
青田拥有的23万华侨,为这座小县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分布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田侨商,资本实力相当雄厚,每年的国际贸易额就达100多亿美元。
而青田人从海外赚来的钱,除了用于海外再投资外,就是放在银行里“睡大觉”。统计显示,2009年全县外币存款6.83亿美元,外汇结汇量达29.7亿美元,已远远超过该县的GDP总量。
“这些钱不应该继续躺在银行里睡觉。”青田华侨总部经济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吕伟杰说,打造华侨总部经济,就是要依靠青田海外华侨的资金优势、人文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华侨在国内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同时把企业总部设在青田,使青田成为华侨经济的大本营,将青田人经济转变为青田经济。
为了吸引侨资回流,青田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侨商的优惠政策,引导侨资企业在青田设立综合性总部,以及研发、营销、采购、展示、投资等职能型总部。
根据政策,侨资企业入住总部经济产业园区后,前两年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80%,第三至第五年的60%,第六至第十年的50%,均可奖励给企业。此外,还包括一次性奖励、入户、子女入学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目前,青田华侨总部经济的事实已经初见成果。目前,青田已累计引进华侨投资22亿元,拥有侨资企业100多家,涉及服装、金融、机械制造等行业,年产值达57.3亿元。之前在青田召开的一次华侨总部经济发展论坛上,华侨总部经济大楼也正式立项,签约项目共30个,意向总投资额12.85亿元。
目前,青田打造的华侨总部经济,已经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新“引擎”,并入选浙江省5个区域块状经济典型。
华侨资本开始涉足银行业
如今,在青田的侨乡外贸经济园区,部分侨资企业已经顺利投产。
“格瑞斯”、“赛纳”、“安特仪表”都是一些知名的外贸皮革、服装、机械品牌,利用周边成熟的产业配套以及5万多名在国外专门从事国际贸易的青田人,降低了生产和营销成本,把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
浙江你好电器有限公司每天忙着生产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产品,它正是欧洲最大华人跨国综合企业之一的“荷兰你好集团”设在中国的产业总部,专门从事闭门器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除了吸引侨资企业回归,青田还正在试探着利用更多华侨的资金优势支持本土经济发展。
6月1日,由中国建设银行发起,浙江省丽水市12家知名企业参股,一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青田建信华侨村镇银行在青田县城正式开业。
青田建信华侨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1亿元,其中不乏侨商资本。据有关人士介绍,这家华侨村镇银行的建立,就是为了适应青田侨乡“藏富于民”的特色和强烈的民间资金需求,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为当地“三农”、华侨、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浙江大力吸引侨资回归
实际上,除了青田,在浙江省内的温州、台州、宁波、金华、舟山等地,都有不少海外华侨在全球多个国家经商,在全球经济屡遭危机冲击的当下,不少侨商表露出回国发展的意愿。
但面对投资渠道狭窄、投资信息缺失的情况,不少浙江侨商回乡投资的主流渠道,只剩下了购房、投资矿产等传统渠道。在青田,许多侨商不仅在当地购买了多套房产,也在杭州、上海等地大量购入房产,“一个人在杭州有几套公寓的很普遍,有些人手里甚至还有多套别墅。”一位青田当地人如是说。
面对这样的状况,如何更好地利用侨商的资本实力,浙江各地也都在想办法引导侨商介入更多的新兴产业,一方面为侨资提供更合理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侨资推动本地的经济进行转型升级。
6月16日,杭州市政府就与省侨办联合主办了一场“海外华商杭州投资洽谈会”,吸引了62个国家和地区的320多名海外侨商。
当天,侨商们就与杭州有关部门、企业代表对接洽谈了160多个合作项目,涉及生物医药、软件开发、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其中有23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涉及意向资金4.7亿美元。
实际上,最近几年,杭州依托各项资源优势,不断吸引海外侨商落户发展。在各自领域领跑的绿盛集团和聚光科技,都是在杭侨资企业的代表。去年,杭州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554项,合同利用外资达6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40亿美元。
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为侨资回归提供了诸多政策支持。
“以前我们回国投资,只是四处了解哪里的土地便宜、开发后有较大获利空间,或者把眼睛牢牢盯住楼市,现在,我们更应该去研究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些前沿领域,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开放肯定会有非常多的投资机会。”一位在意大利经商多年的青田商人这样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