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5日,十多名在吉尔吉斯斯坦经商的诸暨华商经历枪林弹雨、冒着生命危险,从吉国返回中国,并踏上了诸暨老家的土地(详见本报昨日报道)。劫后余生、大难不死,这些诸暨华商对当地华商商会会长、诸暨五泄人杨彩平表达了感激之情。
然而,随着以杨彩平为代表的诸暨华商通过媒体报道而为人熟知,一个更大的诸暨华商群体也随之浮出水面——据了解,来自大唐、草塔的诸暨华商在吉国共有50多户,这些诸暨华商是如何走出国门前往吉国经商的?到底是什么使他们与那个遥远的国度有了如此深刻的渊源?他们在吉国的生活和创业情况又是怎么样的?这次动乱有没有浇灭他们在吉国的创业梦想?昨天,记者与几名诸暨华商展开了深入交谈,从而了解到这个原先不为人知的群体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
从杨彩平夫妇1999年踏上吉尔吉斯斯坦的土地后,10几年来,诸暨人在吉国经商的已有50多户。这些诸暨人大多分布在吉国南部的奥什市、卡拉苏市等地,他们中最初以从事袜子批发业为主,后来慢慢发展为经营手机、五金、文具、餐饮等其他行业。“一开始出去的诸暨人都是从事袜子批发的,后来随着市场形势的转变,有些原本从事袜子批发业的诸暨商人转战其他商业领域。”在当地做袜子批发的诸暨商人朱力强告诉记者,受到诸暨大唐“中国袜都”的影响,当地的诸暨华商大多来自大唐、草塔一带,最初都是经销袜子起家的。
这些诸暨商人是如何一步步踏上吉国土地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一开始也是由亲朋好友“手牵手”带出去的,等到2006年红太阳中国商品批发市场成立(由杨彩平创办)后,这个市场就成了连接诸暨与吉国的桥梁,许多诸暨人就是冲着红太阳市场远赴那里的。
秉承着吃苦耐劳精神的诸暨人,在当地华商商会会长杨彩平的带领下,十几年来在异国他乡扎根发芽,发展成当地华商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如今,当地大多数华商已经返回国内,而杨彩平仍然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守护着留守华商和他们财产的安全。
手牵手出国,靠吃苦扎根
“2002年,为了帮亲戚打理生意,我和妻子来到了吉尔吉斯斯坦。”由于1999年进军吉尔吉斯斯坦的诸暨人只有杨彩平等少数几个,诸暨草塔的杨云、陈建文夫妇也算得上是最早一批登陆吉国的诸暨华商了。
陈建文告诉记者,和他们同一批登陆吉国的诸暨商户一共有十多户。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原本在新疆伊犁从事袜子批发生意的,因为之前有亲友在吉国做生意,发现当地市场潜力较大,被亲友“手牵着手”牵过来的。
当时在吉国卖袜子的诸暨人都聚集在该国首都比什凯克的一个中外合资的批发市场——中海市场。“当地的店铺跟国内不同,市场里摆满了集装箱,一个集装箱既是门市部,也是临时仓库。”杨云告诉记者。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谋生,少不了要吃苦头。“一开始,饮食习惯成了最大的难题。”陈建文说,当地人都以牛羊肉和一种麦饼为主食,几乎没有绿叶蔬菜,只有少量的土豆、黄瓜。“那种麦饼很干很硬,需要就着茶水吃,一开始我怎么也咽不下去,到后来实在饿得不行才慢慢习惯。”除了饮食问题,上厕所也成了诸暨人困惑的事情。陈建文说,当地人上厕所根本不用卫生纸,而是用一种泥土替代,这让他们很不习惯,每次上厕所都要记得带上卫生纸。
虽然生活艰苦,但诸暨人素来就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那几年袜子批发的利润还算不错,当地的十多户诸暨华商都是铆足了劲创业。到了2005年,杨云夫妇终于结束了“帮人看摊位”的历史,在当地的市场内拥有了自己的摊位。“有了自己的生意,也算真正在当地扎下根了。”
红太阳市场成了华商的“家”
“红太阳代表着中国,我们要打造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市场。”正如卡拉苏市红太阳中国商品批发市场的创始人、杨彩平丈夫杨勤川所说的那样,这个市场在当地华商尤其是诸暨华商心目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交易地,而是当地华商的“家”,它象征着安全和温馨。
红太阳中国商品批发市场创建于2006年,而这个市场的由来也颇有一段渊源。2006年时,在吉国从事袜子批发的十多户诸暨商户大多数已经从比什凯克转移到了卡拉苏市的一个当地市场,但是在这个市场内经商的华商却毫无安全感可言,他们时不时会遭受到当地不良势力的欺侮。“每次华商遇到麻烦,大家都会找杨彩平,而她每次都毫不犹豫地出面帮忙,其中不少次都是自掏腰包解决问题的。”朱力强告诉记者。
当时已经拥有了自己物流公司的杨彩平、杨勤川夫妇,看到同胞受欺侮,于是召集了当地几百名华商提出一个想法,“如果我们投资建造一个市场,你们会不会进驻?”这个建议受到了所有华商的一致赞成,红太阳市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陈建文告诉记者,当初建造市场时,十多户诸暨商户都参与了,市场建成后他们也成为首批进驻红太阳市场的华商。记者了解到,这个市场占地近60亩,拥有500多个摊位,当时投资了近千万元人民币。杨勤川花钱雇了35个保安维护市场的安全,红太阳市场也很快成了当地华商的福地,这里从未发生过商户被人敲诈勒索的事件。
这个由诸暨人建造的市场,很快成为吸引诸暨商户赶赴吉国淘金的重要因素。“在红太阳市场,就好像在国内一样,非常安全,而且聚集了很多老乡,很有亲切感。”早在2002年就找客户帮自己在吉国销售袜子的朱力强一直都没有想过要在当地设立自己的摊位,但是当他在红太阳市场呆了一段时间后,2007年在市场内设立了自己的摊位。
2007年,红太阳市场内又成立了一个手机专区,设有100多个摊位。得到这个消息后,就有十多户诸暨商户赶来进驻,这其中杨苗英算是最早的了。杨苗英的丈夫告诉记者,当时他只是来到卡拉苏市看看经商环境如何,也是冲着红太阳市场才和妻子选择到当地做手机批发生意。
在红太阳市场内还有两家诸暨人开的饭店,其中一家就是章仕英经营的红太阳饭店。章仕英的儿子与杨彩平的侄子杨洲是好朋友,也正是经过杨洲的介绍,章仕英得知异国他乡有一个红太阳市场。在了解情况之后,原本在诸暨市大唐镇开饭店的章仕英和儿子毅然决定将饭店搬出国。“2006年11月我们来到了红太阳市场,是市场内最早的一家饭店。”章仕英说,一开始因为进驻的华商不太多,生意也不好做,当年的房租、水电费等费用就没有收取。到了第二年,随着进驻的华商越来越多,饭店生意也越来越好,最好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能够达到几万索姆,折合人民币大概有五六千元。
就这样,一个红太阳市场又引来了一大批诸暨华商,如今在该市场内经商的诸暨商户就有近50户。
很受伤
但不放弃希望
事实上,暴乱对当地华商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陈建文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的时候,他们就经历过类似的事件。“当时由于某种原因总统更替,吉国首都比什凯克也经历了一场暴乱,我们足足在房间里呆了一个星期不敢出门,门外传来的都是机枪扫射的声音。”
陈建文说,在那场暴乱中,当地华商损失惨重,比什凯克一个由华商投资的经营家电、家具的市场被哄抢,市场也被付之一炬。就连当时的中海市场也未能幸免,一把大火烧了诸暨商户的所有存货。“大火燃烧时我们就在旁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陈建文说,那一把大火烧掉了诸暨商户一百多万美元财产。
不过,诸暨人在当地还是非常团结的。第二天,在中海市场旁一个由诸暨人看管的库房也失火了,当地的诸暨人齐上阵抢救财物。陈建文还记得,当丈夫杨云从火场里出来后,全身上下只有牙齿是白色的。
陈建文说,这次暴乱比2004年那场要严重得多。幸亏有杨彩平在当地守护,目前还没有华商财产被毁的事情发生。不过存货积压也成为许多诸暨华商的烦恼。
杨洲是杨彩平的侄子,十多年前就跟随姑姑和父亲赶往吉国经商,目前他家已是当地最大的袜子批发户,也因此成为积压货物最多的一户。“在吉尔吉斯斯坦还有1200万元货物,另外还有300万元应收款,一旦欠债者在骚乱中丧生,这些欠款就打水漂了。”杨洲说,今年4月他已经和妻子回国,打算在大唐办厂织袜,直接供货给在吉国的父亲。“原本打算架起100台袜机,但只购进了三分之一就发生了骚乱,货物积压缺少流动资金,工厂的发展和出货也成了问题。”
因为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章仕英今年刚投资30万元人民币对饭店重新装修,但新饭店开业没多久就只得关门回国了。“如果我们就此放弃饭店,损失将达70万元人民币。”此外,儿媳妇在当地经营化妆品生意,也有近200万元人民币的货物被积压。
虽然都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但诸暨华商们都没有因此失去信心,而希望的来源正是杨彩平。“我回国的时候一点都不为积压的货物感到担心,因为有杨会长在为我们看守货物,我们真是放了一百个心。”杨云说。章仕英也表示,只要杨彩平在,他们就对当地的事业有信心,待局势稳定,他们都将赶到吉国去。这几天,杨洲也一直在各个银行间寻求贷款支持,一旦资金得到解决,他表示将继续投入生产。
![]() |
![]() |